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振興思想研究和啟示

時間:2022-07-26 09:14:54

導語:鄉村教育振興思想研究和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教育振興思想研究和啟示

內容摘要: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創始人,英國人文主義學者和政治家,其代表作《烏托邦》中“治愚以濟貧”思想是莫爾民本思想重要體現。英國于16世紀施行鄉村教育振興以達到濟貧目的,莫爾作品中的各種敘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政策施行之建議。莫爾對后世英國濟貧法律制度確立與完善及政策走勢做出精準預見,展現出高瞻遠矚和過人之識。

關鍵詞:托馬斯·莫爾;鄉村教育振興;濟貧;烏托邦

托馬斯·莫爾(St.ThomasMore又作SirThomasMore)于1478年2月7日誕生于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勤勞樸素、正直開明,是一位成績卓越的律師,后在皇家高等法院任法官,這對莫爾成長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莫爾從小就接受優良教育,先在圣安冬尼學校學習拉丁文,1492年始在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和希臘文,1494年進入新法學院(NewInn)學習法學,后在林肯法學院(LinconsInn)攻讀英國法。原生家庭對于教育無比重視兼之莫爾本人聰明好學,最終培養出一位才華橫溢、少年得志的人文主義學者和政治家。與此同時,莫爾深深認同教育對于改變個人命運、改良社會風氣、提升國民素質、乃至于左右國家命運起著舉足輕重作用。莫爾所處的時代風云變幻,是英國歷史上重要轉折節點。16世紀的英國表面上一片祥和,卻難以掩飾背后潛藏的種種矛盾與危機。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并成為英國教會首領,一舉擺脫羅馬教皇控制。王權已經對新舊貴族和教會勢力取得了絕對控制權,從此大權獨攬,而處于英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階級則毫無政治話語權。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自十五世紀伊始,通過暴力手段將農民從原有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并將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大牧場和大農場,史稱“圈地運動”。農民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失去生存保障,在經濟上再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其或成為城市流民以乞討為生,或被迫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無產者,出賣自身勞動力得以幸存。無論屬于以上哪種,英國失地農民赤貧化現象是不爭的事實。大量貧民流落到城市中,造成諸多社會問題,在治安、管理、衛生等多方面對城市原有秩序產生巨大沖擊,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威脅。政府雖采取“棍棒加面包”政策,殘酷的血腥法令與扶危濟困措施同時并舉,但收效不大。在莫爾看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英國之所以面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嚴重失業和貧困問題,一方面源于富人在經濟層面上對于農民殘酷剝削和掠奪,另一方面也和因教育普及率低而造成農民階層本身知識文化素質欠缺有直接關系。無法得到必要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失地農民大都是文盲且身無長技,唯有接受剝削出賣苦力。富人階層在瘋狂榨取農民剩余價值的同時,也剝奪了窮人受教育權利。莫爾最關心且急于想糾正的,正是大批失地農民被暴力從耕地上攆走及因此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后果,教育被視為是幫助農民跳出困境的一劑良藥。

一.《烏托邦》中“鄉村教育振興-濟貧”思想與建議

《烏托邦》(Utopia)是莫爾代表作,以莫爾和遠航歸來的旅行者希斯洛德之間對話為藍本寫成?!稙跬邪睢穭撟魃钍馨乩瓐D《理想國》影響,全書洋溢著濃郁人文主義氣息,同時又暗合英國民眾對發現海外新國家的興趣,內容新奇有趣,文筆自由流暢,又處處充斥隱喻,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上乘之作。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討論英國社會現狀,是一幅生動鮮活的英格蘭現實圖景;下卷描繪一個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以希臘語“烏有之鄉”來定名該共和國?!稙跬邪睢分忻鑼懬榫芭c當時英格蘭社會形成鮮明對比,是對當時社會的尖銳批評。面對英國當時數量龐大的貧民和流民現象,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治愚以濟貧”主張。莫爾認為16世紀貧民問題是基于農民無法適應變革后的新生產關系,因此設法促使其提升知識層次并獲得新生產技能,最終實現自食其力的目標,可以有效減輕貧民對城市造成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102力。莫爾暗示一系列施教政策實施,應由中央高層統一部署,自上向下進行貫徹落實。整個烏托邦共和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大家庭,實行財產公有和按需分配,在教育方面同樣執行國家統一發展計劃,以此滿足大多數人民和國家需求。烏托邦人給學術研究及國民教育以重要地位,他們推行教育,不遺余力。任何兒童都要上學,通過學習祖國語言進行閱讀,并且學農,學勞動。他們不但要求兒童與青年讀書求知,還重視培養他們的品德。至于一般社會教育,則著重于提倡公共道德、集體義務、正當娛樂,以期養成良好社會風氣。莫爾借《烏托邦》傳達自己對教育的重視,通過中央集控的模式施教,強調對底層貧民教化,既穩定社會又有利于失地農民再就業,最終把整個社會運行帶入良性循環。莫爾將施教抬升到國計民生地位,視為濟貧有效手段,而在具體教育內容先后序列上將農業教育推至首位。眾所周知莫爾對于圈地運動一直旗幟鮮明地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導致社會罪惡的根源,因而強烈譴責富人圈占土地、驅趕農民。《烏托邦》中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非常溫順且易于喂養的,但是據說現在變得貪婪、兇蠻起來,以至于吃人了”。莫爾認為重視且滿足農民基本生活需要,解決百姓溫飽問題是當下英國第一要務。他用烏托邦共和國“物資非常充足,產品非常豐富”對英國時局進行辛辣諷刺,因為除國王和少數達官貴族外,絕大多數英國農民都過著食不果腹生活,掙扎在凍死和餓死邊緣。莫爾堅信農業是人類“母親產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和創造現代文明的基石。缺失第一產業,國家強盛無從談起,短暫經濟興旺也難以長久。在《烏托邦》中人不分男女都以務農為業,他們無不從小學農,部分是在學校接受理論,部分是到城市附近農莊上作實習旅行,有如文娛活動。他們在農莊上不只是旁觀者,而是每當有體力勞動機會,從事實際操作。莫爾對于農業教育重視,客觀上表露其對于農民重視,側面上反映出一位人文主義學者對貧民疾苦的關心。

二.莫爾的“鄉村教育振興-濟貧”思想與后世英國濟貧舉措

在浩如煙海的西方思想家中,莫爾具有崇高知名度和巨大影響力,迄今為止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其之所以能超出同輩原因,恰恰是他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生活。《烏托邦》是一部不朽著作,以亦真亦幻的手法為英國廣大勞苦群眾所遭受水深火熱的痛苦慷慨陳詞、大聲疾呼。莫爾一針見血地指出民眾痛苦根源,并提出具體改良方案和措施,以期堅決徹底地解決失地農民赤貧化現象這一普遍存在的重大社會問題。盡管莫爾空想社會主義依然存在歷史局限性,但他能精準預見現代無階級社會某些特征,的確堪稱奇跡。德國經濟史學者豪斯赫爾指出:“當時,對貧民的救濟和教育關注甚少。這就是英國為什么在十六到十七世紀的轉折時期制定世俗的濟貧法的原因?!蹦獱柸ナ篮螅饾u以積極作為方式介入福利領域并干預貧困問題,從而部分地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政府干預、中央化以及統一化趨勢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強。1601年英王室通過新法案《伊麗莎白濟貧法》。該法案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要濟貧法,不僅是該系列法律制度發端,而且為此類法律制度發展確定基本原則,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社會保障法。法案在施教濟貧方面有舉措,如“貧窮兒童在指定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等表述。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是1601年以后最重要濟貧法,史稱新濟貧法。該法涉及范圍更廣泛,涉及教育、生產條件、失業、養老、生活等領域。綜上所述,莫爾深刻地意識到英國廣袤的農村之所以會出現困頓和落后,是因為鄉村教育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唯有國家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大力振興鄉村教育,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局面?!爸呜殹钡那疤釛l件是“治愚”,農村人口的知識提升與基本素質的提高,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經之徒,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三.借鑒“鄉村教育振興--濟貧”思想有益于提升鄉村地區教師素質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承擔著知識傳輸的重要使命。因此,提高鄉村教師素質是一項迫在眉睫但又知易行難的任務。自從我國實現全面脫貧之后,影響城鄉教育之間的差異性因素已不再是硬件因素,而是更多地體現為教師本身素質和教學技能。我國始終在努力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以期能讓鄉村學子獲得更高層次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在未來服務于國家,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全身心投身自己的家鄉建設,為鄉村振興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添磚加瓦。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提升鄉村地區的教師素質。一方面將重心放在中小學教師層面;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深化和改進針對鄉村教師的再教育和培訓;并且還提出要將培訓與鄉村教師的實際工作需求相結合。如何根據鄉村教師的“核心需求”制定培訓策略呢?首先,教育部門須以本地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基礎,制訂新的培訓目標和模式。鑒于當前鄉村教師課堂教學負擔過重,培訓內容、方法、時間和地點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根據春秋季的農忙安排作出調整,定期輸送高素質人才下鄉傳經送寶,以充實鄉村教育教學培訓資源。有必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育培訓服務團隊,集合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和科研人員,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對當地的鄉村教師進行系統性培訓,以期明顯有效地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其次,為鄉村教師提供差異化培訓是鄉村教育振興的保障。我國地廣人多,不同地區的鄉村存在不同的特點和明顯的差異性。鄉村教育的使命之一是為本鄉本土提供人才培養,因此學校教學也應該因地制宜,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凸顯其個性。這不僅是針對學校原有教育模式的挑戰,同時也對鄉村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策略提出了新要求。針對鄉村教師在個人職業發展中存在的訴求,各級政府有必要重視并提供差異化的后續培訓服務,盡量保證每一位鄉村老師都能得到具有本土特色的訓練,以促進不同地區鄉村教師的差異性發展。例如針對廣大鄉村小學教師,其本身已具備的教育訓練與一線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鄉政府宜考慮給他們提供諸如說課教學、鄉村文化教學、教育管理與組織技能培養、現代化遠程教學等,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還可開展雙語教學(漢語+民族語)方面的培訓。此外,要加快建立鄉村教師流動制度,以滿足每一位鄉村教師個人發展中的“核心需求”,對于原有的教師培訓模式不斷改進、補充完善。同時須加強與一線城市之間的合作往來,一方面引進城市優質教育、教學模式和培訓資源,另一方面鼓勵并支持鄉村教師走出家門,在大城市里開拓眼界、得到鍛煉,將現代教育的源頭活水引入鄉村以振興當地教育。

四.莫爾的“鄉村教育振興--濟貧”思想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鄉村教育觀念

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教育,不斷加大對于校舍翻新的投資,補充辦學硬件設施,對學生的食宿成本進行補貼,以期為教師和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但依然有相當一部分望子成龍的家長,盡最大努力把他們的孩子送去城市學校。結果造成城市學校班級規模過大,學生數量飽和,教育資源緊張,教育管理難度逐步加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村學校的教育資源面臨閑置和浪費,鄉政府在多年內對于教育的大力投入并沒有獲得較滿意的回報。留在鄉村學校學習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習慣、道德法制觀念等方面,與城市學校依然拉開較大差距。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觀念不正確,部分家長不重視參與對子女的教育,只是將子女送去學校就一勞永逸,認為教育是屬于學校和教師的工作。針對這一現象,教育改革中應引入如下改進措施,以促進鄉村教育振興的進一步開展。首先,鄉政府應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學校-家庭”教育體系,不僅針對學生,而且還須針對家長進行教育。有關部門應當參與監督,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最終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齊頭并進,讓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其次,政府應在不斷加強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吸引本地外出務工人員回歸農村發展教育事業,外來務工人員的回流有利于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改進。本地外出務工人員在遷移到經濟發達地區之后,不可避免地受到發達地區繁榮文化景象的影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不同程度上被打破,種種改變會影響到其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和教育觀念。從人口結構上看,外出打工者主要是年輕人,他們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在原有的義務教育基礎上,還存有一定的自我突破性。當這些外出務工人員重返農村后,他們會把在城市生活環境中習得的新知識、新思路、新習慣和新教育理念帶回鄉村。如這批人能投身于本地的鄉村教育事業,就會給鄉村教育的升級和革新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趙紅英.《英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0.

[2]托馬斯·莫爾著,戴鎦齡譯.《烏托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1.[3]豪斯赫爾.《近代經濟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05.

[4]朱成晨,閆廣芬,朱德全.鄉村建設與農村教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融合模式與鄉村振興戰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2):127-135.

[5]張志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改革發展農村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121-126.

作者:張天驕 杜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