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探索
時間:2022-07-18 09:22:13
導語: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濟南市槐蔭區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和水稻綠色農業生產示范區緊密結合在一起打造,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該區水稻生產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釋放了大量勞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了大米質量安全,有效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
一、技術要點
(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
1.育秧機械化應用水稻疊盤(將育秧盤上下疊放使其成垛)暗出苗(暗室發芽出苗)育秧技術。(1)品種選擇。具備分蘗力強、早發、生育期適中、多穗型中穗品種等特點。(2)暗室標準。暗室面積一般80平方米左右,其最大育苗量10000盤;配置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保溫門簾、加熱鍋爐等配套設施,進行智能溫濕度控制;暗室要求密閉、不透風、不透光。(3)育苗棚建設。育苗棚四周及頂部使用農用薄膜覆蓋,四周薄膜掀蓋方便。育苗棚可據實際生產需求確定面積大小。選用厚度為0.12mm±0.02mm,材質為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高壓聚乙烯(LDPE)的無滴薄膜。(4)種子處理。浸種前曬種1天~2天,每天翻動3次~4次;用比重1.13的鹽水選種,撈出秕谷、草籽和雜質等,再用清水沖洗種子,洗凈鹽分;用施保克4000~6000倍液浸種,種子、藥液比為1:1.25,每天攪拌1次~2次,浸種消毒2天;將浸泡后的種子進行催芽,溫度以30℃~32℃為宜,種子達到破胸露白,芽長不大于1mm。(5)秧盤選擇。選用加強筋設計的聚丙烯(PP)材質,長寬高為60cm×30cm×3cm標準硬盤。(6)播種作業。選擇集鋪土、灑水、播種、覆土于一體的全自動水稻育秧播種機,要求播種量調節范圍60g/盤~350g/盤,生產率≥800盤/h;播種將標準硬盤置于播種機上進行播種,依次完成鋪土、灑水、播種、覆土作業;播種前先進行試播,觀察鋪土、灑水、播種、覆土是否均勻,適當進行機具調試;鋪土厚度2cm左右,灑水至底土水份飽和,覆土厚度0.3cm~0.5cm,以看不見芽谷為宜;播種時間春稻4月中旬進行,麥茬稻5月下旬進行;播量常規粳稻每盤播稻谷120g~140g。(7)秧苗出室。達到出芽標準后,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向里、由中間至兩側的順序用叉車將托盤運出暗室進行大田育苗。(8)大田育苗。春稻:秧苗移出暗室后需移入育苗棚育苗,晝間育苗棚內溫度高于35℃適當通風降溫,夜間密閉育苗棚;夏稻:秧苗出暗室后可在室外苗床直接擺盤育苗;擺盤沿硬盤長度方向并排對放,不留空隙,四邊用泥封邊;水稻疊盤暗出苗育秧技術苗期管理無需覆膜。2.整地機械化(1)栽前大田準備。使用激光平地機進行土地整平,利用激光技術高精度平整農田。(2)耕整地。放水泡田1天~2天后用水田埋茬起漿機進行耕整地作業2遍。耕深不超過15cm,面層無殘茬、秸稈和雜草等,埋茬深度應在4cm以上,地塊表面應平整,高差不超過3cm。泥腳深度20cm左右,水深1cm~3cm。(3)泥漿沉淀。耕整后、插秧前應進行泥漿沉實,泥漿深度5cm~8cm。粘性土壤泥漿沉實2天~3天,壤土1天~2天,砂性土1天。3.插秧機械化(1)插秧機選擇。以乘坐式插秧機,六行、八行插秧機插秧為好。(2)秧苗起運及裝秧。將秧苗從盤內小心卷起,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2層~3層為宜,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秧苗隨盤運往大田。裝秧前,將空秧箱移動到導軌的一端,加裝秧苗。秧塊要緊貼秧箱,不拱起,兩片秧塊接頭處要對齊,不留間隙。必要時秧塊與秧箱間要灑水潤滑,使秧塊下滑順暢。插秧時及時進行秧苗補給,補給秧塊端面與剩余苗塊端面對齊。若秧箱內各行都有秧苗,則不必把秧箱移動至最左或最右側。(3)插秧機準備。插秧前,對插秧機進行檢查調試。在田間試插,檢查取秧量、株距和插深,確保達到作業質量標準要求。(4)插秧機使用。嚴格按照插秧機操作規范進行操作。作業要求:作業時,保持行直、足苗、淺栽,行距一致,不壓苗,不漏苗。氣候條件為晴天或陰天,風力不超過4級時進行,第一趟作業是插秧的基準,注意保持直線。作業標準:行距30cm,株距11cm,每畝達到2萬穴,每穴4~6株;漏插(指機插后插穴內無秧苗)率≤5%;傷秧(指秧苗插后莖基部有折傷、剌傷和切斷現象)率≤4%;漂秧(指插后秧苗漂浮在水面或者泥面)率≤3%;鉤秧(指插后秧苗莖基部90°以上的彎曲)率≤4%;翻倒(指秧苗倒于田中,葉梢部與泥面接觸)率≤4%;均勻度(指各穴秧苗株數與其平均株數的接近程度)合格率≥85%;插秧深度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在0mm~15mm(以秧苗土層上表面為基準)。4.收獲機械化目前,水稻聯合收割機技術已十分成熟,水稻收獲機械最好選擇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機械作業前進行全面檢查調整,確保技術狀態良好;嚴格按照聯合收割機操作規程操作,正式收割前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試割。
(二)水稻綠色生產綜合防控技術
1.翻耕灌水滅蛹。越冬代螟蟲化蛹期連片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天,降低蟲源基數。2.應用智能蟲情測報技術。利用智能化蟲害測報系統能做到精確的信息采集,實時掌握動態蟲情,做到有的放矢。3.應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防蟲技術。運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光波誘殺方式殺滅害蟲。大約20畝安裝1盞。4.應用性誘捕器物理滅蟲技術。利用性誘劑誘殺水稻螟蟲(水稻二化螟、卷葉螟)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產卵,從而抑制其種群生長。選用持效2個月以上的長效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誘芯(二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分別用專用誘芯)每隔60天更換一次。5.應用赤眼蜂防蟲技術。螟黃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稻田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的天敵。在害蟲產卵始盛期開始放蜂,每畝每次釋放1萬頭,釋放2次,間隔10-15天,在田間多個地方布點,此法大面積防治效果一般可達70%以上。6.應用生物農藥。稻瘟病、紋枯病等水稻病害優先使用生物農藥。7.應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覆蓋畦埂防治雜草技術。黑色地膜遮光率高,膜下無光線,雜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長。由于黑色地膜不含任何化學藥劑,符合綠色農業發展方向。
(三)注意事項
1.關鍵要培育適齡壯苗通過精準測算播期和管理措施,培育適齡壯苗,否者會影響機插秧質量,甚至無法進行機插秧。壯苗標準:秧齡15天~20天,苗高14cm~18cm,葉數平均3.5片~4.5片,根數≥10條,莖基寬度0.2mm以上。2.對水稻病蟲害大發生的特殊年份要及時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措施一般年份不使用化學農藥,但是一定要做好化學農藥防治水稻病害蟲預案(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制定化學農藥防治預案)。在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和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大發生的特殊年份,必要時及時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措施,以防造成大幅減產。
二、推廣成效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一是機械化節省用工費,可解放大量勞動力;二是機械化收割可以減少糧食損失3%—5%;三是機械化插秧可節約種子60%;四是機械化插秧節省育苗耕地90%(秧田占本田比例為1%);五是機械化插秧節省大量育秧水資源;六是水稻機械化能實現標準化作業,按照農藝技術要求精確控制各環節作業質量,可以提高稻米品質;七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與“托管農業”模式有機結合,可以實現水稻規?;⒓s化生產;八是綠色生產促進了示范區內大米品牌化經營,附加值顯著增高,畝增經濟效益1050元左右;九是每年可節省殺蟲劑農藥支出和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作者:李連法 喬慶勇
- 上一篇:生態扶貧存在問題及建議
- 下一篇:人工智能在會計核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