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7-28 09:13:27

導語:唯物辯證法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辯證法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應用

[摘要]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高校專業紛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本文結合我校自身醫學背景,就生物化學學科內容與唯物辯證法進行分析融合,挖掘蘊含在該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實施專業教學與價值引領同向同行,豐富學科專業教學的內容,增加學科專業內容的深度,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教書育人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物化學;唯物辯證法;學科專業;教育

課程思政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以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各類教學中去[2]。課程思政重在改革創新,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場所,就應該將課程思政納入到專業教學過程中去,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領。生物化學是醫學院的基礎生命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各種代謝反應錯綜復雜,較難理解與掌握,無形之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在此背景下,本教研室深度挖掘該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唯物辯證法的相關觀點,在生物化課堂教學中予以實踐。

1課程思政目標

《生物化學》是醫學專業課中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一門課程,唯物辯證法作為廣泛適用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可以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和理解生物化學當中復雜的知識點的同時,養成辯證思考的習慣。從辯證法角度來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中,普遍聯系引起了事物的運動發展。而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一般規律的,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將這些規律滲透到生物化學的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1唯物辯證法基本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1.1普遍聯系機體通過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氧氣等成分來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質,同時將自身不需要或者過剩的物質排出體外,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各種生化反應是機體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系的途徑,也是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共同發展的基本路徑。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不僅包含了事物之間的聯系,也表現在事物內部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的聯系之中。機體是由數以億萬計分子量大小不等的分子組成,糖、脂質、蛋白質以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更是以其特有的結構、性質和功能在機體各種生物學功能的執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生物大分子的代謝途徑各有不同而又彼此聯系,諸多生化反應彼此競爭又協同,共同維持各種化學成分的動態平衡和整個機體的穩態。普遍聯系觀念的建立對于學生理解機體功能的執行及其協調機制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生物化學課程的專業知識為基礎,設置相關情境,結合案例來引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學生認識到代謝相關疾病與生化過程之間的密切聯系,強化學生預防重于治療和“健康中國”之路任重而道遠的意識[3]。作為在校大學生,遠離家鄉和父母,只身在外求學,更要學會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適時啟發學生的人文關懷思想,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立志。2.1.2永恒發展物質世界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而物質世界的運動中又包含著事物的變化與發展。從機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其誕生、成熟以及衰老的過程都是在普遍聯系的基礎上,持續動態發展的結果。在發展過程中機體不斷受到外界環境與自身內部環境變化的刺激,進而引起機體自身的更新。去除刺激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吸收其帶來的有利因素,進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環境,在維持機體動態平衡的過程中促進機體的持續發展。我們在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相對孤立的生化過程放到普遍聯系之中,更要放到動態變化之中,引導學生剖析動態情境下生化反應的調節與變化。從生物化學這一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從“敘述生物化學階段”對機體化學組成成分和各種獨立生化反應的研究開始,逐漸探明動態的物質代謝規律,生物化學進入“動態生物化學階段”;繼而伴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物質代謝和生物遺傳等機體內部的各組成部分和發展環節的聯系得以廣泛建立,生物化學來到了“機能生物化學階段”。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機體與環境的普遍聯系和動態發展的特征得以進一步揭示,生物化學學科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段。學科持續發展過程的揭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我們在建立知識橫向聯系的同時,更要充分的向學生展現知識的縱向聯系,從中體會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促進學科發展的手段與技能,進而引發對當下科學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2.2唯物辯證法基本規律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2.1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分析法也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比如《DNA的損傷與修復》這一章節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DNA損傷對自然界的物種來說是究竟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在教學過程中,會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兩組同學先進行組內討論,再將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分享。在傾聽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矛盾雙方的觀點,意識到DNA的損傷總是具有兩面性,以此來指導學生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拓寬學生看問題的角度,讓學生學會辯證的思考問題。DNA的損傷與修復之間是一種對立與統一的關系,處于一種動態平衡。如果DNA損傷可以被完全修復,那么DNA就恢復到正常結構;如果DNA損傷不能被完全修復,那么會誘導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是物種進化的基礎。正是因為生物不斷的進化,才能篩選出更適應環境的物種,出現物種多樣性。所以,DNA的損傷與修復是對立與統一的關系。教師課后可根據學生論點進行點評打分,最后進行總結。此外,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蘊含著能量的釋放與儲存也體現了對立與統一規律。人類每天必須從外界攝取足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所需,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道的一系列分解代謝,最終轉變成能量貨幣ATP,而ATP又能轉化為維持體溫所需的熱能,用于肌肉收縮所需的機械能以及合成代謝所需的化學能等,以這樣的方式將儲存的能量釋放出去。從其本質而言,不同的過程產生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體現了矛盾的對立性。但是就人類整體而言,二者只有相輔相成,協調一致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功能,體現了矛盾的統一性。借此教育現代大學生們要學會從實際出發,用思辨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最科學的判斷,建立正確的方法論。2.2.2質量互變規律質量互變規律構成了事物的整個發展過程,它體現的是持續性變化和根本性改變的統一。量變是指事物量的變化,體現了事物發展漸進過程的連續性;質變則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例如在長期的生物演進過程中,生物體時刻受到來自內外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DNA的損傷不可避免。部分可以被生物體自身的損傷修復系統修復,部分卻不能被完全修復,則會出現DNA突變,誘導細胞發生功能改變,甚至可能出現衰老、細胞惡性轉化等病理變化。如果這些損傷長期且大量的在體內蓄積,最終將會量變引起質變,導致腫瘤的發生,機體許多其它疾病的發生亦是如此。從質量互變規律出發,揭示了疾病的表現則表明機體的不良因素積累已經超過了健康的“度”,從而發生質變,進入疾病狀態。而疾病的預防往往體現于“量”的控制,教育醫學生日后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還應該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以減少人類日常生活中有害物質的攝入,例如及時終止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此外,“量”作為區分同質事物的尺度,就疾病這一狀態而言,疾病的早期與晚期亦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對于同一疾病,應提倡早診斷、早治療,以免疾病狀態下不良因素的進一步積累,增加疾病治療難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治療效果。同時借此教育現代大學生要把握好量變與質變的關系,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完成每一次作業,這些都是量變的積累過程,只有做好了積累,才能實現從一種質態到另一種質態的飛躍。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質的要求也要有量的要求。2.2.3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的發展都具有曲折性,但在曲折中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則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形式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進,表明了事物的發展要經過三個階段、兩次否定,表現出一個周期。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是要對一切事物采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要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反對形而上學否定觀。正如基因治療的發展歷程就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階段。早期,基因治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基因治療的理論可行與實際治療效果之間的不確定性。隨著1990年首例基因治療案例的成功,世界各國都掀起了基因治療的研究熱潮,進入了基因治療的“肯定”階段。然而在1999年,美國一位患者在接受了基因治療后,體內產生了嚴重的超敏反應,成為首名死于基因治療的患者。并且在隨后的兩年里,又陸續出現2例因為基因治療導致白血病的患者。這使得基因治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質疑,基因治療的發展跌入了低谷,進入了“否定”階段。從辯證否定的角度出發,此時對基因治療的否定并非全面否定基因治療,而是對之前基因治療所暴露出來的嚴重不良反應和精確度不夠的缺乏重視的否定。這一否定本身也是基因治療技術自身的發展。此時,基因治療的主要矛盾轉變為有效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在之后的時間里,隨著基因療法的各類技術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基因治療的認識、監管機制和法律條規也在不斷的更新完善,在肯定基因療法巨大應用價值的同時,嚴格把控不良事件的發生。基因治療的發展進入“否定之否定”階段。目前全球已開發了多種基因治療藥物,給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基因治療技術在今天還有所需解決的問題,其必將經歷一個又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會使其愈加完善。教育學生樹立辯證的否定觀,要善于洞察事物發展中的各種可能性。告誡學生在將來的科學研究和探索中,難免會遭遇挫折,要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要堅定信心,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3課程思政應用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課程教學內容和思政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靈活的采用理論知識與思政內容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升思政魅力,使課程思政教育能夠真正觸及到學生心靈深處,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基于生物化學相關知識背景下,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分析評價社會、健康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復雜問題,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4]。4結語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南,將它所包含的一些哲學原理融入到《生物化學》當中,這樣既避免了馬克思主義中高深難懂的原理,也使得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其內在蘊含的哲學規律。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客觀的思維方式,使課堂更好地成為鑄魂育人的主陣地[5]。不僅要彰顯本專業的學科特色、更得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從而發揮思政教育和智育的相互促進作用,進而最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路漫漫其修遠兮”,專業課思政教育之路還很漫長,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孔宇,龍建綱,李劍君.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內涵與實施范式探索及效果分析[J].生命的化學,2021,41(7):1441-1446.

[2]李鋒,郭超.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融入《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實踐研究[J].藝教論壇,2021:105-107.

[3]馬麗萍,王建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成都醫學院為例[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22.

[4]韓四海,吳影,李佩艷,等.生物化學課程思政與教學創新探索[J].廣東化工,2021(12):224-225.

[5]劉昱,呂權真,仲華,等.淺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21(34):110-112.

作者:周倩倩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