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影視劇音樂與古典詩詞的表現方式

時間:2022-07-21 09:20:55

導語:現代影視劇音樂與古典詩詞的表現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影視劇音樂與古典詩詞的表現方式

摘要:87版《紅樓夢》堪稱影視劇的經典之作,其中的音樂插曲更是家喻戶曉,廣受喜愛。通過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相結合的方式,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通過分析《紅樓夢》影視劇中的部分音樂的唱法、詞曲和聲音等要素,淺析現代影視劇音樂古典詩詞相結合的表現方法,探究其塑造方式。

關鍵詞:87版《紅樓夢》;插曲;民族唱法

87版《紅樓夢》是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的一部古裝連續劇,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改編。由王扶林導演,陳曉旭、歐陽奮強、張莉、鄧婕等人主演,并邀請了周汝昌、王蒙、周嶺、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參與制作。該劇一經播出,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重播千余次,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1987年上映的電視劇《紅樓夢》,其文學底蘊豐厚、改編劇情生動,堪稱中國電視劇的經典。除了劇情上賈史王薛的興亡盛衰、寶黛二人的愛恨糾葛之外,最令觀者印象深刻的,當屬《紅樓夢》影視劇中的經典音樂,聲聲余音繞梁、字字扣人心弦。《枉凝眉》中的“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至今仍在無數中國觀眾的耳邊悠悠回蕩。可以說,《紅樓夢》中的組曲在中國古典詩詞和現代音樂的結合上有著一定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和傳播力,其表現方式更是為后世的影視劇音樂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主要體現在唱法改良、詞曲表現和聲音塑造三個方面。

一、婉轉抒情的唱法改良

《紅樓夢》系列音樂主要采用的是民族唱法,民族歌曲唱法是中國歌曲藝術的根,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母系社會時的“彈歌”“勞動號子”,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在中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融入戲曲元素的真聲唱法、六、七十年代以馬玉濤、朱逢博等老藝術家為代表的真假音混合唱法,和上世紀八十年代融入美聲的新民族唱法。民族歌曲的唱法的基本特征在于聲音甜美、音調高亢,富含多種民族文化,貫穿著中國古今歷史、南北地域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中華民族色彩。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組曲,作曲與唱腔相輔相成,依靠王立平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底所打造出的美妙動人的曲作,和演唱者陳立憑借其獨特的民族性嗓音和渾厚的民族唱法,將這一系列扣人心弦的音樂帶入大眾的耳中,成為了影視劇音樂中的傳世之作。但是,《紅樓夢》組曲中所運用的民族唱法并非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歌曲的唱法,而是在原有的唱法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改良。早期的民族唱法以真聲為主,聲音細膩,帶有淳樸的自然風情,缺點是發聲的位置較為靠前,依靠的是口腔與頭腔的共鳴,因而氣息較弱,流動性不強,聲音也較為淡薄,在演唱中難以呈現出婉轉、縈繞的詩意效果,且對演員的嗓音壽命也有一定的損傷。這樣的唱法,運用到《紅樓夢》的詩詞曲調當中,不足以營造出抒意的情感表達。因此想要與《紅樓夢》的意境相結合,通過音樂打造出如泣如訴的故事氛圍,選擇一種合適的演唱方式,并與中國傳統的唱腔、詩詞曲調相融是十分必要的。要解決這一難題,“新民歌”唱法的出現至關重要。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音樂界開始將目光投射到西方音樂,通過引進傳統的“美聲”的發聲方式,與原有的民族唱法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歌”。“新民歌”的優勢在于聲音圓潤明亮,咬字溫和,音域寬廣,且在高音中通常能夠帶有泛音。《紅樓夢》系列音樂通過采用“新民歌”唱法,解決了唱腔與曲詞的矛盾問題。這樣的唱法特點使得其能夠很好地與中國古典詩詞相融,婉轉悠揚,極具表現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巧難度,促使唱法的風格多樣化,深廣受觀眾喜愛。以《紅樓夢》系列音樂中的《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等作品為代表,誕生了“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類連綿悠揚、情凄意切的經典歌曲。一方面,體現了古典詩詞與傳統音樂的成功結合,另一方面。也為詩詞與音樂的創新開拓出了新的可能,促進兩種藝術共同發展。可以說,民族唱法的改良,造就了《紅樓夢》組曲中的現代性和傳播性,使得這一套曲目成為了大眾耳熟能詳的音樂,傳唱至今。加之與悠揚的曲調,精美的歌詞相結合,既有利于影視劇的情感表達,突出人物性格、情感與命運,也能夠很好地在人物環境中通過聽覺語言激發觀者的情感共鳴,營造出抒意、縈繞的表達效果。

二、含蓄蘊藉的曲詞表現

《紅樓夢》整套組曲中,歌詞除了序曲之外,均選自曹雪芹的原著《紅樓夢》中的文字,不加以運用任何現成素材,是王立平先生在精心研讀原作后,經過反復推敲與慎重選擇,從原著中凝練而出的。歌曲《聰明累》中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結合嘲弄的樂曲、語調,在劇中表現了王熙鳳回顧人生時的自我反省與思考。男女對唱的《紅豆曲》“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綠水悠悠,綠水悠悠。”表現出了人生的愁苦大悲。這些出自曹雪芹筆下的歌詞,詞藻優美,凝練精致,富含深厚的文學造詣和情感表達,造就了《紅樓夢》影視劇中的眾多“名場面”,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描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作曲上,王立平先生巧妙地將音調、和聲、樂器相互協調,共同體現出濃厚的中國民族風格。12首音樂的編排相互聯結,形成了一個整體氛圍,奠定了愁紅怨綠的情感基調。在節奏的表現上結尾多長音、顫音,給人以一種訴說之感,如《枉凝眉》《分骨肉》等,《枉凝眉》是《紅樓夢十二支曲》中的一支,作為太虛幻境中的判詞,描寫了寶黛二人之間的愛情理想因世事變幻而破滅,林黛玉悲痛離世,淚盡天亡。原著中寶玉聽完后感嘆,稱有一種“但其聲韻凄惋,竟能銷魂醉魄。”之感,同樣,在《紅樓夢》影視劇中的音樂《枉凝眉》就通過羽調式的音樂風格營造出悲涼、凄婉的效果,達到了原著中所刻畫的情感色彩。在《分骨肉》中,表現的是探春風雨飄搖,遠嫁海外時與骨肉親人難舍難分之情,分離之悲憤,末世之凄哀。詞曲都在結尾部分達到了情感的高潮,“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掛。”中的“去”一字的音域被有意放大,將聲音放開,隨之音樂大起大落,達到一種“嚎啕灑淚”的情感狀態,哀痛悲戚。將聽眾帶入到了無限的沉思哀鳴當中,形成悲嘆婉轉的音樂風格。詞曲相容所呈現出的經典音樂,一方面源自曹雪芹本身的文學造詣,另一方面源自王立平先生對于角色情感的充分理解。以《晴雯歌》《秋窗風雨夕》為例,《晴雯歌》整體曲調舒緩,古樸簡潔,節奏相較于組曲中的其它插曲更為歡快,而晴雯的結局凄慘,判詞中“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晴雯將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期結束自己的一生,《晴雯歌》歡快明亮的節奏正是用于反襯她的悲苦人生結局。“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總結了晴雯性格直率、天真叛逆,不肯泯滅人格的個性特征。“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在曲中重復了三遍,層層遞進,在反復吟誦中給予聽眾不同的情感表達,在最后的“空……牽……念……”中情感迸發,語調悠長,婉轉悲涼。而林黛玉的《秋霜風雨夕》則出現在《紅樓夢》的第45回,黛玉犯了嗽疾,臥病在床時與前來看望的寶釵交談,寶釵對她的關心,使她心生悔恨愧欠之意,覺得自己日常多心,以至無故生了許多煩惱,自誤到今,因而產生了懊悔、悲涼的情緒,又羨慕寶釵有母兄,而自己寄人籬下、無依無靠,于是借著悲涼秋景,擬照《春江花月夜》,寫下一篇《秋窗風雨夕》哀悼自己的身世,描繪了一個凄風苦雨、悲愴蒼涼的秋夜,以感念自己的人生境遇。全曲中“秋”字共出現了10次,以秋景中的殘花、敗葉、清亭,表現出黛玉的寂寞、孤寂、幽怨。王立平先生對這一段的處理采用了同一旋律的反復吟誦,使得歌曲更為連貫,與黛玉本人的糾結、起伏、頹敗的個性相連,充斥著凄涼、落寞與心酸,聽眾聽時,仿佛黛玉望見淅零淅留的雨點飄打在窗欞上,哀思著自己飄零的身世和短暫即逝的人生,悲痛之際靜坐于窗前寫詩,以嘆人生凄涼,這一系列情景驟然呈現在眼前。將黛玉的敏感多情和對命運不公的無可奈何,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宛轉連綿的聲音塑造

在聲音塑造上,演唱者陳力的歌喉圓潤清澈,明凈有力。陳力原非專業歌手,而是自小學習京劇,在王立平先生看來,她的聲音清澈明亮,樸實干凈,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三年多的時間里,她在王立平先生的引導下,力求與原著作品進行深刻的情感聯結,盡可能更為真實地貼近人物形象。在演唱方式上,她一改早期傳統的民族唱法,并融入科學的美聲中所強調的真假聲相結合的混合聲,陳力所運用的這種新式的民族唱法,為了渲染音樂氣氛和感情高潮,會在正常的氣口之外加以補充其他氣口,注重氣息的靈活運用,利用聲帶的彈性更加平衡地、全面地使用腔體營造共鳴。在這一表現上,陳力充分發揮了她深厚的戲曲功底,即“腹部丹田式呼吸法”,使得氣息充分灌入到聲音表現中,綿長而持久。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在演唱古典詩詞所改編的歌曲中,對歌唱者的咬字吐字也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傳統戲劇強調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歌唱者必須咬字清晰,字與字之間停頓精巧,字字力度準確,才能夠呈現出中國民族唱法的精髓所在。陳粒在演唱過程中運用了相當多的吐字咬字技巧,如在《枉凝眉》中,有意將原詞中的長音“啊(a)”,的發音改為靠后的“昂(ang)”,充分提高聲音位置,避免在演唱過程中應開口音造成的位置偏低、聲音無力等現象。除此之外情感的把控能力也十分考驗演員對于歌曲的理解能力,陳力之所以能夠駕馭這一系列的扣人心弦的音樂作品,除了其自身優異的唱功外,也與她的共情能力有關。此時的陳力正在經歷其人生的最低谷,女兒年幼、丈夫身患癌癥去世,孤身一人的她不得不抗下現實生活的重擔,因此她的演唱皆具有心如刀割的之感。尤其是《枉凝眉》中“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陳力在這一句的表現中音域降低,運用了帶有哭腔的、顫抖的吟唱方式,用飽含含情感的聲調將黛玉的“凄凄切切”的人物性格展現出來。在《分骨肉》中,樂句較長,節奏較慢,對演唱者的氣息要求很高,陳力在對氣息和情感的處理上恰到好處,“恐哭損殘年。”中有意將“哭”字放大,突出重音,顫抖地表現出哭腔的感覺,到了“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時漸漸進入平緩,表現出探春擔心父母哀傷過度,傷損殘年,不敢大哭的壓抑情緒,而在最后“奴去也,莫牽連。”連唱了三遍,使之情感驟然爆發,震撼人心。在《晴雯歌》中,主要采用真聲演唱,聲音歡愉靈動,“心比天高,身為下賤。”語氣溫和,娓娓道來,將晴雯靈動活潑的人物個性融入聲音中,結尾處緩慢拉長了尾音,意味深遠,使聽眾久久不能釋懷,具有強烈的訴說感。在黛玉的《葬花吟》中的高潮部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陳力出字有力,吐息急促,結合樂中的鼓點,將黛玉的悲憤之情迸發而出,詞曲韻味與唱腔達到高度的融合統一,深入黛玉內心的情感表露,具有強大的穿透力,達到令心靈為之震撼的效果,使得原詞中無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的情感內容以音樂的形式呈現,為聽眾帶來了無窮盡的意味和情感共鳴。

四、結語

1987年版的影視劇《紅樓夢》,無論是劇本、拍攝、演員,還是場景、道具、化妝,都堪稱是不可逾越的經典。而《紅樓夢》系列音樂,更是在內容的基礎上的凝練升華。隨著其代表作《枉凝眉》《葬花吟》等音樂的唱響,將該時期的影視劇音樂作品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電視劇《紅樓夢》插曲中的古典詩詞。通過略帶戲曲風味的民族唱法,結合曹雪芹筆下的驚世絕艷的曲詞,以悲涼惆悵的情感演唱。在聽覺語言中,品味劇中人物的悲喜將歷史文化與音樂相結合,將角色性格于曲中的情感基調相容,其風格呈現出“滿懷惆悵,無限感慨”的藝術氛圍,彰顯出中國古典文化的意蘊和傳統音樂的韻味。使得《紅樓夢》系列曲目能夠成為伴隨著歲月緩緩流淌,深深入駐在人們心底的天籟之曲,造就了一個時代的經典。

參考文獻:

[1]陳敏.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插曲《秋霜風雨夕》的演唱分析[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20.

[2]范夢娣.聲樂組曲《紅樓夢》淺析——以《分骨肉》為例[J].戲劇之家,2020(20).

[3]張宇瑩.87版《紅樓夢》插曲中林黛玉的音樂形象塑造[J].藝術大觀,2021(24).

作者:胡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