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探索
時間:2022-07-13 10:24:45
導語: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義職業教育觀出發,首先綜述了高職機電類技能大賽現狀;然后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校園競賽文化氛圍營造、校園激勵政策完善等方面闡述了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對策建議,從而培養全員學生“生利之技能”“利群之精神”。
關鍵詞:高職院校;技能大賽;1+X證書;生利成人
0引言
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和戰略,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遵循教育規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目標,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制造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重要保障。職業教育在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發揮重要作用,國省級技能大賽在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本文從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觀視角,論述高職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對策建議。
1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觀
按照國際上的分法,普遍認為人才可分為學術型與應用型兩類,后者又可分為工程型人才(設計型、規劃型、決策型)、技術型人才(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技能型人才(技藝型、操作型)。學術型人才主要由普通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則主要由職業教育培養。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有中職和高職之分。一般認為,中職:主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產業工人);高職???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技師);高職本科:主要培養技術工程型人才(現場工程師)。目前我國還存在少部分應用型本科:主要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應用型專門人才(工程師)。隨著制造業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在橫向上分工愈發趨于融合,在縱向上分層也越來越模糊,由此,應用型人才培養分界不再清晰,也出現交疊現象。有關于職業教育辦學宗旨,我國近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1918年11月《教育與職業》雜志上發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最早指明。陶先生駁斥了生活主義、衣食主義,他認為:職業教育是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生利有二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產雖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則一。本文“生利”即指培養掌握服務于社會與人群的技術本領,生產出有利于社會與人群的財富,“成人”指成長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之人。陶行知先生認為:職業教育以“生利主義”為辦學宗旨,有利于樹立“利群”觀。生利主義側重發舒內力以應群需,生產一事一物時,必自審曰:“吾能生產乎?吾所生產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師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自具一種利群之精神。這種“利群”理念,強調不只為自己,更是為他人、為社會及國家創造價值,同時“發舒內力”和“應群需”有機統一,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這對于建立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價值觀、實現“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的教育目的,促進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高職機電類技能大賽現狀分析
2.1賽教學融合度低,多盆景少苗圃現象存在
在人社部、教育部及機械行業等各層類技能大賽的引領下,職業院校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等方面進行改革,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起到了一定程度積極推動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某種程度上也出現了“做盆景、少數學生受益,賽教學融合度低”等問題。以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例,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4年。最近2021年,中職、高職共102個賽項,其中高職62個,這些賽項分別在北京、天津等27個分賽區舉辦,共有來自全國32個地區2930支隊伍、6572名選手和4690名指導老師參加。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高職(???學校數量,2020年1468所,2021年1486所。截至2020年6月,國家共有96所示范院校和98所骨干院校,共計194所國示范骨干校。在2016-2020年期間,全國共有856所高職高專院校參賽獲獎,在國示范骨干校中,189所累計獲獎人數9151人次,占全部獲獎人數的44.91%,120所累計獲一等獎689項,占全部一等獎項數的49.53%。由此可見:占全國13%的國家示范骨干校,斬獲49.53%的一等獎,算上二、三等獎,占全部獲獎人數的44.91%。高職組大賽涵蓋了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等14個專業大類,其中裝備制造類有12個賽項,具體如表1所示。基于大賽公平性、條件一致性,這些賽項均須基于同一設備平臺以同臺競技,設備平臺由設備商供應。典型機電類設備平臺,例如機器人系統集成(原:制造單元智能化改造與集成技術)、數控機床裝調與技術改造等一套均須幾十萬,還有可能面臨大賽更換設備商、導致平臺更換問題。近些年,因打造示范需要,國家級、省級財政扶持均向示范骨干院校傾斜,大部分普通高職院校辦學經費不足,導致在硬軟件建設、師資培訓投入有限,所以若想參賽,購買少量臺套數、集中最優教師、選拔最優學生、停課集訓是普遍做法,這就勢必導致大賽受益面窄,全員專業教學實訓普及不了、賽教學融合度低等現象出現,“多做苗圃、少做盆景”愿景或多或少實際落空。
2.2技能大賽平臺與1+X試點設備各自獨立
2019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對應用型本科及職業院校啟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證書)試點工作,同年4月《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明確:把“1+X”證書制度作為“指導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的重要手段。1+X證書制度的本質是通過“1”與“X”相互融通,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反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促進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提高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隨著1+X證書制度的提出實施,教育部分4批共遴選301家培訓評價組織、447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前參與院校達到4000多所,試點學生規模達320余萬人。1+X證書試點對硬件設備臺套數、實訓環境、培訓師資均有要求,試點在建設過程中,大多配套有教學資源。以此做書證融通、課證融通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基本能夠做到專業教學實訓全員參與,相對于技能大賽而言,受益面加寬。目前存在情況:1+X設備平臺、技能大賽平臺,除了企業推行的少數行賽之外,國家一類賽中基本各自獨立。這就為學校專業建設提供障礙,尤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若投入經費建設1+X試點,購買大賽設備便捉襟見肘。如何平衡大賽與1+X,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上有機融合,突顯出來問題存在。
3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對策建議
陶行知認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應該是“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每課有學理,有實習,二者聯絡無間,然后完一課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學另一事是為升課”。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行動導向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繼而才會有學習、創造產生。近年來機電技能大賽大多工程實踐類,要求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賽題大多分解成若干遞進式任務,越發趨于成果導向理念。
3.1改革專業課程體系,以成果導向為主構建綜合任務,力促崗賽證課融合育人
1981年,美國教育學家Spady最早提出成果導向教育,簡稱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隨著2016年12月《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在我國南京正式成立,OBE教育理念在我國高職教育中萌芽并發展,其主要定義為“教育系統的每個構成部分都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當每個學生結束完教育體驗后應該實現這種學習成果”。OBE強調以達成學習目標或學習成果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反向教學過程設計、課程體系設建設,然后正向實施,目前在高職教育中反響積極、備受推崇。綜觀智造大背景下各機電類技能大賽,尤其人社部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教育部的機器人系統集成等賽項,賽項平臺集成度大都較高,綜合性強,賽題多以項目任務化形式呈現,涉及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PLC組態編程、MES及云平臺等。基于此種復合程度較高的賽項平臺,或智能制造生產線,結合1+X考證及工作崗位實際需求,改革專業課程體系,以成果導向為主,構建綜合性工作任務,反向推敲設計分層課程教學,力促崗賽證教學融合,能更有效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
3.2改良各層次辦賽模式,營造校園技能文化環境,激發興趣與內驅力
廣泛開展各類各層技能大賽能更好引領優秀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近年來借鑒世賽辦賽理念,教育部、教育廳等舉辦的官方大賽,賽項內容更加貼合崗位實際,更加突出對綜合應用能力的考察。1+X證書反應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活動的綜合能力。在1+X證書大力推行下,以書證融通為目標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職業院校應抓住1+X證書制度有利機遇,加快推進職業技能大賽與教育教學活動深度融合,通過校園文化展覽、賽事宣傳報導等方式,積極營造技能競賽文化氛圍,形成人人有賽、人人爭先的良好育人文化環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激發興趣與內驅力,最終推動實現“三全”育人。
3.3完善校園競賽政策,以獎勵學分為主、實現導獎用并舉激勵
技能大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向,很多高職院校都把其作為提升辦學水平、擴大知名度、影響力重要指標。《教育部關于舉辦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通知》中明確獲獎者可參加專升本單列計劃、單獨劃線、單獨錄取。2022年高考作文浙江卷中也以青年工匠楊杰為題。在激勵大環境向好情況下,各高職學校制定競賽激勵政策進行物質獎勵、精神激勵,對取得1+X證書、技能大賽獲獎學生,證書還可用于抵充學分、增加學分績點,免修相關其他課程,或替代相關畢業條件等。1+X證書面向全員的,技能大賽面向個體。在1+X證書實施基礎上,舉辦技能大賽,能夠引導全員學生重視加強技術技能學習。從長遠上來說,1+X證書制度對接國家學分銀行,可逐步推動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相互轉換、認證、累積、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多途徑、多形式,有選擇地一專多能的開展復合型學習。
4小結
總書記說: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支撐,制造強國的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若要在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發揮重要作用,全員實施1+X證書制度基礎上,舉辦各類各層級技能大賽,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舒內力”,進而“應群需”,這樣才既滿足個體的全面發展又適應社會需求,實現社會最大價值,從而生利成人。
作者:李志梅 魏本建 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
- 上一篇:雙創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 下一篇: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