針灸聯合中西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觀察
時間:2022-07-07 10:32:57
導語:針灸聯合中西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觀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周圍性面癱是面癱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好發于免疫低下人群,酗酒、勞累、血糖高、面部受涼均可誘發此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與感染嗜神經病毒有關,尤其是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周圍性面癱多見[1]。該病主要表現為口角歪斜,以及鼓腮、閉目、抬眉等動作難以完成,在急性期和恢復期若未得到規范有效的治療,易遺留面肌痙攣、癱瘓肌攣縮等后遺癥,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引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2]。急性期是治療該病的關鍵階段,治療當以緩解面神經炎癥水腫、改善面部血液循環以及防治眼部并發癥為主,西醫常選用潑尼松片、伐昔洛韋、維生素B1等藥物以抗炎、抗病毒、營養神經,但療效不甚理想,同時各類西藥普遍存在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甚至出現皮疹、休克等過敏情況[3]。針灸和中藥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方面,與常規西藥合用,有減毒增效的作用[4-5]。筆者于2017年12月-2020年10月應用針灸聯合中西藥內服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30例,收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就診的周圍性面癱患者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46.23±10.95)歲;病程7~48h,平均病程(24.19±5.76)h。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46.31±11.28)歲;病程6~45h,平均病程(24.07±5.83)h。2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納入標準
1)符合《神經病學》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6];2)首次發病,年齡20~79歲;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1)中樞性面癱患者;2)由于腫瘤、腮腺炎、手術、外傷等引起面癱者;3)針刺部位皮膚破損或感染者;4)合并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5)合并免疫系統疾患或結締組織疾病者;6)不能耐受針灸、中藥等治療者。
2方法
2.1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西藥和中藥治療,具體如下:晨起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格:5mg/片),30mg/次,1次/天,連服5d后停用;甲鈷胺片(衛才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規格:0.5mg/片),0.5mg/次,3次/天;維生素B1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852,10mg/片),10mg/次,3次/天,兩者連服4周;口服自擬芎龍祛風通絡湯(川芎9g、地龍9g、白附子3g、僵蠶9g、全蝎3g、當歸12g、丹參15g、赤芍12g、鉤藤12g、蜈蚣2條、木瓜9g、海風藤12g、忍冬藤30g、夜交藤15g、合歡皮15g)治療,1劑/天,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為4周。觀察組在中西藥內服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穴取患側陽白、頰車、地倉、迎香、翳風、風池、足三里,健側合谷,發病≤7d(急性期)者,用0.25mm×25mm華佗牌針灸針,陽白、地倉、迎香、翳風、頰車采用淺刺法,進針2~5mm,不做提插捻轉,風池、合谷、足三里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5~10mm,留針30min,并用TDP照射患側面部,1次/日;發病8~28d者,用0.30mm×40mm華佗牌針灸針,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中等強度刺激,進針5~10mm,針刺6d休息1d,留針時間、TDP照射同急性期,針刺時間共4周。
2.2療效標準
依據文獻[7]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判定標準。
2.3觀察指標
1)癥狀體征(閉眼、鼓腮、抬眉、口角歪斜)積分:按癥狀體征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2)面部殘疾指數(FDI):采用FDI量表[8]對2組患者進行評估,分軀體功能和社會生活功能2個項目,各包括5個問題,軀體功能:根據沒有困難、稍有困難、有些困難、非常困難,分別計5、4、3、2分,總分=(5題累積得分-5)×5,總分越高,則軀體功能越佳;社會生活功能:根據所有時間、大部分時間、相當部分時間、有時、少許時間、沒有,分別計6、5、4、3、2、1分,總分=(5題累積得分-5)×4,分數越高,則社會生活功能越差。3)抑郁和焦慮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評估患者抑郁、焦慮情況[9]:≥50分表示存在抑郁、焦慮,分值越高,則程度越嚴重。
2.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2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3.2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見表2。
3.32組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社會生活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3.4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AS評分比較見表4。
4討論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較高,在神經病變疾病排名中占第6位,為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引發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因單側面神經麻痹和面部肌肉癱瘓,影響患者外觀形象、進食和閉目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0-11]。該病通常急性發病,多數經積極有效治療,可達到臨床痊愈,若病情嚴重或治療不及時,導致疾病遷延日久不愈,發展為頑固性周圍性面癱,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如何減輕面神經水腫,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減少或避免后遺癥發生,是治療該病的主要目標,也是臨床的難點所在。周圍性面癱在祖國醫學中歸屬于“卒口僻”“吊線風”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病常因患者正氣虧損,衛外不固,風邪侵襲,邪正交爭于面部,筋脈失濡,經絡不暢,氣血痹阻,面肌弛緩不收而致病[12]。此類患者急性起病,1~3d或數小時癥狀即達高峰,因存在嚴重的面肌癱瘓,影響進食、飲水、閉目等日常生活行為,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睡眠障礙,所以治療上常需配伍養心安神解郁之品。筆者自擬芎龍祛風通絡湯,用于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方中川芎辛溫香竄,上至巔頂,下行血海,為血中之氣藥,既能活血,又能行氣;地龍性寒味咸,清熱定驚,通經活絡;白附子、僵蠶、全蝎三味藥,取“牽正散”之意,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當歸、丹參、赤芍活血祛瘀,丹參兼能清心除煩;鉤藤甘、涼,清熱生津,祛風定驚;蜈蚣祛風止痙,通絡止痛,善治口眼?斜、面肌痙攣;木瓜平肝舒筋;海風藤、忍冬藤、夜交藤均可祛風通絡,夜交藤兼能養心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以上方藥共奏祛風止痙、活血通絡、養心安神之功效。針灸是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一種常用方法,能促進面部氣血運行,激發經絡之氣,具有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等優勢,臨床應用非常廣泛[13]。觀察組在常規口服西藥和芎龍祛風通絡湯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取陽白、合谷等8個穴位;其中陽白穴、頰車穴疏風清熱,開關通絡,合谷穴通經活經,鎮靜止痛,三者配伍,常用治口眼歪斜;地倉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常用治口歪、流涎等顏面部疾患;迎香穴疏泄手足陽明經風熱,具有通經活絡、通鼻竅的作用;翳風穴祛風通絡,活血消腫,正口僻,與地倉、陽白、頰車配伍,常用治面神經麻痹;風池穴祛風散寒,疏通經脈,主治中風偏枯,配合谷穴,治偏正頭痛;足三里為強壯身心的大穴,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疏風化濕等功效。諸穴配伍,使經絡得通,筋脈得養,口角歪斜得以恢復。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社會生活功能評分、SAS評分、SDS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2組患者治療后軀體功能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升高更明顯(P<0.05)。說明針灸可提高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改善閉眼、鼓腮等癥狀,加快面神經功能康復,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提高社會生活能力,比單純中西藥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
作者:周菊軍 單位:寧波市海曙區西門望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上一篇:新媒體下電信詐騙協同治理策略
- 下一篇:審計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