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探索
時間:2022-07-07 14:52:52
導語: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2012-2020年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金融集聚對各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現象,金融集聚顯著提升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對經濟發達地區影響并不顯著。研究結論將為金融集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提供思路。
[關鍵詞]金融集聚;區域經濟發展;固定效應模型
一、引言
在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深化中,金融產業發展越來越繁榮,金融集聚成為金融產業基本形式的基礎之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不堅固的。在金融改革的同時應該兼顧實體經濟發展特征,是金融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形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空間,為金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金融集聚主要體現銀行業集聚、保險業集聚和證券行業集聚。截至2021年三月底,我國金融行業總資產達364.62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5%,其中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行業同比增速都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保險業增長勢頭強勁,銀行業仍然是我國金融行業最大的貢獻者。目前我國擁有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然而,金融行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不能脫實向虛。自十九世紀起,由倫敦金融中心的誕生到現在,可以看出金融集聚現象大多出現一些國家的首都,如北京、東京、紐約等城市。目前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迅速,金融集聚現象也層出不窮,如北京的金融街集聚地、上海浦東的金融機構集聚等。同時在我國沿海地區也呈現出金融集聚的狀態,例如我國的深圳。本文就金融集聚這一現象為出發點,來研究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而金融市場結構也由一開始的集聚到分散,再到目前金融市場呈現出的集聚狀態。因此,在金融行業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金融集聚能否對實體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二、金融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
對于金融集聚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大多數學者都做了相關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郭華(2021)認為金融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呈現出以上海為中心發散向全國的空間格局,且金融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質量各維度變動的貢獻度存在長短期差異[1]。李紅(2014)等從全國維度出發,實證分析了金融集聚規模能促進城市經濟增長,也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2]。有關金融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Cozen提出了金融地理學的概念,研究發現金融發展的特征具有明顯的空間結構特點[3]。再有早期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的財富積累,吸引了大量的公司和工廠自發形成集聚,形成了早期的區位優勢,而這種區位優勢的形成則會進一步加劇金融集聚地形成。金融集聚顯示出明顯的區域差別,而且金融是有層次的,且與城市層級體系是正向匹配的[4]。綜上,大多文獻都集中在金融集聚的成因和金融空間結構的影響作用上。對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甚少。本文就金融集聚是否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進行驗證,并通過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三、模型設定和數據
(一)模型設定:金融集聚和區域經濟增長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本文設定了如下的固定效應模型檢驗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使用基于時間—省份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研究: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時間,lngdp為各個省市人均GDP取對數所代表的區域經濟增長水平。α1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ɑ1的符號和顯著性衡量了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凈效應。lntech、exp、lnout、lngov、lntra、lnfdi、lnlab為一系列控制變量。
(二)變量和數據
1.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增長(lngdp),本文選擇區域人均GDP作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指標。2.核心解釋變量。金融集聚(lnfin),本文選擇區域金融行業增加值對數值衡量區域金融發展水平指標。3.控制變量。為了控制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本文引入了一系列控制變量保證結果的穩健性。具體為:技術創新(lntech),消費水平(exp)出口規模(lnout),政策影響(lngov),交通水平(lntra),對外開放程度(lnfdi),人力資源水平(lnlab)。本文所有各省份指標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具體時間跨度為2012-2019年。在剔除了港澳臺地區后,本文共有279個觀測值。表1為各個變量的選取和定義,為了回歸的穩健性,對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除消費水平外)進行取對數的處理。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金融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
觀察表3結果可以發現,在先后加入控制變量過程中,顯著性無明顯變化,因此實證結果檢驗了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表明金融集聚優化了資本配置,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有效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二)穩健性檢驗
為了提高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主要進行一系列穩健性檢,具體為改變面板區間長度,改變樣本選擇的地區,結果均通過了1%的穩健性檢驗,故本文的主回歸結果可靠。
(三)異質性分析
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地區之間的資源稟賦條件和金融集聚程度存在著明顯的區域異質性。因此,為了研究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程度和資源稟賦條件的差異的影響,對地區進行劃分,研究不同地區的金融集聚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程度,能夠更加立體的了解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不同,從而檢驗金融集聚對經濟發展的異質性,具體結果如表4。根據表4異質性分析的結果顯示,金融集聚推動了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對于東部地區經濟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各金融產業發展程度較高,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備,金融市場完整,因此金融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較小。中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產業發展程度低,而金融集聚能夠極大地彌補不發達地區金融產業缺陷,因此金融集聚能夠顯著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在東部和中西部呈現出的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因此,盡管我國整體金融集聚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但在不同的地區呈現出差異性,東部地區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并不顯著,而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集聚顯著促進了經濟發展,說明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能夠獲得金融集聚帶來的紅利,這一結論也表明了金融集聚能夠緩解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五、結論
本文基于2012-2020年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實證分析了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及其作用機制,同時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況,將我國按照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為東中西部地區進行異質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一是在控制了時間—省份固定效應和一系列控制變量的影響之后,金融集聚對經濟增長始終保持正向顯著影響,并且通過了穩健性檢驗,表明區域金融產業集聚能夠促進地區經濟增長;二是我國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現象,同時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呈現出不同的結果,金融集聚顯著提升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對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影響并不顯著。
作者:白萬平 官倩倩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陽大數據金融學院)
- 上一篇:鄉村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動漫創作運用
- 下一篇:性迷向絲防治桃園梨小食心蟲試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