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指引與古詩詞學習方式

時間:2022-07-25 08:47:19

導語:語文核心素養指引與古詩詞學習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核心素養指引與古詩詞學習方式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小學語文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實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古詩詞學習表現出各種弊端或不足,這一現狀迫切要求一線語文教師積極探索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及深度學習方式。因此,如何改革古詩詞的學習方式,真正將“語文核心素養”落實到語文課堂的實處,使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獲得“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試圖在語文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從古詩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探索開展“以學生為本”的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以及深度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真正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部編版語文教材古詩詞編排特點

古詩詞學習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豐富學生思想情感及人文底蘊都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不僅能引導學生拓展語言積累,發展形象思維,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部編版語文教材對古詩詞的選編,更加突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具體體現在古詩詞數量的增加、選文朝代的擴大、題材和體裁的拓展等方面。教材共選編了112首古詩詞,除了課程標準推薦的75首之外,還選編了37首新的古詩詞。從體裁來看,小學階段選編的古詩詞以短小精煉的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為主,隨著學段的升高,逐漸加入了律詩、樂府詩以及宋詞等。

二、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現狀分析

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這是由古詩詞本身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古詩詞用詞精煉,表達含蓄,甚至言不盡意也是古人作詩時的一個追求境界。古詩詞所關涉的時代背景距離今天久遠,對處于當代的小學生來說,理解作為成年人的古代詩人的經驗感受,產生共情與和鳴比較困難。此外,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句法、用詞和語義上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會遇到比較大的挑戰。

(一)喜歡誦讀古詩詞,理解詩意能力不足

由于古詩詞用字精煉、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學生喜歡朗讀背誦,卻不能很好地理解詩句所蘊涵的意思以及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志趣。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常常只停留在蜻蜓點水式的誦讀層面,并未真正感知詩詞的深層含義和思想魅力。

(二)注重積累背誦,學以致用能力缺乏

筆者通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雖然背誦積累的古詩詞篇目較多,但是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運用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欠缺,這一現狀并沒有因為學生年齡的增長而呈提高趨勢。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古詩詞的儲備量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對詩句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在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中,不能及時聯想到恰當的詩句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欣賞浮于表面,審美鑒賞能力欠缺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珍珠,每一首經典詩詞都有其絕妙之處。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在抒情達意方面,都值得學習者細細品讀,用心感悟。可是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古詩詞所蘊涵的韻律美及意境美體會不夠深入,距離核心素養理念中所提到的審美與鑒賞、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古詩詞深度學習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三、語文核心素養指引下的古詩詞學習方式探究

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所包含的語言、思維、審美以及文化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為了論述方便,筆者嘗試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及學習方式。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通過誦讀積累,學以致用

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教學的基礎環節,也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誦讀積累,在對文字素材進行豐富積累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詩詞的內涵,從而達到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目的。1.通過多種形式誦讀,積累優美語言朗誦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語言學習方式,對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大有裨益。學生可以在誦讀中感知語言、理解詩意,領悟詩情。對古詩詞誦讀,筆者倡導多形式、多層次的誦讀,通過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小組比賽讀、師生對讀、全班共讀等多種形式層層深入,環環遞進,引導學生逐步實現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情感的目的。在科技時代,還可以借助新的電子媒介技術、電子錄音和播放設備,開展多種形式的詩歌誦讀活動。比如,錄制“為你讀詩”配樂誦讀,讓學生變成朗誦者,師生一起感知古詩詞的“韻律與聲律”之美。可以組織在線誦讀活動,學生自行組織,自行創意,不僅喜歡上讀詩,更能體驗到“生產”藝術作品的快樂,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組織能力都可以得到鍛煉。2.借助創作背景材料,構建語言能力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一節高效的古詩詞課堂,不能只停留在誦讀的層面,還需要教師借助與詩詞相關的各種背景材料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高階語言能力。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選的《古詩詞三首》是一組愛國組詩。北京市特級教師張主任在執教這一課時,將陸游的《示兒》,和林升的《題臨安邸》放在一起,通過對比閱讀,發展學生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能力。首先,張老師出示一段較長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用三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學生通過提煉概括,發展了簡潔性語言。然后,張老師巧妙設情境,引導學生談談對“愛國者”“亡國者”兩種人表現的解釋,設置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詩人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發展和豐富了學生的解釋性語言。最后,張老師借助詩人臧克家的名句,引導學生以“批注者”或“評論家”的角色進行積累創作,這種巧妙的設計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古詩的深度理解,而且讓學生在交流與思辨中發展豐富了語言表達。3.聯系生活實際情境,達到學以致用古詩詞學習不是簡單的積累背誦,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詩人產生共情,建立與古人的情感聯結,從而達到學以致用。此類方法在表達習俗節日和自然山水的古詩教學中比較適合。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恰當的情境,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古詩詞勾連起來,在具體的場景中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教師可通過設計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嘗試運用所學詩句。例如,在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并和同伴分享:正月初一過大年,你的家鄉風俗除了詩里提到的這些,還有什么特別的嗎?鼓勵學生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大聲誦讀這首詩,并將自己的祝福送給親朋好友。

(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借助想象聯想和推理,發展思維

借助想象和聯想,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與詩人對話。運用推理和移情,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感悟詩詞的情感,有助于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1.借助想象和聯想,激活思維詩詞鑒賞,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憑借想象,讀者才能感知詩詞的意境,融入意境。想象不僅有助于豐富詩詞的意境,而且能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在鑒賞詩詞時,聯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通過聯想,學生才能加深對作品意境的深層次領悟。在學習畫面感或情節性較強的詩作時,可以引導學生把詩句想象成畫面,借助豐富的想象,讓靜止的景物動起來,讓無聲的事物活躍起來,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時,引導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張籍寫家書的情景,可以想象他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王維的家鄉兄弟在登高時,也想到遠在異鄉的王維,他們會說什么、做什么呢?2.運用推理和移情,感悟詩人情感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不斷追問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推理詩人創作時的生活處境,嘗試感知詩人的情緒以及心情變化,最終與詩人產生共情,從而理解古詩詞所蘊涵的深意。例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時,引導學生推測王昌齡與辛漸告別時,他們會聊些什么?當王昌齡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時,辛漸可能怎么回復他?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讀到詩的最后一句“但使愿無違”,引導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推測詩人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從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誦”“畫”“演”多維度,創設審美情境

古詩詞作為古代漢語最具有審美效果的藝術形式,在教學中,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打開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討論審美教育與個人成長的關系中,特別強調,審美的方式是實現個體充分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審美活動正是因為其無功利性和自由的情感體驗使被各種社會的、習俗的和律法約束的個體,其個性感知得到滿足而獲得充分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若要培育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感知能力,那么可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嘗試從“誦”“畫”“演”等多種維度中展開。1.開展“誦詩”活動詩歌自古就有“誦唱”的特性,無論是《詩經》還是樂府詩或后來的“詞”,均是寫給人們唱的,即使極具格律之嚴的唐詩,其樂感亦十分明顯。教師應利用古詩詞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大聲地誦讀,自編曲調演唱,將文字的藝術轉換為聲音的藝術,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目的。2.嘗試“畫詩”活動對詩歌內涵的深入解讀是理解詩歌的有用方式,但訴諸的是理性。對古詩詞這樣的藝術作品,亦可訴諸感情能力,讓學生將畫面感十足的詩歌畫下來,如果想要生動表達詩歌的意境,那么如何選擇角度和手法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就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而這個過程,讓學生感知詩歌的美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比如,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就可以讓學生用畫筆和色彩重構詩歌的意境。3.組織“演詩”活動對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詩歌,可以讓學生即興表演,或者改編劇本正式表演。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先單人表演《靜夜思》,雙人表演《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嘗試表演《木蘭辭》了。通過上述實踐活動,讓學生挑戰自我,嘗試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從而更為深刻地體驗詩人創作詩詞時的心境。上述的所有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挑戰自我,嘗試移情,全情投入角色,從而更為深刻地體驗詩人創造詩歌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果高年級學生已經懂得簡單的多媒體制作,可以組織團隊,鼓勵學生用簡單的動畫形式,綜合聲音、音樂、故事表達,闡釋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沉浸感受古人,拓展理解文化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創作背景,了解相關歷史知識。通過講述故事,傳承古人優秀的精神品格,借助歸納梳理,拓展延伸詩詞積累,從而發展學生素養。1.講述故事,傳承精神寓古詩學習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有助于學生對詩詞的深度理解。抓住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可以通過講述古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關于“龍城飛將”的故事,在班級開展講故事比賽,鼓勵學生搜集歷朝歷代著名將領的英雄事跡,在班級分享交流。2.拓展延伸,發展素養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前自主查閱資料,課上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此外,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相同主題的詩詞,對豐富詩詞積累,感受古人思想,拓展理解民族文化精神都是很有意義的。例如,在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后,引導學生課后搜集整理表達思念家鄉的詩詞;學習了高適的《別董大》后,鼓勵學生歸納梳理學過的送別詩,并把它們按照季節分類,看看不同時節人們寫離別,常常會寫到哪些相關的風景。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新時代背景下,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現狀為出發點,以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導,從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展開對“以學生為本”的小學古詩詞學習方式的探究,結合具體詩篇,探討了古詩詞深度學習的具體方式,希望對一線語文教師的古詩詞教學有所啟發和幫助。

作者:張雯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