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材料在美術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7-19 08:23:16
導語:綜合材料在美術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作為美術教育的目標。綜合材料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多元化、多角度和與時代生活緊密相連的特征。將綜合材料融入美術教育之中,能夠為我國美術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與時俱進地幫助學生了解各國的文化藝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文章從綜合材料的藝術特點出發,結合自身實踐,總結了美術教育的現狀,并分析了將綜合材料引入美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以及如何運用于美術教育當中。
關鍵詞:綜合材料;美術教育;與時俱進
一、綜合材料的概述
綜合材料屬于一種當代藝術,被廣泛理解成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材料媒介進行創作的視覺語言藝術。在目前的理論體系中,綜合材料一詞還沒有一個完全準確的定義。孫志曄在《當代綜合材料與創新發展》中提到:“材料技法與創新應用是綜合材料藝術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講,材料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不僅是形式,也是內容;不僅是主體,甚至是全部。”[1]從表現形式上看,綜合材料類似于一種材料的整合,它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現實中所有的實體,一般而言,這些材料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主題常源于生活,反映當下環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矛盾,從材料的選取到創作完成,綜合材料中包含了人類意識與主觀色彩,它背后隱含的,是以人類為主導的世界藝術改造運動。
二、美術教育的現狀
目前,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美術教育已經被廣泛貫穿到各級教育體系當中。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在此之前,地方高校普遍以傳統模式推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來作為自身的教育方針。《意見》印發后,已有部分高校結合當地風俗文化,發展特色美育,將區域傳統文化融入到美術教育當中,常見的方式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當地特有的節日風俗以及手工制品的相關內容引入到美術教育當中。美術教學實踐由整體向局部展開。雖然中國美術教育有了與時代更為契合的發展目標,教學方案也更具有地方特色,但目前藝術院校的教育模式依舊單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很難與國際美術接軌。在20世紀中期美國藝術教育權威專家艾斯納已提倡美術教育應當鼓勵學生使用材料,這個教學理念在國際上得到不同國家教育部門的認可,從而讓綜合材料繪畫逐漸成為架上繪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國內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藝術教育,仍主要以油畫和素描為主,很少涉及材料藝術。目前,全球的現代美術教育總體具有綜合、緊跟時代發展以及多元化的特征。綜合部分體現在課程的設計上,其大部分并不是純美術的,而是兩門或以上的學科相結合,例如:計算機、心理學等,類似于其他非藝術類課程。緊跟時代則主要體現在授課模式上,學生通過課下自主學習,課上與老師交流討論的模式學習。老師為確保授課內容不落伍,則需要不斷學習相關領域中的最新動態。多元化則體現在文化藝術教育上,在《西方美術教育史》中提到,這種綜合型藝術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并認識各國間的文化藝術,讓學生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藝術,摒除文化差異,提高人文素養。[2]回望國內,許多藝術教育學者已開始關注國際藝術動態,并提出國內教育應與國際接軌,藝術教育應更為綜合與多元的建議。但由于國情等各種原因,許多教學思路難以實地開展。而在20世紀90年代,美術發展受物質環境的改善和文化環境的寬松影響,綜合材料的教學思路非常幸運地引起關注并得到落實。20世紀90年代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開始創建材料表現工作室,隨后,綜合材料的教學課程從主流藝術院校向地方院校展開,但截至今年,許多美術院校的教學課程依舊圍繞傳統架上繪畫,大量院校未曾擴展過其藝術教育課程。
三、綜合材料引入美術教育中的意義與作用
一件好的綜合材料作品,不僅能夠反映出作者對當下生活狀態的思考,還能夠讓觀眾從材料中感受到作者的氣質,通過材料與觀眾對話。根據《材料與表現——談綜合材料藝術創作》,在當代語境下,藝術的形式觀念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創作呈現出跨學科、跨門類、跨領域、跨文化、融會貫通、交叉融合的態勢。[3]將綜合材料引入到美術教育中,目的并不是單純地為了運用材料,而是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主要基于以下兩點:第一,綜合材料屬于當代藝術的范疇,它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與時俱進。第二,由于創作的材料往往源自生活,因此學生需要主動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從而形成自己的創作理念,才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并通過整合材料進行創作。這個過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還能夠將美術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對中國美術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作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綜合材料繪畫對中國美術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綜合材料對美育的融入能夠完善教育體系。從教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綜合材料原本就屬于當代歷史中的一部分,將綜合材料引入美術教育課堂,意味著將觀念藝術、雕塑、裝置、新型媒介等藝術版塊列入學習范圍,這能夠填補原本空缺的當代藝術教育內容版塊。只有把這部分教材內容補充上,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將傳統藝術與前衛藝術的學習內容相銜接。其次,與傳統美術課程相比,綜合材料需要學生去觀察生活,運用材料進行藝術表達,這種藝術教育模式,能夠讓學生通過材料與時代生活相接。材料并非一成不變,人們對它的屬性及種類的認知會隨著新的發現而改變,從而引發新的創作,或者新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學習綜合材料需要學生不斷地更新知識庫,尋找并發現新的材料,再進行創作。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打破與重構原有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開拓藝術視野,讓教育發展更貼合時代發展。
(二)綜合材料繪畫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與傳統繪畫相比,除了線條、色彩、結構、構圖以外,在綜合材料繪畫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還能夠感受到材料所特有的物質感、肌理感和空間感,以及材料與材料相結合后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甚至是聽覺效果。材料本身就具有多個維度,而材料之間的結合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多維空間的魅力,讓學生從多個維度感受到美的存在,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三)綜合材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自由能夠為創新提供開放的環境。與傳統繪畫模式相比,綜合材料繪畫是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突破了傳統繪畫中單一的繪畫模式,讓學生在藝術表達上更加自由。這種自由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力與發揮空間,讓學生在藝術的海洋里暢游。這種自由的表達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解放,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作用。正如林永輝學者所言:藝術創作離不開創新,而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有利于促進藝術創作者理念的更新,使創作者形成創造性思維。[4]
四、如何將綜合材料運用于美術教育當中
(一)明確綜合材料運用于美術教育中的意義
首先,綜合材料是一門能夠把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學科。它不需要時間長、難度大的繪畫技巧訓練,創作手法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甚至在探索與創作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從生活中汲取觀念,并把觀念變成創作,學生能夠在綜合材料中自由地表達,這種自由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他們的思維邏輯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其次,材料繪畫能夠把繪畫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例如,將計算機編碼課程與美術課程相結合。學生能夠把編碼中的程序語言運用到綜合材料創作當中。這讓學生能更好地把學科之間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拉爾夫·史密斯認為,多學科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協助年輕人培養一種具有良好趣味的藝術感,以便使他們敏銳而靈通地感知和欣賞藝術作品。”[2]這有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最后,綜合材料是屬于當代藝術中的一種,它能夠讓美術課程與時代和國際相結合,讓藝術課程與時俱進。藝術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總體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人類在時代發展進程中的文明成果,想要提高社會中人文素養的質量,需要不斷從社會發展中吸取經驗,累積文明成果。若想通過藝術教育提高人文素養,那么藝術教育體系首先得符合人文素養本身所帶有的特質。
(二)掌握綜合材料的學習方法
教師需掌握藝術史每個階段的特點及其歷史緣由。綜合材料繪畫是藝術發展的產物。與以往古典主義、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相比,綜合材料的創作形式在技法上表現得更為輕松,它注重作品所傳遞出來的理念。這種理念并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把歷史上傳統的元素抽離出來進行打破和重構。創作者需要對藝術史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藝術中一些特殊的符號語言,才能從中抽離出創作主題所需要的符號與元素。除此以外,教師需要從二維的教學模式轉換到多維的藝術創作中。這里的多維除指三維外,還包含了時間、聲音、觸感等維度。教師需要準確地把握材質的形、色、質、肌理以及聲音。若是涉及一些類似于影像的作品,通常還會涉及時間。這種教學模式的轉換,需要老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具體包括三維空間的造型能力、對傳統美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藝術創新能力等。教師還需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審美不應該局限于平面之中,它還存在于現實的三維空間、聽覺與觸覺的感受之中。
(三)適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營養,鼓勵學生創新
由前文提及的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中,可以得知綜合材料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生活當中發現材料、觀察材料并了解材料的屬性。另一方面,學生還能夠通過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選擇一些有感觸的事情進行創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取自己感興趣的元素,并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手法進行創新表達,這些手法包括平面繪畫、制作裝置、雕塑、影像等。
(四)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
由于國家對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大,許多學校已設有多媒體設備,這為綜合材料課程開展帶來新的契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前沿藝術信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多媒體平臺。綜合材料繪畫教學與其他美術課程的區別在于,綜合材料追求多維體驗,在綜合材料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需要注意到材料的物質感、肌理感和空間感,以及材料與材料相結合后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聽覺效果,甚至是互動效果。由于受資金與場地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難以滿足將實體材料在教室中進行展示的教學條件。多媒體教學則完全可以提供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通過多媒體設備,學生能夠在課室中共享全國各地的藝術資源,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繪畫材料、材料肌理以及畫面空間等,這為綜合材料繪畫教學工作的高校展開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五、結論與啟示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綜合材料在1985年被引入中國,它是一種極具時代特點、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這種緊密關系不僅體現在材料上,還體現在意識的主導作用中。材料技法與創新應用之間,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模式,人的主觀意識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意識很大一部分源自個人對生活的思考,同時也來自時代對個人的影響上。文章從綜合材料的概述、美術教育的現狀、綜合材料引入美術教育中的意義與作用、如何將綜合材料運用于美術教育當中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綜合材料運用到美術教育中,能夠幫助學生將美術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更好地培養創新能力。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美術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繪畫當中,而是讓美術這種開放性學科與時俱進。中國美術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也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綜合材料融入美術教育當中,這毫無疑問能給美術教育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從而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志曄.當代綜合材料的創新發展與應用價值[J].美術評論,2014(9):114.
[2]孫志宜,付琳.西方美術教育史[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3]張震江.材料與表現——談綜合材料藝術創作[J].美術觀察,2011(1):70.
[4]林永輝.綜合材料在繪畫中的價值與應用[J].中國美術研究,2021(3):68.
作者:謝泳琪 張波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 上一篇:提升群眾滿意度工作專題會議工作匯報
- 下一篇:音樂教育如何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