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原因思考

時間:2022-07-13 15:07:21

導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原因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原因思考

摘要:改革開放使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就,逐步解決了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改革滿足了人民對物質文化的追求,進而開始對民主、安全、環境等精神層面的追求有了更高層次的期待,所以黨的十九大認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判斷符合人民需求、中國實際、符合現實國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主要矛盾;轉變;物質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

1社會主要矛盾的概述

中共八大,黨和國家立足我國現實國情,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判斷無疑是正確的、符合當時國家發展實際和現狀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又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清晰規范的表述,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之后黨的十二大直至十八大都沿用了這個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認為我國當前并且很長一段時間將處在這個矛盾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伴隨的新問題就是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更加突出和急需,但是我國實際的生產力水平還處于較低的階段,不能滿足人民新的需要,新的期待,由此便產生了矛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這表明黨中央非常重視這一主要矛盾,積極發展生產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力求社會生產力與人民需求相匹配,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原因探究

2.1政治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著力解決政治體制機制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制度政策支持,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機制發展,不斷與時俱進,保持政治活力。堅持不斷改革阻礙社會發展的制度,使之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符。一是改革開放后,國家積極推動政體改革,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新設計。例如增加基層及女性代表人數,實行城市與農村代表權利相同等一系列措施,使人大代表的構成更加合理和科學,極大保障了人民的民主需求。二是精簡機構,簡政放權效果顯著。黨的十八大后,全國各地推行精簡機構,并且大幅度的簡政放權,減少各種審批事項,讓老百姓少跑腿、不跑腿,切實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種改革帶來的紅利也是可見的,行政效率大幅提高,老百姓對政府更加滿意和信任了,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威信。三是積極推行依法治國。推行依法治國就是要從“人治”走向“法治”,減少人為因素,避免干預司法的現象發生,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尤其司法體制改革以來,一大批冤假錯案得到公正判決,使社會更加公正、法律更加公正。

2.2經濟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重點推動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現階段經濟總量已位于世界第二,改革的紅利真正的惠及每一個人,有序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真正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改革、營改增改革、供給側改革都取得明顯成效,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這些措施直接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穩步釋放了生產活力,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二是加大創新投入,不斷提高國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梢钥吹礁母镩_放后,我國堅持創新,大力發展尖端創新產業,努力建設科技強國,在創新戰略的驅動下,我國已經有一部分領域站在世界前列,穩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三是穩步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在實行精準扶貧以來,我國按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貧困人口穩步消除,人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綜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離不開經濟領域的影響和推動,正是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地為主要矛盾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2.3文化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精神力量,把發展文化擺在突出位置,有利于保障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需要,使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得到滿足,樹立民眾對我國這種獨有文化的自信和創新繼承。一是堅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并舉。我國堅持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杜絕糟粕,不斷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一大批文化遺產煥發活力,并且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二是文化創新取得顯著成果。在保證文化繼承學習的前提下,持續與時俱進創新文化,堅持結合社會需要、人民滿意的要求創新屬于我們國家及民族的文化,同時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發展,創新手段模式方式傳播社會主義文化,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影響力。三是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文化堅持走出國門,帶給國外民眾中華文化的熏陶,使國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不斷提高,從而提高了國家影響力以及提升了國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文化一直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文化自信的樹立,有效推動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2.4社會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階段以來,黨中央堅持五位一體發展戰略,堅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穩定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不斷把發展的紅利惠及人民,使廣大民眾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持續推進醫療改革、教育改革、環境保護等重大舉措。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斷得到保障,相對應的社會主要矛盾逐漸弱化。一是建設平安中國,黨中央多次強調安全穩定的重要性,黨和政府堅持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突出地位,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平安中國。二是不斷優化就業措施,我國是一個人口數量較多,每年面臨就業的大學生以及再就業的職工基數龐大、就業壓力大。黨和國家通過多種舉措,有效解決就業矛盾,保障人民發展公平。三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人民性和真實性的重要體現,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優先顯示出制度的優越性,尤其是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問題,如何解決養老問題,使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是黨和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3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判斷,矛盾的轉變標志我國的突出矛盾發生變化,體現出中共八大以來我國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人民急需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極大滿足,接下來的主要發展點就是穩步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意味著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是正確的。矛盾的轉變促使我們更加注重人民期盼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時代新階段,人民也有了新思想和新期盼,更加注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安全環保等精神領域的滿足,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要進步,是國民素質顯著提高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同時矛盾的轉變使黨和國家認識到我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區域行業等各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均勻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例如東西發展不平衡,南北發展不平衡,教育發展不平衡等,這些種種表現都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矛盾的轉變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當前問題,并集中力量去解決當前的問題和主要矛盾,有利于解決人民當前期盼的需求,真正貫徹“三個代表”,維護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共享發展紅利和前景,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共產黨的優越性,能夠有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條件。

4結語

社會主要矛盾體現著社會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國家發展和政策制定的基本前提,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將解決人民需要的物質文化作為主要突破點,全方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效解決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了人民對物質財富的需求,進入新時代以來,民眾對精神領域的需要更加期待,但是與之矛盾的是當前我國的發展現狀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以黨的十九大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要判斷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標志特征的,標志著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前景和過程,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正確性的體現,當然這個判斷也有利于我國建設發展基于新的時代特征、人民需要和實際國情,有利于全國人民正確認識當前現狀,集中力量,團結一致,努力向新的百年目標邁進。

作者:邵東 蘇小妹 單位: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陵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