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創新探討

時間:2022-07-11 14:50:51

導語: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創新探討

摘要:藝術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而言,教師個人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直接且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從現有研究來看,職稱評審能有效引導并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為切入點,圍繞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等指標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科學公平、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職稱評審標準,以促進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師資隊伍的優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職稱評審;職業教育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教育為一種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重要力量。藝術類高職院校作為藝術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為國家培養藝術類技術技能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在“十四五”時期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與“雙高”建設的新形勢下,藝術類高職院校如何發揮好職稱評審的作用,打造一支專業扎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以切實提高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的多層次需求,樹立職業教育的好口碑,值得學界深入思考。

一、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重要性

現階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藝術類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并且,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多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疏于藝術審美、職業素養、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以考試成績為最重要指標的傳統教學理念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其技術等級偏低,技能單一,社會認可度不高,不僅嚴重影響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專業的傳承與創新。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大力培養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與多種崗位技能,并對藝術體系具有一定認知,能滿足行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的直接功能和最大價值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水平,引導和幫助受教育者獲得應有的發展。”①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大多通過課堂教授、實踐實訓、技能競賽、校企合作等途徑實現技能知識的遷移與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學、練三個環節密不可分。教師需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再通過練習轉化理論知識,鞏固并提高專業技術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及綜合素質非常重要。就藝術類高職院校而言,年齡在40歲以上的藝術類專業教師大多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科研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新進藝術類專業青年教師大多為高等院校應屆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與綜合素養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普遍欠缺實踐經驗,實踐操作能力較弱。可見,藝術類高職院校無論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還是專業能力較強的青年教師在職稱評審上都有難點,這大大阻礙了其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教師作為教學系統中的領導者、課程理念的實施者、教學目標的制訂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學生求知的啟發者、學習結果的評價者,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貫徹人才培養模式、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②教師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藝術類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關系學院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教師需兼具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服務。

二、職稱評審對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作用和意義

當下,職稱評審對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一是職稱評審條件的設置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重視教師的教改能力,鼓勵教師通過參加專業學習和培訓提升崗位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錘煉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二是職稱評審條件的設置提高了對教師社會實踐的要求,不僅擴大了實踐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具有“雙師素質”資格的教師申報高一級的專業技術職務,有利于促進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也有利于藝術類高職院校“雙師”隊伍的壯大;三是職稱評審條件的設置不以論文數量為唯一標準,認可教師以藝術成果替換論文,以此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積極開展科研,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效融合,并以科研反哺教學,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

三、探索建立具有藝術類高職院校特色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通過分類評價引導教師揚長避短,特色發展,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當下,職稱評審是提升藝術類高職院校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藝術類高職院校應根據其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制定有別與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評審條件和辦法,“并將技能等級、指導培養學生的能力、專業行業影響力、社會服務能力等列為重要參考指標,真正發揮職稱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提高教師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③以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基于其藝術類高職院校的特色與教師隊伍的現狀和特征,其教師職稱評審包括教學為主型、社會服務推廣型、科研教學并重型三類。藝術類專業教師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教學為主型、社會服務推廣型中的任意一種參加職稱評審。前者的評審條件為較長時間從事教學工作,承擔的教學工作量在學院同類教師的平均水平以上,注重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工作業績考核包括主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發表教學改革與研究方面的論文或主編教材,指導學生技能競賽的成效等;后者的評審條件為承擔藝術創作與傳播、公共文化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等社會服務工作,并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主要考核行業企業技術服務、應用對策研究以及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成效。公共學科教師可申報教學為主型與科研教學并重型兩類職稱評審,前者側重對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教研成果的評價,后者鼓勵校內行政兼課教師服務本崗位的同時從事教學工作,不斷提高科研水平。

(一)突出考核教學質量

高校的第一要務為培養人才,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學。因此在職稱評審中,應突出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包括課內教學效果考核與課外教學實踐考核兩部分。前者主要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教學規范、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后者主要考核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即是否將最新的技術、工藝和標準以及自身經驗等融入課堂,讓學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與實際需求,使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市場,以此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行業需求等。這兩種考核均重視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進而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稱評審中,課內教學效果考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工作量,即教師每年需完成學院規定的總課時量;二是課堂教學效果,考核指標以學生評教、同行評價、督導評課為依據,從教學規范、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組織引導、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綜合考評,從而提升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促進人才培養。課外教學實踐考核主要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和人才培養能力,三類職稱的評價指標側重點各有不同。教學為主型和科研教學并重型職稱的評價指標包括教師擔任學科帶頭人或教學名師,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開發精品課程,主持或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育綜合改革、教學標準制定等;社會服務推廣型職稱的評價指標包括教師個人參加演出,創作作品,舉辦作品展,獲得文藝評獎,完成產學合作項目,建設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對外合作項目、創新創業項目等。由此,設置側重點不同的課外教學實踐考核指標,有利于教師根據自身實際發揮優勢和特長,提高教學質量。

(二)專業人才培養成果與科研成果的等值替換

科研成果評審的重點在于質量,以教師的科研成果是否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人才培養的優化以及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有所貢獻為重要依據,而非一味強調數量。科研成果的評審條件為等值替換的彈性設置,即“對不同類別的科研成果進行價值估算,建立彼此之間的等值關聯,進而可相互進行等值替換”。④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降低對學術論文和科研項目的要求,將教師指導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納入職稱評審條件,用教師個人的藝術作品及指導學生獲獎替換科研成果,突出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如藝術類專業教師公開出版的個人作品集、在藝術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作品及其完成的重要研究報告、公共文化政策和標準制定等可替換論文,專業教師個人的專業創作、表演獲獎、專利發明等可替換課題,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達到職稱評審的相關要求。這種職稱評審條件的設置基于藝術類專業教師科研成果的特殊性,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學術論文,減少了對教師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的數量要求,可用藝術產品、表演獲獎、發明專利或其他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指標進行等值替換,從而使不同類型的教師都能找到適合自身情況的業績點,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三)加強職業培訓和社會實踐

藝術類高職院校的教師既要在課堂教學中教授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也要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知識結構、教學方式、實踐能力等方面富于實用性和針對性,體現“雙師素質”,突出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門化方向。如今,新技術、新工藝帶動的新專業不斷出現,如融媒體技術與運營、電子競技、藝術管理等,反觀相關行業,卻未有統一的評審標準和行業認可的獎項。高職院校在制定職稱評審條件時應體現行業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增加具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教學特色的內容,合理體現“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關系、理論提高與技能提升的關系”。⑤以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在近年來賽事變展演的背景下,堅持學歷教育與崗位進修并重,分層次、分類別制定職稱評審標準,要求教師通過兼職、交流、掛職等形式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鍛煉,形成教師進修培訓、掛職鍛煉的制度化機制。同時,根據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相關要求,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需接受一定學時的繼續教育,因此在教師系列職稱申報條件中要求申報者自任現職以來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90學時。可見,以職稱評審為導向,一方面能促進教師參加進修培訓,有利于其明確職業發展階段,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積累實踐經驗,有利于其掌握行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和流程,了解企業文化與用人需求,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職稱評審對藝術類高職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等均具有重要意義。以職稱評審為導向,突出藝術類高職教育的特色,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既對教師承擔的課程教學時數、接受職業培訓的時間和效果、進入企業鍛煉的經歷、發表的科研或教改論文、論著的等級和數量等進行定量評價,也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治學精神、教學管理能力、學習能力、教學革新以及團結協作等開展定性評價,并將學生成績、作品獲獎等納入職稱評審條件,進而建立符合藝術類高職院校特色的職稱評審標準。如此,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確保教師隊伍持續改進,不斷完善,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王雨竹 姜璐欣 單位:四川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