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藝術管理跨界融合與創新
時間:2022-07-26 08:57:36
導語:新時代藝術管理跨界融合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藝術場館、藝術事業和藝術服務帶來了挑戰和發展機遇。為了進一步展現藝術獨特的魅力和永恒的力量,應積極結合新的社會實踐基本形式,充分發揮藝術創作帶來的社會價值和跨界作用,釋放發展動力,以滿足人們求知求新、求美求樂的現實需要。
藝術管理作為兼具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的專業學科,應在新形勢和新景觀下,對標商業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等,發揮其跨界作用,激發其發展動力。具體而言,在當前全球化的發展機制下,經濟社會發展對藝術領域的變革和重塑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管理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有助于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從當前發展環境來看,新文科廣跨界、泛融合,經濟、社會、產業轉型發展,傳統文化和認知形態逐漸難以適應新一輪全球化發展。通過綜合高校深耕藝術管理專業的優勢,能夠以現代化的方式激活藝術管理廣域融合、泛在創新的功能特點,在凸顯院校優勢特點的同時,促進藝術管理專業國際化和科技化轉型發展。此外,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社會對此類人才的需求,能在使其具有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的同時,在堅實人才的基礎上推動文化治理創新發展[1]。
分析藝術管理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創新
基于美好生活需求創新藝術管理雖然當前信息化環境給藝術管理帶來了無限可能,但這也使藝術行業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所以,相較于線下藝術,云端劇院、陽臺歌手、線上虛擬音樂會和云游博物館等藝術力量越發蓬勃發展,在探索出發展道路的同時,也充分發揮著藝術管理的社會價值。因此,在創新跨界融合下的藝術管理時,要讓豐富的藝術資源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基于新時代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極度渴望,構建藝術敘事場景或舉辦線上藝術活動,充分發揮藝術管理的作用。藝術具有極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能夠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事業,所以創新的關鍵是藝術資源的轉變方法。基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用“互聯網+藝術資源”創新藝術管理時,要將人文關懷和經世致用落實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尤其是在藝術市場過度商業化的當下,積極與非營利文化藝術機構進行人才連接,適當減少藝術的商業價值,提高對藝術社會功能的重視程度,依托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激發藝術的文化價值,樹立大文創思維、大人文遠見,實現對藝術人才培養目標、機制和方式的優化;依托該創新路徑,將藝術管理學科建設和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進行有機結合,打破藝術傳統樣式和類型的局限性,使其在多個領域和行業發揮作用,實現價值?;谙嚓P市場拓展建設有章度的藝術管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藝術成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礎。當前,社會大眾對藝術行業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加上社會經濟的迅速進步,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相關消費日趨活躍,尤其是新興領域的藝術產品與活動,在豐富了藝術內容的同時,也為藝術管理和相關資源分配帶來挑戰。因此,在跨界融合和新時代背景下開展藝術管理創新時,要明確把握社會對藝術的訴求,結合藝術市場拓展方向,更好地滿足新時代群眾多元化的藝術消費需求,在人工智能和藝術之間尋找突破口,具體如下。第一,關注當前時代環境下群眾出現的多元化藝術消費需求,優化藝術服務。在開展具體專業學科創新工作時,要明確認識到信息化技術、互聯網平臺的廣泛使用對人們生活習慣的影響,放眼未來社會變化與智能融合發展趨勢,創造高品質藝術供給,依托供給側改革引領藝術進步、審美提升,提高整體藝術文明水平。第二,尋找人工智能與藝術創造、藝術與商業、藝術版權與機械復制的突破口。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高速發展,藝術發展方式改變,催生了大量藝術品消費需求。為實現商業與藝術的平衡,創新時要把握藝術與科技臨界面,比如結合人工智能的自我深度學習和藝術創造的情感個性表達,打造藝術管理專業新業態,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優化[2]。例如,影譜科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AGC推出了一種新的視頻圖像,使視頻能夠實現智能化自動處理;微軟公司開發了人工智能App“小冰”,這一程序的出現間接改變了人們的繪畫方式,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輸入想要的繪畫,能夠生成許多栩栩如生的作品。第三,藝術管理的創新要注重多元化媒介的發展,立足于媒介發展改善人工智能技術屬性,依托其跨界特點改善跨民族、跨地域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例如,抖音App上的中國功夫、中國刺繡、中國曲藝、中國古琴以及中國茶藝等頻道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用戶的需求進行記錄與分析。以受眾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改善藝術管理市場環境。以上海某國際藝術節為例,其推出了“藝術教育、天空”等特色板塊,并面向所有受眾開放,人人都可以參與活動,這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與受眾的互動。2020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通過智能“云簽約”模式和10個國家的10個演藝機構代表簽訂了第一批合作備忘錄。通過人工智能體系,人類在工作與交流方面更加便捷。面向市場供給創新具有跨度的藝術管理藝術管理不僅是新興交叉學科,還是跨界融合的一種形式。在當前數字化生活場景增多、多元化消費提升的發展趨勢下,要想進一步促進藝術管理專業發展,實現人才培養創新,就要面向市場,立足于學科交叉,開展針對知識的融合創新和數字化的教學方式革新,提高文化管理教育網絡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水平,依托泛在式的學習體系讓藝術文明素質成為藝術教育的終身目標。因此,創新跨界融合下的藝術管理,不僅要進行單一學科和單個專業的轉變,還要探索、嘗試新型藝術產業領域、數字文化領域和互聯時空領域。具體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學科融合、業態交叉的藝術發展需求,針對交叉學科領域新專業方向的融合趨勢開展具有跨度的藝術管理創新,比如智能音樂信息科技、數字表演、視聽藝術與學科、智能媒體等。培養專業人才最好采用研學社群的方式,通過建立項目群和導師群,集結業界人才,打造跨界人才,實現藝術管理專業學科結構的優化,從而滿足社會對新藝術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落實具有跨度的藝術管理時,還應結合數字化時代下的文化消費變化,比如目前受人們喜愛的無接觸、泛在式的互動式場景體驗,打造具有較高黏合度的藝術管理。黏合度的提升不僅需要結合互動體驗和數字文化,還需要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深度。對于藝術管理而言,其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因此可以圍繞前沿學科和基礎學科組建交叉學科,以此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還要提高對學科場景融合的重視,充分發揮先進數字化技術的作用,在打破時間、空間的數字文化消費和深度沉浸的數字體驗經濟的基礎上,結合人們未來生活的主要場景,實現對藝術管理沉浸式數字場景的打造。除此之外,積極占領網絡陣地,將其作為內容生產、信息采集與傳播的重要空間區域,通過面向未來社會重啟的認知進行文化管理專業生態的重塑,以此推動專業學科長遠發展[3]。
思考藝術管理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路徑
深刻認識全球化格局與中國化使命,落實中國特色藝術管理自藝術管理進入中國以來,相關研究與發展不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專業學科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所落實的內容多是西方國家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經驗。因此,在開展藝術管理跨界融合工作時,要注重基本國情與本土化發展,結合相關行業的實際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與經驗的同時,對中國特色藝術管理進行融合創新,在雙循環戰略思維下,構建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藝術管理的跨界融合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借鑒國外藝術管理體系時,不能對其進行簡單的復制和套用,而是要根據未來藝術機構發展的藝術管理趨勢,積極面對全球化語境中學科話語權的構建挑戰,進而在借鑒中完善本土化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同時,扎根于中國藝術市場,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視野廣闊、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管理專業。
數字智能與傳統藝術的跨界融合
在信息化環境下,各個領域和行業都具有融合創新的潛力,藝術市場也不例外。當前,在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藝術市場與實體經濟正處于逐漸融合的狀態,藝術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愈發精準。在該發展趨勢下,藝術管理應立足于自身高水平、廣范圍和深層次的業態融合基礎,積極與數字智能進行深度融合。同時,應充分體現藝術管理的人文屬性,將藝術體驗和生態經濟進行有機融合,圍繞中華優秀文化呈現獨特的文明價值。在與數字智能進行深度跨界融合時,要注重傳統藝術的融合發展,尤其是藝術遺產。此類資源作為歷史發展的載體與見證,沉淀了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在當前文化背景下,此類藝術資源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標志。通過全面融合數字智能與傳統藝術,能夠使傳統藝術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同時應順應當前時代背景下的藝術變革趨勢,通過科技進步推動藝術變革。具體而言,在藝術管理中使用數字媒介,將網絡空間作為文字、音樂、繪畫、影視等藝術內容的創作陣地。這不僅為藝術家、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較大的做事空間,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藝術創作的準入門檻,比如非遺絨花制作等。從傳統藝術傳播的角度來看,通過數字智能的深度跨界融合,能夠極大地優化傳統藝術的傳輸速度、內容和廣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在5G網絡普及的當下,人們甚至可以體驗到由身處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共同演繹的零延時音樂會。除此之外,數字智能與傳統藝術之間的融合還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設。近幾年,有關數字智能賦能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式應用愈發廣泛,比如“教育技術+”“互聯網+”等,通過混合教學、虛實結合等方式打破了藝術教育的原有模式,從而實現了藝術管理創新與知識傳授的源流相生。融合技術以大數據為首,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進行深度融合,從而構建了數字化環境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體系,優化了新時代藝術管理學科。此外,在利用數字技術激活傳統藝術的同時,要注意此類技術具備的無限復制特性,以及藝術創作的低門檻特性,對此,相關部門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工作,利用健全的政策法規規范藝術市場交易,將具有市場遠見、藝術素養和管理科學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納入新時代背景下藝術管理跨界融合創新體系中[4]。藝術管理的泛在融合和縱深發展以信息技術為首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經濟往來帶來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多元借鑒也在不斷碰撞、融合、創新,在這一發展環境下,社會對藝術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體融合建設工作中,應立足于多元化精神需求,豐富、革新藝術公共服務供給,依托文化之力為激發與保持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支持,整體性地提高群眾創造力,以實現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使命。在具體跨界融合創新中,要正確掌握人民的精神訴求和文化消費需求,依托泛在融合的藝術通識知識對藝術管理人員進行基礎知識的培訓,依托縱深發展的專業學習領域將優質文化資源盤活,促進藝術市場活躍、藝術產品生產及消費,不斷提升藝術供給方式方法、內容和工具的創新性,將其作為藝術管理融合發展的方向[5]。綜上所述,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對藝術管理進行跨界融合,促進其創新發展,需要立足于時代發展趨勢和特點,綜合考慮當前知識、學科、學術和話語評價體系等內容,提高對基礎學科作用的重視程度,推動新文科建設,增強文化管理服務社會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此,開展藝術管理跨界融合工作,要結合社會發展需求、產業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等內容,培養藝術管理人才,依托堅實的人才基礎使專業學科得以順利對接新興市場,改善傳統藝術發展,打造特色優勢藝術領域方向,從而深化文化自覺,促進中國特色藝術管理科學話語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文博.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為例[J].傳媒論壇,2020,3(14):2.
[2]范睿儀,宋芳儀.基于新文科的藝術管理跨界與融合——2020第二屆全國藝術管理青年學者論壇綜述[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1(01):150-153.
[3]周福英.構建“跨界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大學,2020(35):82-84.
[4]李緣.藝術、科技與管理的跨界及融合——兼述2019年第三屆文化藝術管理(上海)國際會議[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0(01):155-158.
[5]汪海榮.媒體融合環境下藝術管理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2020(23):149-151+153.
作者:李雪琪 單位:英國諾丁漢大學
- 上一篇: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群建設研究
- 下一篇:初教育思想對鄉村語文教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