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海洋意識研究
時間:2022-08-09 08:46:57
導語:居民海洋意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21世紀,世界各國紛紛將海洋開發與利用提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海洋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顯著。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海洋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的對外開放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海洋意識中的海洋權益意識與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息息相關,不可忽視。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海洋面積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3,海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見,為實現中國強國夢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海洋強國戰略勢在必行。海洋意識是在人們認知層面建立的對海洋的全面、深刻的認識。海洋意識不僅僅是單純的對海洋資源或是海洋環境的簡單認識。目前國民的海洋意識大多還停留在淺層,缺乏系統全面的海洋意識。中國國民海洋意識的低下嚴重阻礙了中國建設發展海洋相關產業,進而拉大了中國與國際海洋強國之間的差距。連云港市位于江蘇省的東北部,有著“海州”之稱。連云港是個名副其實的港口城市,具有背山臨海的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受到了大海的眷顧。海洋成為連云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連云港市民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閱讀以及問卷調查方法,發現連云港市民海洋政治意識和文化意識有所欠缺,進而提出增強海洋意識的相關建議。
二、文獻回顧
通過對關鍵詞“居民海洋意識”檢索發現在CNKI中的北大核心、CSSCI以及CSCD發表成果中,較少學者對此領域進行研究。由于本文研究需要,現將檢索范圍擴大至CNKI全部文獻檢索,關鍵詞擴大至“海洋意識研究”,時間仍然固定在2000年至2020年,共有148篇理論成果。運用可視化分析對文獻來源以及分布學科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此領域研究在2010年起有大量成果產出。說明在2010年開始,學者已經開始重視對全社會海洋意識進行探究,理論成果在2014年最多達到22篇,以后年份研究成果波動顯著。其中文獻多來源于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沿海城市重點高等學校,說明沿海城市對海洋意識探究與發展是比較重視的。相比較而言,內陸學校和相關機構發文不顯著。其中,研究學科多分布于海洋學、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學科。說明對現代海洋意識的探究與培養多集中在中高等教育方面,與“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觀點契合。在研究內容上,多位學者對中高等學校學生海洋意識做了調查研究,其中學者盧成森、王靜等人分地域對中國大學生海洋意識進行抽樣調查研究并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發現在東部地區讀書的大學生海洋意識普遍高于西部地區。其中學者盧成森研究發現,雖然東部地區大學生海洋意識高于西部地區,但是東西兩地大學生均存在對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權益、海洋文化產業等方面認知度不足的情況。學者王靜還發現中國大學生對于國土爭端問題關注度明顯不足,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低,關注的學生對國土爭端問題只停留在其中的利害關系方面,較少深刻了解領土相關的史實問題。同時學者還指出大學生海洋意識缺失的三點主要原因,第一,大學生教育中受到中國古代重視陸地領土開發,輕視海洋領土開發的因素影響。第二,受到中國古代閉關鎖國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中國商品交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現在都是相對重視國內交易,而海外交易則不被視為主要交易途徑,導致海洋意識沒有充分形成。第三,受到中國長期教育體制的影響,教育選拔考試多重視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實用性學科的成績,對于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學生沒有樹立與海洋相關的知識體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舉相關研究內容。從現有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居民海洋意識并不深刻,關注領域也不完整。而且現有研究多關注于在校生教育情況,而較少涉及已經脫離學校教育環境,步入社會的各種職業工作人員的海洋意識調查及海洋意識培養,這也成為本文的重點研究方向。
三、調查結果
調查問卷的發放以完全隨機的方式進行,盡管樣本數量有限,但理論上被調查者的性別、受教育程度、年齡、職業等信息基本符合或呈現出社會整體比例的趨勢。但依據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統計結果來看,被調查者呈現出了年輕化、教育程度較高的趨勢,與社會整體比例存在一定誤差。就現場調查的直觀感受而言,有相當數量的公眾海洋意識處于較為欠缺的狀態。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推論,包括以往的一些海洋意識調查活動,所取得的調查結果應優于社會實際情況。本次調查中,對于海洋方面的資訊,被調查者中表示“密切關注”的有34人,占比6.44%;“經常關注”的有144人,占比27.27%;“偶爾關注”的有273人,合計高達85.42%,這說明連云港市居民對海洋資訊的關注度是特別高的。在4個海洋意識一級指標中,連云港市居民更關注是的海洋自然和海洋經濟,而在海洋文化意識與海洋政治意識相對少一些。在具體指標中,海洋減災、海洋管理、海洋生產、海洋權益意識指標是連云港市居民關注的重點,在海洋開發、海洋歷史、海洋文化保護、海洋國防、海洋法律意識指標的關注度較低。基于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海洋文化意識和海洋政治意識薄弱的情況,接下來將針對如何提高海洋文化意識以及政治意識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四、相關建議
(一)增強海洋智庫和涉海人才體系建設,為強化全民海洋意識奠定智力基礎
目前的海洋國際規則是由西方國家自近代以來建立的完整體系,因此第三世界國家海洋規則話語權一直被限制。又因為第三世界國家在海洋意識方面起步較晚,所以被動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因此加強海洋智庫和涉海人才體系建設將會對連云港市居民海洋意識的加強起到智力支持的作用,對連云港建設海洋特色城市起到進一步促進的作用。第一,目前國內海洋高校數量有限,并且在教學體系和教學理念方面還存在滯后的問題。連云港應按照教育部對雙一流高校的要求建設一所能夠面向全世界的先進的綜合類海洋大學。建設綜合類海洋大學要以促進連云港建設海洋特色城市為核心,綜合嚴格的學科建設標準,以海洋大學一般基礎學科為依托,開設海洋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如建立海洋特色金融學以及涉海法律特色學科,申請增設涉海類人文社科類學科,以彌補國內海洋大學普遍重理輕文的不足。涉海類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建設可以對全社會海洋意識和文化意識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第二,針對連云港缺乏專業的涉海領域研究機構的問題,連云港應通過高端智力支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思維,對連云港目前在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做出正確的判斷。出臺涉及涉海產業、法律、文化等領域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在最短時間內引進、使用、培育和留住涉海人才,以促進連云港的海洋產業發展,實現涉海領域共同發展,致力于推動連云港成為中國構建海洋領域全球話語權的代表城市。
(二)加強連云港市在校學生的海洋意識教育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連云港市教育相關部門應在海洋意識的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并通過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海洋興趣和海洋意識。目前,連云港已經擁有一所較為完備的海洋類大學,但尚未建成成熟的海洋意識教育體系。因此,連云港高校應繼續推進海洋課程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在建成后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中國教育體制對升學的規定等主客觀因素對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消極影響,盡量平均安排各個學科的課時。統一教學用材,保證連云港學生所接受的海洋意識教育課程的質量,不斷提升學生海洋意識。同時,連云港市政府應大力鼓勵學校開展海洋相關教育活動,營造出連云港海洋文化意識和海洋政治意識氛圍,從而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三)重視海洋文化發展
連云港市政府及相關海洋產業及企業應大力整合全市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文化相關產業。利用連島富饒的海洋旅游資源、推出經典的文創內容,設計出具有連云港地方特色的IP。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借助連云港具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媒體平臺,借助它們的資源與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打造具有品牌效應的“連云港海洋頻道”或“海洋專欄節目”,制作出一批內容優質且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海洋相關節目。節目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既要有符合年輕化的娛樂性節目,也可以策劃知識競賽類的科普節目,比如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連云港電視臺也可以策劃出一檔海洋知識競賽,大力鼓勵全民參與,不斷打磨節目質量,使其成為連云港電視臺傳播海洋文化意識的標桿,在寓教于樂的同時增強居民的海洋文化意識。分不同年齡段、不同難度,普及覆蓋盡可能多的居民。第二,借助連云港的網絡以及數字媒體傳播,在網站上開設海洋專題,創設論壇、制作海洋知識短視頻來介紹連云港海洋狀況,積極優化經營該網站使其成為提高國民海洋意識的重要平臺和基地。如今,人們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下,公眾越來越重視碎片化時間。近年來,短視頻App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出現,也深受大眾的喜愛。所以,要發揮手機客戶端等移動媒體優勢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普及海洋知識和權益意識。
作者:陶青霞 單位:江蘇海洋大學
- 上一篇:如何將蘇北民歌引入高職院校
- 下一篇: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建設對策
精品范文
10居民消費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