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下音樂的國際傳播路徑
時間:2022-07-20 10:41:21
導語:跨文化視域下音樂的國際傳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音樂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也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與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而在跨文化視域下,語言、文字、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異為音樂的國際傳播造成了諸多困難。研究發現,盡管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諸多因素的差異,但情感卻具備共通性。因此,音樂本身所帶有的情感性可以作為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一個切口。本文旨在提供一個情感的新視角,分析跨文化背景下中國音樂如何在國際傳播中實現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跨文化;中國音樂;情感性;國際傳播
一、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突出了文化要素。相較于其他文化形態,中國音樂在國際傳播中還面臨諸多挑戰,其傳播效果也有待提高。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如何讓中國音樂藝術文化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提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效果有著重大意義。首先,音樂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包括經濟、技術、國防等方面的實力,同時還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輿論引導力等,這種精神與文化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從來都是象征國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國古代,音樂常常被賦予文化儀式的意義,尤其是在祭祀等重大儀式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從中國歷史上的音樂形式來看,其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如《詩經》的詩歌唱誦、漢樂府歌謠、唐代大曲、宋時的諸宮調及元雜劇,明清時期的鼓詞彈唱等都是我國具有時代文化特色的音樂形式。這些音樂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元素已經流傳至今,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的源流。有學者指出,音樂是一個有組織的聲音過程,并伴隨著特定的情感或情緒。①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誕生了一大批反映社會現實和社會情感的音樂作品。民族危亡關頭,用音樂來表達民族情感,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凝聚力。而正是這些極具情緒感染力的音樂作品,在實踐中沉淀積累,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堅韌氣質,也成為民族品質和文化的典型代表,植根于中國人民的情感之中。從當前音樂的傳播現狀來看,英美等國家的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相對普遍,青年群體對英美音樂文化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反觀中國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還面臨著傳播效果和范圍等方面的挑戰。其次,促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現實要求。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當前我國推行的音樂理論與實踐的主流思想。我國基礎教育在關注本民族多元文化的同時,也開始重視世界上除歐洲以外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逐步將音樂與文化相結合,從而促進我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融合。②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的重要一環就在于將中國音樂文化置于國際視野中,在國際視野的交流與溝通過程中,實現文化的交融。有研究者指出,在教育觀念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建構意味著我們要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挑戰。③這一挑戰成為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重要驅動力,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建構不僅是將西方國家的音樂文化“引進來”,還要實現中國音樂文化的“走出去”,在這種雙向的交互與借鑒之中,形成文化的有效溝通,從而作用于音樂教育過程,促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再次,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互聯互通的空間,隨著世界交流的速度加快,國家發展的各個層面都受到全球化的挑戰。文化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維度,已經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的影響,逐漸出現了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將本民族文化轉變為人類共有的資源。④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已經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
二、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跨文化因素
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在多個維度上都具備重要的意義,但是國際傳播的跨文化屬性是其固有因素,因此,必須認識到中國音樂國際傳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效果。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不僅具有跨文化傳播中宏觀的普遍因素,還有音樂本身的個體化跨文化因素。首先,語言文字因素。語言文字是國際傳播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有研究者提出,跨文化傳播必然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跨文化傳播中人們如何表達其他文化;二是自我與他人間的關系,即“主體間”的相互關系。⑤盡管在目前的國際世界中,中文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音樂中的語言文字被創作者經過音樂專業特有的符號編碼之后,其解碼并非依靠簡單的中文能力就能夠完成。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西方國家為了文化主導權而刻意排斥中文,這形成了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的另一種阻礙因素。其次,審美習慣因素。音樂是一種審美藝術,法國學者亞伯拉罕·莫爾斯將審美與藝術感知看作傳遞信息的特殊過程,也由此創立了信息論美學,其出發點就是把所有的藝術作品和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看作一種信息。⑥根據這一理論,審美習慣也就是審美信息和符號的獲取方式。信息與符號的建構具有強烈的國別差異,經過長期的生活與社會實踐,審美習慣也會產生極大的不同。中國音樂蘊含的文化極其豐富。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音樂風格,其欣賞過程需要對音樂作品中蘊含的信息和符號進行多次解碼,從這種藝術作品中獲取的審美信息與個體的審美習慣密切相關。有研究者提出,作品中包含的審美信息,與傳遞這一信息的渠道緊密相連,如果轉換成另一渠道就不可能絕對等值。⑦審美習慣可以理解為一種認知審美信息的渠道,這具有明顯的國別和地域差別。再次,歷史文化因素。歷史文化因素具體表現為音樂風格的歷史性,每個時期都有相對應的音樂風格,其蘊含的文化要素也展現出明顯的歷史色彩。有研究者認為,音樂的傳播行為說到底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整合行為,其存在方式是以音樂文化的整體為事實依據的。⑧而文化跟社會生產實踐、政治經濟、社會運動、宗教活動等具體形態相關,正因如此,音樂風格才具備明顯的時代性與歷史性。音樂作為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載體,歷史文化因素的差異導致不同國別的音樂風格和形態不同。最后,媒介技術因素。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音樂傳播的媒介形態已經越來越網絡化,音樂的傳播與承載音樂的媒介形式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就目前的音樂傳播媒介形態而言,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主導性的媒介形態。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在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中,國外的大眾媒介由于技術限制等因素,在中國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大眾作為中國音樂的傳播主體,其在社交媒體上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產,只能通過國內社交媒體傳播,投放至國外網絡,盡管中國的社交媒體在國外有一定的使用率,但遠遠沒到普遍化的程度,因此降低了大眾層面音樂內容傳播的量級。綜上所述,跨文化視域下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面臨較大挑戰,由于音樂本身的獨特性,在跨文化傳播中固有的普遍性阻礙因素之外,還存在著音樂本身作為審美藝術的個體化因素。逾越這些國別、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差異性并不現實,因此,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需要盡可能尋求國別之間的通約化因素,擴大對話空間,增強傳播效果。研究發現,在前文所述的阻礙性因素之外,情感性是一種新的視角,它可以為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提供一種新的空間和視角。
三、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路徑
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在跨文化的視域下,面臨著固有的硬性障礙,消除這些硬性障礙顯然不現實,因此,我們在國際傳播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這些硬性障礙因素,尋求一種能在國別之間進行理解和對話的共通因素,實現文化之間的傳播與交融。情感性作為一種可能的路徑,可以為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由于國際受眾之間的主體間性,對于具體的內容信息識別受到多種阻礙因素的限制,國際受眾優先認知的因素就是情感。因此,音樂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其國際傳播不僅需要訴諸傳播渠道、技術等路徑,還應考慮具備共通性的情感路徑。第一,增強內容的情感敘事。就傳播內容而言,國際傳播過程中不能生硬地直接呈現音樂內容,這樣的音樂內容首先不能被識別,因此需要增強敘事的情感性。音樂敘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容,可以對音樂本身進行情感的敘事,尤其是將音樂內容的呈現配以解釋性的視頻或者文化性的視頻,在識別音樂本身時輔以國際受眾認知和理解的情感性因素,在“視”與“聽”雙重器官的接收過程中呈現情感,增強國際受眾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增強音樂文化元素的理解,提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效果。第二,注重情感揭示的增量。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在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中,我們不能停留在如何強化技術、渠道等因素中,而要回歸到音樂傳播自身性質與規律中。音樂所包含的情感是理解音樂內容的先行環節,因此,情感揭示契合音樂傳播規律。情感揭示會加深人的記憶。記憶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記憶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發展偏好,公眾的記憶會參與到以后的認知過程并形成符合記憶偏好的注意偏向。⑨由此,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應加強對情感揭示的增量,通過情感揭示音樂內容與作品,在量級上實現傳播的頻率,發展國際受眾對中國音樂的偏好,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提升。第三,“官方+大眾”的情感傳播模式。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盡管要依靠官方媒體和國家資源,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大眾的作用。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8.88億。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深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而傳播也伴隨著大眾日常實踐。因此,應該將大眾納入國際傳播的主體。在商業平臺的運行邏輯下,大眾的內容生產具備多種驅動力,他們能對內容進行精細化制作,并能對日常實踐的情感性因素進行形象化展示。我們通過觀察互聯網傳播可以發現,國際受眾對于大眾日常實踐的情感性內容發布總是能夠形成特殊的記憶,基于情感層面的趣味性、奇異性等因素,形成對內容的轉發或分享等二次傳播。第四,優質內容的合作生產。在情感視角下,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不能局限于單向模式,在當前世界,國際交流日益增多,無論是在官方或大眾層面,中國音樂的傳播過程可以實現國內外的合作生產。以短視頻平臺為例,國外旅居中國的留學生或其他群體經常在互聯網平臺上生產并發布內容。從情感的接受角度而言,與國際受眾群體合作生產內容,能夠增強說服力。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需要優質內容,在生產者層面可以加強國際受眾的參與度,在情感上形成共鳴,從而增強中國音樂在國際范圍內的情感認知。
四、結語
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音樂作為獨特的文化形式與載體,做好國際范圍內的傳播尤為必要。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準確認知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跨文化因素,尋求一種能幫助克服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硬性阻礙因素的路徑,才能真正做好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本文研究發現,情感不同于具體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備跨文化的共通性,因此,將情感性納入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路徑中,更符合音樂傳播的自身規律,也能為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提供一種較新的視角與路徑。
注釋:
①陳衛星,段磊磊.〈黃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傳播考釋——文本擴散的出版節點與文化領導權[J].現代出版,2021,(02):5-13+20.
②吳艷.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現實與反思[J].音樂研究,2020,(05):111-117.
③管建華.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3):84-94+170.
④劉冬雪.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J].社會科學輯刊,2003,(01):65-67.
⑤羅雯.論跨文化傳播的主體間性與文本間性及話語層面[J].國際新聞界,2006,(10):34-38.
⑥⑦汪森,余烺天.音樂傳播學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6+37.
⑧汪月波.音樂編輯與音樂傳播[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55.
⑨楊治良,郭力平等.記憶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28.
作者:宋暖坤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的應用
- 下一篇:小學數學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