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
時間:2022-07-07 15:07:31
導語: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首先通過分析數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對財會人才需求的新特點,然后對目前高校在進行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時尚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闡述,最后提出從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塑、培養理念的創新,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優化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入手,構建能夠提高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為一體的“4+3”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財會專業;“4+3”人才培養模式;數智化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跨國跨地經營,財務共享、業財融合模式應運而生。如何提高企業的財會工作效率,財會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的運營,新時代下,對財會人員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以核算為主的財會專業人才將慢慢地被智能化所取代,而具備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等成為財會人員必備的能力。“十四五”規劃明確要健全以創新能力、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高校的培養,為社會輸送真正所需要的人才。同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必須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這樣在工作以后才能夠獨立自主地不斷獲取新知識,適應新環境。同時,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的變化、經濟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財會專業人才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工作的需要,而除了基礎的核算,兼具分析能力、決策能力的復合型財會人才成為社會所需。高校的教育以人才培養為依據,所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是重點,人才培養模式質量的高低決定著高校將培育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靜態不變的,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新特點,考慮學生的特點,在一定理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修訂并使之成熟、完善。
二、現階段高校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在不足
(一)財會人才培養模式難以輸送數智化財會人才
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給財會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企業的財務分析、財務決策都離不開大數據,大數據環境對財會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財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依然主要以傳統的財會專業核算為主,向社會輸送的主要是傳統財會人才,很難適應新時代的需求。雖然目前的實踐教學也在不斷加大,但是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老舊,跟不上時代和經濟發展的步伐。
(二)缺少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課程體系
目前,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從課程體系的設置以及從課程的教學內容去看,還不太能適應數智化時代對學會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內容還是比較傳統單一,主要以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核心專業課程為主。比如:通過《財務會計學》這門專業課,主要教會學生傳統的制造企業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而缺少了新時代下一些新的財務核算體系等的介紹,業財融合等如何進行在教學中較少涉及。同時,實踐課程比例分配不均,雖然高校也在不斷提高實踐課程比例,還有一些實踐課程不管是內容設置還是實踐軟件的使用,都是比較陳舊的,實踐課程質量并不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實踐課程的設置等方面都應當進行調整,通過高效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社會、適應新需求。根據統計數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738所(教育部官網2021年8月),高校目前開設有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高校分別有1387、712所(來源于高考網)。部分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新增大數據和云平臺元素,如開設財務大數據分析、財務共享服務等新課程,但是大多數院校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向社會培養并輸送不僅僅懂財會專業知識,同時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的綜合性、數智化財會人才是高校財會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三)財會專業教師數智化能力欠缺
從職稱結構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校專任教師共有1832982人,其中正高級242951人,副高級550705人,正高級與副高級總計占比約43%,中級、初級、未定職級共1039326人,占比57%。從年齡結構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年齡情況如下:29歲及以下195067人,30-34歲328120人,35-39歲383097人,這三項累計占比約50%。可以看出,年輕教師占比多,職稱相對較低,同時,具有雙師型、企業背景的教師更少,受教師自身的觀念、知識水平、綜合素質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自身數智化技術和思維的欠缺直接影響了學生數字化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此外,高校財會教師,大都承擔著大量的教學任務。很少有教師能夠進入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高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也較少,而財會學科的特點對財會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等要求也更高,教師不僅僅要不斷學習擴充專業知識基礎,同時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也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教師實踐能力的缺乏會使得教學脫離實際,只是紙上談兵,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只局限于理論研究,必然會影響到學生數智化能力的培養,很難培養出用人單位、社會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構建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為一體的“4+3”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新時代背景下,一些重復率較高的、比較繁雜的財會核算工作,例如傳統的單據錄入或者是填制憑證等工作,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及時更新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培養不僅具備財務核算能力,同時兼具財務分析、財務決策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高級財會人才。人才培養應當突出對學生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等的提升,充分利用好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契機,培育出復合型、數智化財會人才,提高財會人才的綜合素養能力,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應當根據財會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就業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財會人才需求與就業情況調查,根據調查數據對培養目標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實現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擬從四方面入手進行建設與優化,構建集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為一體的“4+3”人才培養模式。
(二)優化課程體系
在數字化、智能化、大數據時代,財務核算、財務分析、財務決策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同時傳統的財務軟件更新換代,對于財會專業的學生而言,除了學好財會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大數據相關的知識。所以,在現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應當加入數據庫、數據清洗、數據挖掘、可視化等課程。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主要以專業知識體系為依據,再結合財會學科自身應用性強的特點,以專業核心能力、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為主線。通過在課程設置中加入與大數據分析有關的課程,帶領學生走進人工智能領域。通過課程體系與內容的設置,在對財會人才培養時既滿足“業財融合”的需求,也符合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
(三)創新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在進行教學安排時,可以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收集案例,在課上采取案例教學法,讓課堂成為一個互動、積極的場所,讓課堂不再是靜悄悄的滿堂灌。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每個班級劃分為幾個小組,再選定組長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無領導模式進行案例討論。通過案例教學法,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
2.翻轉課程教學法
(1)錄制微視頻,采用微視頻引導學生課外自學課前錄制微視頻,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發放學習任務,學生課前自主進行學習。對于教學中的一些實驗,也可以提前錄制演示視頻,如從財會專業傳統的實驗,填寫憑證、賬賬核對、賬簿的裝訂等,還有其他會計軟件的演示,都可以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教學工具,錄制微視頻進行演示,這樣學生就可以自己獨自參照教師的演示進行實驗,這樣達到更加直觀、高效的效果,同時教學效果也得以提升。(2)豐富課堂活動除了微視頻的錄制,教師還需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同時通過豐富課堂活動實現多元化的互動模式。例如:可以采用啟發式、多元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滿堂灌,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積極思考、參與課堂的機會。學生通過課堂活動的參與,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溝通交流。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突出了對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培養。
3.“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
大數據時代為教學帶來了機遇,豐富的線上資源能夠更好地為教學提供支撐,利用第三方平臺,互聯網技術設備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法。通過線上實現課前預習,利用線上平臺錄制微視頻,進行教學資源庫的積累整合,將微視頻等教學資源課前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同時提前發布學習任務安排,學生可以按照學習要求完成預習。這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通過多次重復觀看,學生扎實掌握了學科知識。課中結合線上平臺的有關功能,進行簽到、搶答、選人等實現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后利用線上平臺進行作業、測驗等,同時可以發布課后延展案例等,不僅僅督促了學生課后的復習,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需要終生學習,比如財會教師可以通過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一些專業職稱證書等的考試,不斷提高、夯實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對于財會專業的教師而言,還應當緊隨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提升教師自身的數智化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業務。此外,還應當加強教師的培訓,且培訓應當是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的。還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是平時教學安排較少時,安排財會專業教師到當地的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通過培訓、通過掛職鍛煉,不斷提高財會教師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在數字化與智能化給傳統財務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的現實環境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高校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財會人才培養模式難以輸送數智化財會人才、缺少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課程體系、財會專業教師數智化能力欠缺等,最后提出“4+3”的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劉瑞 單位:晉中信息學院
- 上一篇:現代信息技術在智慧農業中運用分析
- 下一篇:鄉村民居室內藝術設計發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