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07-18 14:38:58
導語:黃瓜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北省是我國蔬菜生產大省,蔬菜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0%以上,僅次于山東省。黃瓜作為河北省蔬菜主栽品種,生產規模及產量均居國內前列,冀北以平泉黃瓜為主,冀南以館陶黃瓜為主,平泉市作為冀北最重要的黃瓜產區,在產業規模及產業效益上發展迅速。承德市委市政府、平泉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政策及產業上,重發展謀發展,平泉黃瓜特色產業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圍繞平泉黃瓜,筆者分析了平泉黃瓜的產業發展現狀,并根據產業調研,提出了產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從政策支持、標準化體系、輕簡化生產、產業化服務、市場銷售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以期為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助力。
一、“平泉黃瓜”產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優勢
1.自然條件優越。冀北平泉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冬季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氣溫7.4℃,有利于蔬菜養分積累;市內有五大河流的發源地,分別是大凌河、老哈河、瀑河、老牛河、青龍河,全境無客水流入,河流無污染;平泉土壤大部分為沙壤土,富含有機質,肥力中上等,且無工業污染源。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清澈的水質、肥沃的土壤造就了平泉特有的氣候和環境,生產出來的黃瓜質量好,全部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標準,口感好,保存時間長,受到各地人們的青睞,平泉黃瓜產業被認定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產品優勢獨特。平泉市設施黃瓜單品生產面積大,供貨時間長。供應期為每年的11月份至翌年7月份,每個供貨周期供應時間達到9個月。因地處燕山山脈末端,四季明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達到15~20℃,非常利于黃瓜干物質積累,干物質含量高,食用口感好;大棚多數建在山坡上,背風向陽,保溫性能好,光照充足利于黃瓜生長;冬季寒冷干燥,最低氣溫達到-30℃,不利于病蟲害傳播,大大降低農藥使用量,保證了食品安全。平泉黃瓜,瓜色深綠有光澤、瓜肉淡綠色、質脆味甜,深受國內外用戶好評。近年來,設施黃瓜產業在產業規模穩定提高的基礎上,正在實現轉型升級。實行了分戶生產,集中管理,全面推行了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技術,蔬菜質量明顯提高。3.科技優勢突出。近年來,平泉市重視科技創新,先后成立平泉市蔬菜產業研究院、平泉市蔬菜育苗科技創新中心,多年來與中國農大、北京農林科學院、天津黃瓜研究所、河北農科院等部門密切聯系,引進推廣了蔬菜新品種100多個,新技術30多項。同時,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農技部門+專家團隊+農民技術員”三位一體、合作互補的服務體系。伴隨著中國北方設施黃瓜研發基地、院士工作站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平泉力爭成為中國北方設施蔬菜重點示范基地、河北省最大的設施黃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及專業技術人才輸出示范基地。4.市場優勢明顯。平泉黃瓜年總產量已達到130萬噸以上,建有4家大中型蔬菜外銷批發市場,現有蔬菜經紀人380余人。平泉黃瓜市場價格高出同期同類產品每市斤0.3~0.5元。其中,榆樹林子果蔬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黃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80萬噸,交易額25億元,成為了全國冬季黃瓜價格形成中心。產品市場銷路廣,除直供京津及銷往全國29省市區外,還出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二)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平泉黃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每年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達到20%以上,設施黃瓜面積13.5萬畝,設施大棚5萬多個,年產設施黃瓜135萬噸,產值37億元,主要品種以密刺黃瓜為主,設施黃瓜規模和產量位居河北第一,是全國冬茬黃瓜的價格形成中心。與遼寧省的凌源市、赤峰市,共同組成中國北方最大的黃瓜生產基地。與國內最高端的黃瓜科研機構——天津農科院黃瓜研究所合作,建有平泉黃瓜研究所基地。經過多年發展,平泉市建有5家蔬菜果品批發市場,38家較大規模蔬菜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榆樹林子鎮果蔬交易市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黃瓜交易市場,享有北方黃瓜價格話語權。擁有“遼河源”“清水灣”“綠之源”等蔬菜品牌,“平泉黃瓜”已申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建有年產1億株集約化蔬菜育苗工廠1家。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創新推廣了“一戶一棚”產業種植模式。應用該模式的百畝以上扶貧園區100余個,已實現4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2018年平泉黃瓜成功申報河北省特色產業優勢區,2020年,平泉黃瓜成功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產品。
二、“平泉黃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平泉市設施黃瓜生產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設施規模及產量逐步增加。但市場競爭加劇、扶持力度較弱、種植結構單一等問題依然存在,并制約著平泉黃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間接影響了科技帶動及輻射推廣作用的發揮。
(一)種植結構單一,同質化趨勢明顯
雖然密刺黃瓜是我國黃瓜銷售的主要品種,但是口感黃瓜、水果黃瓜、華南型黃瓜以及地方特色黃瓜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加。受當地氣候影響,平泉設施溫室普遍種植一大茬黃瓜,種植結構單一。黃瓜種苗普遍從本地及周邊育苗基地購買,品種較為混雜,產品的品質及商品率得不到保障,因此存在較大的風險;不僅如此,平泉黃瓜種植密刺黃瓜類型與遼寧、內蒙、山東等省際和省內廊坊、館陶等產區的競爭沖突明顯,品種同質化的傾向較為明顯,進一步提高了市場風險。
(二)勞動力年齡結構失衡,生產成本增加
隨著近年來城鎮化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京津等地區工作,留在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大多數種植農戶的年齡在45歲以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勞動力年齡結構的失衡,多數農戶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認識及掌握程度不夠,尤其在溫室生產的精細化管理上,在機械化生產、水肥管理及病蟲害綠色防控較為隨意,在增產增效方面潛力挖掘不夠。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生產資料及土地流轉費用的增加,進一步促使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及農戶生產經營壓力增大。
(三)扶持力度較弱,蔬菜生產安全性有待進一步保障
近年來隨著產業園區、示范園區的發展,設施黃瓜生產逐具規模化,但是受省市項目資金支持較少、縣級項目資金整合使用,設施黃瓜生產獲得的資金支持越來越少,同時平泉形成的“一戶一棚”的生產經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社及龍頭企業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影響標準的統一化及品牌的打造。
(四)標準化生產力度不強,技術難題有待解決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存在較多問題,不及時、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強時有發生,為整個蔬菜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埋下隱患。優質、抗病、豐產黃瓜品種的需求;新建溫室及舊棚室更新換代,對結構性能及節地、保溫性能更好建筑材料的需求;由于黃瓜的植物學特點,其種植和采收相對于其他大宗蔬菜機械化使用率低,幾乎全靠人工管理,費工費時的問題;棚室多年種植黃瓜出現的連作障礙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等一些列技術難題有待解決。
(五)利益機制不完善,市場體系不健全
目前平泉市雖然有了幾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但依然采用的是“農戶+市場+經銷商”為主要銷售模式,農戶到市場直接批發給經銷商。在這種模式下,相對較大的中間商,農戶獲得信息的速度及談價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雖然近年來政府在信息發布方面也在不斷努力,但是目前農戶對信息不對稱,使得農戶對實力中等的經銷商較為依賴,往往在價格方面很被動,很難獲得更高的利潤。
三、“平泉黃瓜”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產業扶持力度,引導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圍繞平泉黃瓜產業做大做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將原來單純的棚室建設補貼轉為全產業鏈的針對性補貼。積極整合縣區資金,通過市場運作,政府補貼引導,農民自籌,為平泉黃瓜產業發展注入資金活力。扶持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其在農資購買、技術服務、產品銷售、冷鏈物流等方面為農戶提供相關服務,促進共同發展。加大倉儲保鮮及深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延長農產品(黃瓜)的存儲期限,尤其是招商引資一批凈菜加工企業,推動黃瓜產品凈菜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
(二)建立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生產優質安全精品黃瓜
進一步推廣黃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和水平。一是加快技術創新與集成。主要包括:加快引進篩選適宜我市的黃瓜優良品種,集成示范推廣設施結構優化、集約化育苗、合理使用有機肥、水肥一體化、設施土壤消毒活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輕簡栽培等技術,切實提高生態栽培水平。二是加快推進蔬菜生產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蔬菜生產田間管理檔案,生產者責任檔案,蔬菜種植、加工處理、包裝及銷售信息的數字化編碼,蔬菜生育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蔬菜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蔬菜產品產銷的可追溯。三是完善技術規范,制定品質標準,根據產品特性分級包裝、分類銷售。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質量檢驗,確保產品品質安全。
(三)推動智能化、輕簡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
一是生產輕簡化。開發和引進蔬菜田間管理機具和機械,提高機械化管理水平,降低勞動強度,降低用工成本。二是生產智能化。推動設施蔬菜應用互聯網+,提高設施內環境指標自動化檢測和調控能力,實現設施蔬菜的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精準化管理。三是發揮大數據在蔬菜產業中的應用。抓住大數據產業園項目落地承德的機遇,組建承德市蔬菜產業大數據中心,實現土肥、植保、氣象、測繪、農情監測、行業數據等共享,推行市場行情、種植技術指導等一站式服務模式。
(四)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
一是加強“平泉黃瓜”品牌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同步推“平泉黃瓜”銷售與品牌營銷,加大蔬菜產品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擴大承德蔬菜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拓寬銷售渠道。鼓勵本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走出去”積極發展直營銷售,擴大產銷對接,激勵經營主體在京、津等重要消費市場地區建立直銷配送網絡;政策引導,引進京、津企業到承德建立產品供應基地和初加工基地,推動跨區域產業鏈的形成。
(五)強化產業化服務組織,提高技術支撐
一是培育生產服務型組織。在蔬菜集群化發展基地,采用市場化機制,重點培育設施建造維護、設備開發租賃、病蟲統防統治、投入品供應、集約化育苗、勞務派遣、農機作業、田頭預冷、冷鏈運輸和產品自檢代理等專業機構,提高承接外包服務能力,為規模化園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提供支撐。二是打造強有力的產業技術支撐力量。充分發揮國家、省、市、縣四級科技支撐體系,積極引進優新技術成果,加快成果在本地的示范推廣。尤其圍繞平泉黃瓜,開展技術攻關,著力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各項問題。
作者:劉斯超 孫景明 毛向宏 鄭鵬婧 楊振成 王玉宏
- 上一篇:方案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療效
- 下一篇:互聯網+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