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課程引入課程思政的路徑
時間:2022-07-19 11:34:41
導語:高校聲樂課程引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是教育和德育的關鍵組成部分,屬于素質教學的范疇,且在高校音樂學專業中,聲樂課程是一門極其關鍵的必修課程,實踐性極強。高校的聲樂教育基于此時代背景下,應當積極實現各專業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達成“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基于此,本研究將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聲樂引入課程思政的路徑,首先指出高校聲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通過分析聲樂課程教學評價原則,最終詳細闡明在高校聲樂課堂中引入課程思政的主要策略,促使師生的思想精神和專業技能獲得雙重提升。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大學生教育的需求
聲樂專業的學生同其他藝術類學生一般,有著獨特的特征和氣質。其一,在聲樂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往往忽視文化課程知識,過于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長此以往,使得較多聲樂專業的學生思辨能力較差,未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思政課程教育排斥。但是正因為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重視自己的專業課程,為思政融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聲樂專業的學生一般是一對一授課的形式,學生對教師充滿敬意,產生信任。作為聲樂課的專業教師,更應緊緊地抓牢這一優勢,把思政教育滲透在聲樂課程中,改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孤島”現象。所以,即便在聲樂教學中也應當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浸潤作用,積極構建良好的思政教育體系,從而實現思政教育和聲樂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是時代的迫切需求
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生產力獲得極速化的發展,從傳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物質需求相應提升。但是,基于此背景條件下,人們開始忽視對自我精神的約束,更多地追求經濟和物質,輕視責任、誠信和道德的重要性。作為高校大學生,他們存在著社會責任感薄弱、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質較差、理想信念模糊等等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各高校應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對學生進行良性指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實際行動,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二、分析聲樂課程的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方式
在聲樂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評價中應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公平公正,并在考試和課外作業的考核中融入不少于25%分值的思政內容。另外,在對高校中聲樂專業學生的考核中,要關注學生能否對作品中蘊含的情懷和內涵等進行正確的理解,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聲樂作品的比重,提倡誠信治學,踐行愛國主義和專業學習的統一。因此可提升小組唱、重唱的比例,有效結合課程“增負”,并將其納入考核中,踐行團隊合作和個性發展的統一,培養聲樂專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二)教學評價原則
所謂的教學評價,則是對學生“學”和教師“教”價值研究的過程。在對聲樂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科學化的教學評價,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同時要判斷教學結果和過程,正確有效地判斷教學活動中的潛在或現實價值。在具體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可從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出發,選擇自評、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三種方式,按教師對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應用和把握,評價聲樂教學的水平。同時注意遵從學生的客觀成長規律,打破之前的結果性評價,有機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整合。
(三)教學評價目標
在聲樂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把高校聲樂專業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和德育資源均視為思政工作的載體。注重藝術和技能性的學習,在聲樂演唱和學習中感知世界、感受生活,提升學生的品位和人格修養。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通過教學評價的形式,實現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落實全面育人和立德樹人的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政素養。
三、在高校聲樂課堂中引入課程思政的主要策略
思政教育注重各學科課程和思政的有效結合,均要求所有教師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形成協同施力的局面。在高校聲樂課堂中實施藝術高校聲樂教育,并注重融入思政教育,能夠產生極其關鍵和獨特性的作用。聲樂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創新路徑。因此,怎樣實現音樂教學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成為亟需不斷探索的問題。
(一)通過紅色歌曲激發
高校聲樂專業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高校聲樂課堂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進行著,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步趨勢,遵循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促進聲樂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而高校中的聲樂教學注重歌曲傳達的情感和意境以及聲樂技巧的演唱,旨在促使聽眾和演唱者在思想上實現共鳴。所以想要內化并表達出聲樂歌曲中的情感,需要把控好音樂元素,并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例如《映山紅》這首歌曲,深情的歌詞結合著優美的旋律:“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歌詞像太陽般照亮心中的黑暗,抒發了人們對革命英雄、對紅軍的崇高敬意。在伴奏的氛圍里,學生的思想意識即刻回到革命長河,通過演唱歌曲了解蘊含于其中的愛國情懷和偉大的革命精神。例如《我和我的祖國》這首經典的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在歌曲開頭時有一段號笛聲響起,隱喻祖國像母親魅力的身姿,大自然賦予祖國以無限的魅力。而“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干涸……。”這一段歌詞將祖國和人們緊密地融合為一體,洋溢著無限的熱情,充滿著赤子,對祖國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說在高校聲樂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演唱愛國歌曲的形式引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促使學生深刻地領悟歌詞中蘊含的故事和情感。
(二)通過聲樂作品實現價值引導
聲樂作品體現著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涵,也反映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在紅色文化中,紅色歌曲作為其中極其關鍵的一種文化資源,代表著人們艱苦頑強和無限拼搏的精神。高校聲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聲樂課程普遍以傳統理論知識的教育和唱功、唱法等為主,可從下述兩方面角度出發選擇紅色歌曲:其一,站在學生興趣的角度。想要促使高校中聲樂專業的學生體會紅歌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只有基于興趣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歷史含義和文化,緊緊地圍繞著新時代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當代學生的審美標準,促使他們對歌曲思想產生共鳴,在聲樂專業的教育中不斷滲透思政理念。其二,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在進行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要保證選擇的紅色歌曲和學習的專業知識能夠共同發展,并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同自身相適宜的紅色歌曲,促進民族思想文化的傳播。因學生間的專業水平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在接受和理解歌曲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在選擇紅色歌曲中,教師應當致力于實現學生意識和審美的一致,盡量同學生的學習程度相符,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高校聲樂教師在教學《紅色中國夢》時,歌詞“盛世浩蕩山河巔峰,五千年的復興夢……中華民族與眾不同”,通過教師的引導促使學生理解歌詞。伴隨著鏗鏘有力的伴奏,展現出中華兒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以及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這首歌曲是高校聲樂課堂中引入課程思政的完美體現,符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愛國情懷,通過對聲樂歌曲的學習和延長,真正實現歌曲育人的教育目標。
(三)明確思政教育和聲樂課堂的關聯
在高校聲樂課堂中積極引入課程思政的概念,促使得很多高校紛紛申報教育教學改革試點,且符合當前教育背景主要的發展方向,能夠為其他高校提供相關聯的方式和經驗。嘗試把思政教育引入高校眾多的課程專業中,基于當前大發展、大繁榮的課程融合背景下,高校聲樂專業更應積極地實現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當前高校聲樂教學和思政教學受眾目標具備一致性的特征,為二者的有效協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中聲樂專業教師作為課程的主體之一,在其積極引導下能夠保證學生全面化的發展和積極成長。高校中的聲樂教育是對學生美育的浸潤,思政教育是對學生精神文明的培養,聲樂教育以美育為核心,將上升“美”為“善”的層次。高校中的思政課程,注重對道德、法律、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等內容的強調,而藝術專業的學生也正逐漸形成艱苦奮斗的優良習慣,不斷苦練自身專業,促進專業和經驗的成長發展。可見,課程思政和聲樂教學的結合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實際意義,因此應積極研究出能夠符合自身的教學方式,在各方面展開實踐“演練”。
(四)保證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積極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帶給教師和學生以積極的影響,但相應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例如很多藝術性院校輕視學生的文化成績,單純注重藝術培養,使得一些教師的思想理論水平較低,但是卻有較為扎實的藝術和專業水平,呈現出兩者之間的極度不平衡,且無法有效融合的現象。針對這類情況,作為高校應當積極促進教師的雙重提升,并制定出相應的規則制度以改善現狀。作為高校教師,更應當接受當前倡導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隨時代發展。另外,高校還要聘請教授定期開展講座,實施教師課程思政的培訓工作,在課后共享學習資源,相互交流洽談,以便能夠為高校聲樂課程思政提供保障,極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個人素質。
(五)高校聲樂課程思政要
注重情感體驗思政教育融入聲樂專業,能夠使高校中課程思政和聲樂教學的目標保持一致,但是因思政教育注重于思考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而聲樂是一種感性的創造和表達。所以在對高校聲樂專業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蘊含于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情感共鳴。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校聲樂專業教師可播放歌唱家的演出視頻、范唱等方法,加強對聲樂專業學生傾聽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同時要規范歌唱的咬字、氣息和共鳴等要求,以此促使高校聲樂專業學生更好地體悟聲樂作品中的深層次情感。作為高校聲樂教師,在完成好上述工作的前提下,要注重把思政教育滲透于其中,實現和學生的積極溝通與交流,通過作品引導等的方式促使高校聲樂專業學生感悟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師還要強調學生“說”的能力,積極培養聲樂專業學生的能說、敢說和會說等能力,在學習聲樂作品后要能表達所感、所想,升華學生的情感,促進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以及與思政課程的融合程度。例如在高校聲樂教材中編入歌劇,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優選唱段,對課程實施設計和安排,適時組織聲樂專業學生排練歌劇選段,帶領他們欣賞紅色經典的歌劇唱段,在實踐中促使聲樂專業的學生能夠重溫英雄事跡,更深刻地了解歷史,感知作品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選唱《我的愛人你可聽見》時,整個劇目的背景就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描述長征中的眾多歷史事件,因此引領學生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極為重要。這首歌曲所唱的是彭政委對妻子的思念以及對戰爭勝利的期盼。教師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身臨其境,扮演其中的角色,輔助他們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直觀地感受中國革命者的努力和犧牲,整體上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持久、更深刻。
四、結語
在聲樂專業融入課程思政最直接、最關鍵的方式,就是傳唱紅歌,將人們的情感融入其中。通過聲樂教學中紅歌教學和演唱,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向往,讓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讓產生精神支柱,指引著學生不斷向前,并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陳榕.新文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合創新模式的實踐研究——以小學教育本科聲樂基礎高音練習“大跳”音程的教學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15):204-205.
[2]周梅梅,劉祎.兵團高校聲樂教學之我見——以石河子大學為例[J].藝術評鑒,2021(8):70-72.
[3]葛海河.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聲樂教育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3):105-107.
[4]王霞.“課程思政”理念下中國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36(4):90-93.
作者:劉敏 吳歡
- 上一篇:地層地鐵深基坑變形速率與風險控制研究
- 下一篇:卓越網絡安全執法警務人才培養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