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

時間:2022-07-13 11:20:11

導語:談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

摘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產教融合研究的進程中,缺乏對機制建設的系統研究。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產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現狀,探究如何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機制和應用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機制

1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應用型高校推進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應用型大學并非首次提出,其最早出現在歐洲,其英文名為“UniversitiesofAppliedSciences”。我國應用型大學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當時北京聯合大學開始探索“建設應用型大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在產業技術革命發生根本性變革、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新時代,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高校“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一系列的重要指示為高校進行轉型發展、內涵建設指明了方向。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想要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發展之路,必須首要解決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掘自身特色,以產教深度融合引領學校發展,努力實現與經濟社會各領域之間從有限度的“融入”轉向無障礙的“融合”。

2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建設機制

2.1構建產教融合激勵機制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和企業由于主體定位不同,其根本任務也有所不同,前者追求社會價值,強調社會服務與價值創造;而后者追求經濟價值,追逐資本累積。二者在合作的過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控,建立系統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機制,保障雙方的權益、激勵社會各責任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中,將產教融合從高校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例如通過建立地方性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和激勵機制,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吸引企業主動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中,由于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而校企雙方合作的效益回報需要3到5年的等待期,這往往會打擊企業參與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因此,政府通過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可以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政府也可以通過邀請高校、企業共建產教融合示范園區(或平臺),打造集人才培養、生產服務、技術研發、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政校企命運共同體。

2.2打造專業集群交叉融合機制

產業經濟運行鏈需要配套專業建設方向鏈予以支撐。專業集群建設是圍繞地方產業鏈和人才需求鏈,從實際辦學層次和特色出發,圍繞主干學科,將與主干學科關聯度高、相互之間有交叉的專業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創新要素集聚和資源共享,從而培養具有綜合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牟延林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以產教融合理念為基礎,在專業集群建設過程中,要把專業集群嵌入產業鏈,使產業鏈與專業鏈各環節相輔相成、互動生發。通過建立“矩陣式的學科組織”,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集群。專業集群的建立基于產業集群,同時融合專業發展。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打造專業集群過程中,需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優化專業結構。應用型本科院校要緊扣當地產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優先發展與地區新型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緊跟前沿技術進步改造提升傳統學科專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通過擴大增量,優化存量,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良性互動的特色專業群,并將服務于同一產業鏈的相關專業組建為專業集群統籌管理,提高專業集群與產業鏈的契合度。二是提升優勢特色學科水平。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術隊伍,構筑學科基地,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資源共享、相互支撐、適應自治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學科群,有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深化學科發展機制創新,構建若干個實體化運行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實現新興交叉學科、跨學科項目、跨學科公共平臺、跨學科研究中心一體化發展。以跨學科研究中心為試點,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探索孕育新型學科組織模式積累經驗。

2.3形成校政企協同育人機制

機制是指研究對象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在我國,高校和企業的運行機制存在極大的差異。我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主要通過制定國家法律和教育制度、劃撥教育經費、教學評估等方式從宏觀角度進行調控,保證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國家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強調高校辦學的自主權,實現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運行機制主要有兩部分構成,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協調機制,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保證高等教育的平穩運行(占志勇,201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系統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運行機制,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孟雪楠,余國江,2021)。由于二者運行機制不同,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下,企業需要對其運行過程做出部分調整,主動參與到高校育人的過程中來。與此同時,高校在設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要考慮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使人才培養目標貼合實際,以實現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重目標。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服務型政府在產教融合校政企合作中,其功能定位是滿足高等教育和行業企業之間利益沖突的問題,協調解決二者矛盾,打造暢通的溝通平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追求合作雙方利益均衡、互利共贏。隨著科技創新和產品迭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僅依靠行業企業提供的崗前培訓、繼續教育等活動,遠不能滿足產業變革、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協同育人是高校和企業的雙向選擇。協同育人的重點是需求和供給之間適配效率和協同效率,核心是解決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孫永軍,2022)。校政企協同育人機制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或協調下,高校以產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依托,在多方參與、分工合作的基礎上,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服務。在協同育人機制形成的過程中,需要理順各參與主體在政策、目標、模式、平臺上的職責定位,推進人才培養教育理念與產業目標的統一度,增強專業、課程、師資與產業的融合度,處理好人才培養方案的轉型升級。

2.4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反饋和評價機制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開展產教融合效能評價,健全統計評價體系,強化檢監測評價結果運用”。應用型高校在研究產教融合建設機制過程中,需要結合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需求,打造由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合作辦學方等多元主體參與辦學、合作治理、協同育人新格局,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跟蹤檢查和專項督導機制,突出質量貢獻,將產教融合納入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校的年度考核、業績評價、學科專業評價的指標體系中。

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徑

3.1結合專業特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主體功能。在產業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人才培養如何滿足行業企業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評估環節面臨的重大問題。不同的學科專業集群,其行業對人才所需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應用方式,借助產教融合機制,和行業企業相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不同產業、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企業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高校可以借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對于專業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可采用現代學徒制形式開展訂單式培養,并對一體化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重新設計,遵循“OBE”理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打造教育鏈、產業鏈和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機結合,實現院校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創業的有機銜接,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3.2重塑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三大要素之一和學科建設的關鍵所在。在產教融合落實過程中,首先要做好教學基礎,要緊貼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定位,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用型高校要主動吸納行業企業優秀人才全過程參與課程設置,共同研制課程體系,開發修訂實訓教材,構建模塊化課程教學形式。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行業發展規律、新型技術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提高實踐教學課程比例,改變實訓方式。應用型高校在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借助企業的優質資源,聘請行業企業的優秀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指導教師,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企業實際工作場景,按照生產操作標準,由企業進行技術指導,聯合開展實踐教學。校企雙方要共同成立實踐教學考核小組,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考核要求,對師生在實踐環節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考評,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的依據之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育模式,建設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習實訓平臺,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核心職業技術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3.3打造校政企一體的實踐教學及平臺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實踐教學平臺的依托。因此,院校與行業企業達成共同培養人才后,需要建立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及創新平臺。在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的背景下,由政府、院校、企業共同謀劃平臺建設,政府主持搭建三者聯絡機制,解決政策扶持、資金保障等問題;高校與企業共同設立專業實訓中心和科創平臺,共同建立穩定可靠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企業可以利用高校內部資源教學資源和科研平臺進行應用型技術研究和轉化,同時還可與高校內現有資源設備進行配套共享,推行實習就業一體化,既能解決企業人才短缺問題,又能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同時為當地政府盤活人力資源市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校政企多方共贏的局面。

3.4深化科研合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

應用實踐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支撐。在信息技術、產業革命不斷升級更新的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重點突出應用科學技術的研究,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結合地方產業鏈和技術鏈需求,深入行業企業一線技術發展前沿,加強應用型技術研究力度。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能力和行業企業應用轉化能力,深化校企雙方科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已有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實現研究成果的轉化,在應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改造升級,促進科學研究往縱深處發展。同時,以科學研究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體現“科研反哺教學、教育推進技術升級”的功能和定位。

3.5建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庫

不同地區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應用型高校應結合區域發展的特點,本科教育和行業企業的需求,建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庫,與行業企業建立師生、員工培訓、繼續教育基地,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員工赴高校進修學習的雙向培訓機制,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與實踐基地。依托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庫,充分發揮人才效用,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對高層次人才、行業專家進行特聘或選聘,安排行業企業專家系統講授專業課與指導專業實習,提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

4總結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校在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改革主線,是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機制,借助政府平臺,構建產教融合激勵機制,打造專業集群交叉融合機制,形成校政企協同育人機制,健全產教融合反饋和評價機制。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塑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打造校政企一體的實踐教學及平臺,建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庫等方式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徑。

作者:韋林利 楊蕾 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