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菜烹飪技藝現狀調查與傳承研究
時間:2022-07-12 14:46:50
導語:甌菜烹飪技藝現狀調查與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甌菜烹飪技藝”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讓公眾充分認識甌菜的重要價值,對“甌菜烹飪技藝”煥發活力具有深遠意義。本文通過對“甌菜烹飪技藝”現狀的調查,以傳承“甌菜烹飪技藝”為視角,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甌菜;烹飪;傳承
浙江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較早、保護較早,保護成果數量可觀、成果顯著。甌菜在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一席,屬于甌越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爱T菜烹飪技藝”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甌菜的起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甌菜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和溫州居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作為沿海城市,漫長的海岸線和灘涂給甌越大地帶來了豐饒的海產資源;加之甌越境內群山縈繞,更有著數不勝數的山珍,因而甌菜既具有浙菜的共性,又獨具特色。據史料記載,自唐代開始,溫州就有酒家盛行用海鮮做菜,居民逐漸偏重食用魚、蝦、蟹、貝等,甌菜逐漸形成。民國時期,溫州居民的飲食習慣以海鮮為主,甌菜檔次大為提高。1931年,華僑在溫州市區開設當時浙南一流餐館——“意大利”(后改名華大利)餐館,由名廚徐巖池掌勺,推出了敲魚、三鮮、蝤蛑、全雞、全鴨等菜肴。1956年開業的溫州酒家,名廚輩出,將三絲敲魚、芙蓉蝤蛑、錦繡魚絲等菜肴發揚光大。改革開放后,溫州餐飲界人士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甌菜進行傳承發展,原材料以海產品為主,輔之以鮮炒、清湯、涼拌、鹵味等烹調方法,并在當時的傳統甌菜中,選出三絲敲魚、帶扎魚筒、三片敲蝦、芙蓉蝤蛑、五色魚絲等14道名菜,作為代表菜進行研究,詳細歸納出甌菜的主要風格。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甌菜的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中國甌菜(綜合版)》出版后,甌菜有了標準的菜譜,進一步規范了“甌菜烹飪技藝”,也使甌菜逐漸在中國菜系中占據一席之地。
二、浙江非遺“甌菜烹飪技藝”的特點
溫州古稱東甌,甌菜以此命名。與杭幫菜、紹興菜、寧波菜等地方菜肴不同的是,甌菜以海鮮為主,講究少油輕芡,重視刀工的運用;在口味上講究清鮮,淡而不薄?;驹牧蠟楹t~類、貝類、海洋浮游軟體動物類。烹調方法講究精細、養生,保持原汁原味,與原生態的閩粵菜有異曲同工之處,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甌菜以溫州地區沿海、灘涂、鄉鎮山村的魚、蝦、蟹、貝等生鮮海味和家禽家畜、溪鮮田鮮、瓜果時蔬、野味野菜、豆制品等豐富食材為原料,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勤奮創造,通過一代又一代廚師的傳承,博采各路菜肴精華,從而完成了甌菜的定型,使其躋身于浙菜系行列之中。甌菜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菜,例如,以鯊魚皮為主料的蒜子魚皮,以新鮮黃魚肉加淀粉敲制成的三絲敲魚,以黑魚脊背肉切成細絲的錦繡魚絲,以鮮活蝤蛑為主料、雞蛋為輔料的芙蓉蝤蛑,以新鮮蟶子和海鰻肉調羹而成的雪麗蟶子,以墨魚作原料制作的爆墨魚花。此外,清湯魚圓、三片敲蝦、扎帶黃魚、馬鈴黃魚、蔥油黃魚、雙味蝤蛑、龍鳳動物冷盤、溫州魚餅、七星魚丸等也是溫州居民耳熟能詳的甌菜。
三、浙江非遺“甌菜烹飪技藝”的現狀調查
(一)甌菜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飲食標準也逐漸提高,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挑剔。高級餐廳順勢而起,外省市菜系也搶灘溫州,廣東菜、四川菜、江蘇菜、湖南菜,乃至各種西式快餐都參與了市場競爭;還有龍蝦、海參、鮑、翅、燕窩等高檔食材涌上餐桌;農家樂、私房菜和民宿的發展,使餐飲業更加豐富多彩,許多大酒店推出中低價“和菜”,傳統的制作復雜的甌菜(點)陸續上桌,這些變化給甌菜發展帶來挑戰和機遇。甌菜廚師也不斷開發新品種、開拓味別,使甌菜更加錦上添花。例如,對外來菜系取長補短,盡量做到適合溫州市民口味。
(二)“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甌菜鮮為人知。一代甌菜名廚金次凡在1983年全國名廚技術表演鑒定會上奪魁;他的徒弟仇云華在全國第二屆烹飪大賽中榮獲全能金牌,潘曉林榮獲大賽全能獎杯;后起之秀周雄在全國青工技術烹調大賽上又以最高分奪得冠軍。以金次凡大師領銜的眾多廚師將甌菜提高到更高的檔次,使甌菜烹調技藝和甌菜品牌走出溫州,在全國打響。如今的溫州餐飲市場,百舸爭流,欣欣向榮。甌菜第四代廚師崛起,曾耿、項朝暉、陳世俊、鄭佐波、滕亮、李初華和胡中遠等人以高超的技藝迎接挑戰,不斷學習,為甌菜文化的發展譜寫新篇。
四、“甌菜烹飪技藝”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甌菜不能滿足新生代本地人的口味
伴隨著地域間的貿易交流,甌菜早已擺脫地域限制,“甌菜烹飪技藝”博采眾長,但新素材的加入使“甌菜烹飪技藝”既有創新又有遺失,“地道風味”的甌菜似乎與人們漸行漸遠。溫州本地人對甌菜情有獨鐘,但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對甌菜持無所謂的態度。加之國內其他菜系的進入和洋快餐等的崛起,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口味越來越挑剔,進一步壓縮了甌菜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給“甌菜”的傳承帶來新的挑戰。
(二)“甌菜烹飪技藝”人才斷層
“甌菜烹飪技藝”雖然進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很多學員學習“甌菜烹飪技藝”并不是帶著傳承的目的,大多是出于謀生、掌握一門手藝的需要。筆者走訪過幾所本地開設烹飪專業的相關職業院校,相當多的學生學習烹飪就是沖著升學和就業,很少有人是抱著將“將甌菜發揚光大”的心態學習。學生在學習甌菜烹飪的同時也學習川菜、粵菜烹飪,導致學業廣而不專、不精,更談不上傳承甌菜了;加之受社會擇業觀念的影響,有些人認為廚師職業沒有前途,人們學習烹飪的意愿在降低,造成“甌菜烹飪技藝”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困境。
五、“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建議
(一)以市場為導向,做好“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在甌菜的傳承與發展中,要以市場為導向,在堅持甌菜“本味”的基礎上,研究開發老少咸宜的風味甌菜,既要維持中老年人市場,又要滿足新生代年輕人的口味需求。根據《商務部關于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的指導意見》,我國大眾化餐飲已占餐飲市場的80%,因此一個合理的餐飲市場必定是高、中、低檔菜品共同發展的全面市場?!爱T菜烹飪技藝”要在口味上創新,順應市場需求;“甌菜烹飪技藝”也要在烹飪方式上創新,豐富甌菜內涵,讓甌菜成為大眾菜、家常菜、便民菜,使甌菜更好地得到普及、推廣、傳承。
(二)多部門聯動,為“甌菜烹飪技藝”做好人才儲備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甌菜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面對甌菜傳承人緊缺和重技藝輕素養的現狀,相關職業院校必須轉變專業發展思路。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為“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保護提供支持,要做好甌菜烹飪技藝相關培訓與人才鑒定工作。政府部門要在“甌菜烹飪技藝”人才的培養考核、認定挖掘、行業鑒定、招聘引進等方面給予支持,壯大“甌菜烹飪技藝”人才隊伍的規模。如定期牽頭舉辦甌菜烹飪技藝比賽,促進甌菜從業人員交流,切磋技藝,豐富甌菜文化,推動甌菜烹飪技藝的標準化建設,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甌菜烹飪技藝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甌菜烹飪技藝”的宣傳與推廣。餐飲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具有的覆蓋面廣、與餐飲企業聯系密切等優勢,同時要以“甌菜烹飪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為己任,重視對“甌菜烹飪技藝”的科學研究,加大“甌菜烹飪技藝”宣傳力度,做“甌菜烹飪技藝”的風向標和橋頭堡,讓更多的人充分認識到甌菜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甌菜的深遠意義。職業院校要立足人才培養,融合專業建設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構建“甌菜烹飪技藝”教育體系,將“甌菜烹飪技藝”專業辦出特色。要以“甌菜烹飪技藝”為指向,為甌菜烹飪研究搭建標準化的甌菜烹飪研究、實訓平臺,為學生學習甌菜烹飪技藝提供良好的實訓載體,防止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職業院校更要結合地方特色開發特色課程,編寫校本教材,以甌菜挖掘與研發為己任,服務行業,培養人才,培養好“甌菜烹飪技藝”傳承人。同時,要重視校企合作,重視餐飲企業師傅對學生的市場引導作用;明確學生專業成長的路徑,幫助學生明晰職業規劃。相關院校也高度重視“甌菜烹飪技藝”的保護與開發,為傳承浙江非遺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溫州技師學院通過成立甌菜研發中心、聘任餐旅服務系技能名師和餐飲行業大師,為培養高水平師資力量與高技能人才團隊奠定了堅實基礎,譜寫了溫州技師學院創新創業與產教融合教育實踐的新篇章;溫州甌海職業中專集團學校成立的甌菜博物館,從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打造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場所,更傳承了溫州特色飲食文化。綜上所述,要做好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菜烹飪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需要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協會、餐飲企業等多方參與,共同促進甌菜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倩,邵家鈐.甌菜,傳統與時尚的變奏[J].溫州瞭望,2008(13).
[2]林正秋.溫州飲食文化與海鮮名菜[J].上海調味品,2000(3).
作者:蔣兆光 林國媚
- 上一篇:生涯理論如何構建滿意人生
- 下一篇:教育數學網絡教育資源有效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