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職業認知教育探討
時間:2022-08-09 09:39:20
導語:高中語文教材職業認知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認知是普通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之一。統編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職業認知教育資源,許多篇目直接或者間接地反映職業角色、職業理念等內容。語文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從目標設計、學生學習指導、教學評價等環節入手,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職業認知資源,發揮語文學科在職業認知教育中的作用。普通高中語文教材職業認知教育資源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職業體驗和認知是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教育實施途徑應該是全方位、多樣化的,在學科專業中滲透職業教育是基本途徑之一[1]。語文因為其獨特的學科性質,在職業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筆者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探究其職業認知資源及其價值實現策略,以期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獨特的作用。
一、高中語文教材職業認知教育資源的類型
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的職業認知教育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初步了解職業領域,初步形成對職業的總體感受和直觀認識,主要包括了解職業類別、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等[2]。2019年秋季開始使用的統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具有比較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許多選文或活動與職業認知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1.職業角色認知職業角色即與特定職業相對應的被期望行為。了解當今社會職業類別及其角色要求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高中生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都面臨著職業選擇問題,首先對各種職業有相當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隱含的職業角色知識主要體現在職業分類及職業要求方面,但是不像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那樣全面而系統,不過涉及的職業知識還是比較豐富的,再加上語文學科本身強烈的情感色彩及語言文字的感染力,這些隱含于各個篇章中的職業知識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意無意地影響高中生的專業選擇及將來的職業定向。(1)作者介紹與職業類別語文教材中最具有顯性職業教育內容的部分是作者介紹,這也是各個階段語文課所共有的價值。通過一位位作者的介紹以及對其文章的學習,學生們逐漸熟悉了一類職業角色———作家。受到眾多富有感染力作品的影響,這種熟悉的職業角色容易成為學生追求的職業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就有許多學生因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逐漸具有比較強烈的職業傾向。“我喜歡寫作,以后要當一名作家。”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如是說,為此給自己也起了筆名、字、號。初中、高中階段也有部分學生仍然有這樣的夢想,并且對“作家”這一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身份有了詳細的認知,知道詩人、小說家、編劇、散文家、記者等文學創作人員比較細致的分類。高中階段,學生面臨專業選擇,部分對“作家”情有獨鐘的學生會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首選,以實現個人的文學追求。另外,有的作者主要身份并非專業作家,或者說作家并非其唯一的身份。選擇性必修上冊的作者除了“作家”這一身份,還涉及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作者在作家之外的其他身份也成為學生職業認知的來源,并且也會因為其文章的感染力或者其身份的感染力影響學生職業意識的產生。比如一些古代的政治家、現代領袖人物也有許多文章入選語文教材中,部分學生選擇軍事院校或者外交類專業等,希望將來在該領域有所成就。“我將來要考國際關系專業或者政治學專業,我要成為一位政治家,像古代的魏征一樣剛正不阿,像毛澤東一樣胸懷天下……”一名受訪的高二學生非常激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學生因為學習了有關袁隆平的文章決定進入農業領域:“我將來選擇農大,于田間地頭,揮灑汗水,利國利民。”(2)人物形象與職業類別許多文章內容中涉及各種各樣的人物,文中人物本身的職業也會成為學生職業選擇的一個影響因素。相對于作者本身的作家身份等,這一類涉及職業類別比較多樣化。就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而言,涉及普通勞動者模范人物、知名人物等各類職業,而且也從許多層面體現各種職業的角色要求,即職業素養(見表1)。統編教材中除了反映上表所列職業角色,還涉及物理學家(《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解放軍(《大戰中的插曲》等)、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答司馬諫議書》)、思想家、教育家(《論語》)、庭長、法官、檢察官、律師、書記員、陪審員(《復活》節選)、漁夫(《老人與海》)、農民(《荷花淀》)、政治家(《屈原列傳》)、船夫、水手(《邊城》)、掌柜、警察、小販(《茶館》)等。以上不同職業角色的職業要求在文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從而成為影響學生職業選擇的一大因素。另外,在文章內容中涉及的職業角色大部分是正面人物,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反面角色。正面角色會給學生更多的認同感,影響其職業選擇。另外,文章中涉及的職業角色既有偉人、名人,也有普通勞動者,這有助于學生樹立尊重勞動者的觀念,正確認識社會中的各種工作崗位,從而理性定位自己的職業目標及計劃。2.職業精神認同在了解了職業類別基礎上,熟悉并認同相應的職業精神是職業生涯教育的第二步,也是教育目的的內涵之一。職業精神主要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等[6]。歸根結底,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管從事哪一個行業,都需要具備相應的職業精神。(1)職業理想職業理想也就是個人確定的職業奮斗目標,是從業人員行動的動力。高中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群體,對于未來不乏激情澎湃的設想,但又有不合理的認識,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所謂的抱負、理想應該僅僅局限于某些特定職業,比如科學家、文學家等高大上的領域,做普通勞動者不在志存高遠的范疇之內。但實際并非如此。每一位從業者都可以有較高境界的職業理想,每一個崗位也都可以做到更好。在每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都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高中教材中許多篇目隱含著理想教育的價值,也是進行正確職業理想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必修上第一單元主題是:“青春激揚”,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樹立偉大的抱負,追求理想擁抱未來。這個主題與職業理想教育實質上是異曲同工的:不管樹立什么理想,歸根結底都是作為勞動者為社會服務,只有對于職業目標有正確認識,才能不負青春夢想。因此,這一部分學習,不僅要激發學生的雄心壯志,而且要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平凡的工作實現夢想。必修上第三單元《短歌行》表達詩人建功立業的宏愿,也含有職業理想教育的要素,即勞動是建功立業的途徑,在任何職業領域都應該樹立建功立業的宏愿,也可以做到建功立業。(2)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是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出發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求,其基本內涵包括對崗位的熱愛和尊重。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每一種社會職業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認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篇名人物角色職業類別[5]職業素養勞動精神內涵,明白工作崗位是可敬的、可愛的,也只有對工作崗位報之以熱愛和虔敬的態度,才能做好工作。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既有顯性愛崗敬業的教育要素,也有很多間接的、隱性的教育要素。前者篇目相對較少,比如,必修上第二單元圍繞“勞動光榮”的主題,選入六篇文章,其中自讀課文、古詩文各2篇。這幾篇文章直接傳遞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模范人物的事跡或者普通人的勞作,凸顯了尊重勞動的主題,也表現出勞動的美麗。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表達出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的勞動價值觀;也表達了勞動崇高、勞動美麗的理念,告訴讀者美好生活是勞動創造的,詮釋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職業精神內涵。必修下第三單元課文《中國建筑的特征》蘊含“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題,也是愛崗敬業教育的典型材料。愛崗敬業的具體表現是“勤業”“創業”。勤業是在從業過程中秉承奉獻、艱苦奮斗、踏實勤勞、積極認真等優良傳統,是發揮職業價值的基本保障;創業精神即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集中表達了“勤業”“創業”精神。如《紅燭》《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篇目中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等,《站在地球邊上放號》《喜看稻菽千重浪》《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銳意進取、嚴謹求實等,都是很好的創業精神教育資源。(3)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在了解職業角色基礎上,認同積極的職業精神,從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是職業認知教育的歸宿,也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立足點。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一些篇目體現了時代要求的諸多可貴的勞動品質,是達成職業理想的前提,也是學生實現學習目標、人生目標的可貴品質,值得認真發掘和利用。語文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篇目表現了人物的可貴品質,與現代勞動者培養是一致的。比如,選擇性必修上第二單元幾篇古文就是非常典型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的教育材料,對學生成為合格勞動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論語》十章中的《學而》篇指出良好的勞動習慣、品質:不追求物質享受,做事勤勞、敏捷、認真;《秦伯》則反映了意志堅強的品質;《子罕》突出了持之以恒的可貴品質;《老子四章》則提示未來勞動者應該重視防患于未然,注重積累以不斷提高自己。另外,教材中也涉及反面人物的不良習慣或習性,如《茶館(節選)》中松二爺懶散無能、游手好閑等特征,可以作為反面材料,提升學生的分辨能力,從另一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語文教材職業認知教育價值的實現
高中語文教材中具有比較豐富的職業認知教育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只有有效利用才能發揮其蘊含的育人價值。教師只有具有職業規劃教育意識,挖掘并利用這些教育資源,才可能發揮語文職業認知教育的價值。1.明確職業認知教育目標教育的本質在于有目的地培養人,每一門課歸根結底都是為育人服務的。合格的勞動者無疑是學生成長的目標之一,職業觀念及能力的提高也是每一個學生人生規劃的重要內容。高中階段,不管是升學深造還是畢業后就業都面臨職業定向的問題,即如何成為合格勞動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明確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教師在每一個單元及篇章的教學目標設計中,盡可能圍繞學生成長需要,設計職業教育目標,并付諸實施。比如必修上第一單元的“青春激揚”,可以在激發學生樹立偉大抱負、追求理想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與職業未來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勞動是實現理想的必由之路,而正確的職業選擇是實現理想的必要條件。但是,現有的課堂教學往往圍繞分數、考試,把知識點掌握、文本解讀作為核心,只追求理解并掌握字詞句篇。學生也整天忙于誦讀記背,刷各種練習題,甚至死記硬背某些做題的套路,滿目所及的僅僅是枯燥的文字,不能體會其背后的實際生活價值,無法從與日俱增的學習任務中收獲成長所需要的東西。比如,高中生雖然學過很多與理想相關的文章,但是一旦面臨高考選科及專業定向,對于自己的興趣、面臨的生活、自我的規劃等一片茫然。哪怕是與有些篇章明確相關的話題,一旦用習題之外的形式擺在面前,學生無法把相關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要實現育人目標,滲透勞動教育,教師首先要擺脫傳統知識本位,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把職業素養作為一個關注點,真正為學生成長考慮,才能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2.挖掘隱性職業認知教育資源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沒有直接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或職業角色的信息,或者主題與職業教育是沒有關系的。學生大多數對于那些隱性的職業認知教育內容沒有意識,或者關注度不夠,起不到相應的教育作用。再加上高中學習節奏緊張,許多學生只是致力于學科知識、技能本身的學習,沒有意識到這些知識與自身的相關性,因而失去其應有的教育價值。這就需要教師找到文本與職業認知的鏈接點,利用讀書筆記、感想等方式,提示學生關注自身的人生規劃。比如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是五篇古文,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隱含著的師生關系,涉及人生理想的話題。它作為教師職業的映射,是隱性教育的資源,需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才會對教師這一職業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這篇文章有關人生理想的論說也并非直接的勞動教育材料,需要教師跳出文本本身的局限,引發學生就自己的人生目標及規劃進行思考,其隱含的職業認知價值才能發揮作用。再比如該單元的《燭之武退秦師》,如果僅僅解讀文本,那么就局限于對燭之武的人物分析或者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很明顯這個人物與現實生活的職業領域還是有緊密關系的。所以,以文本解讀為基點,找到文本和生活的關聯,對于學生而言更具有深遠的意義。3.指導學生參與多樣化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深化觀念、內化職業精神、形成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職業認知教育目標需要學生在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效實現。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課和選修課均由學習任務群構成,在設計上為學生參與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教師可以結合各任務群包含的職業教育要素,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學習活動。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本身對于職業觀念及精神的理解以及職業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任務群本身與職業教育沒有直接的關聯或者說很難找到關聯點,但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升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本身就是現代勞動者必需的能力。所以每一個任務群的學習與職業教育目標的達成還是有關系的。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供和職業教育相關聯的思考主題,為學生設定明確目標,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任務群,充分參與其中,逐漸學會思考生活、規劃人生。比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宗旨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中,必然包含對職業觀念、職業精神的感悟。實踐中,這個任務群常見的實施方式是學生提交規定字數的讀后感。學生往往采用的書寫方式是摘抄文章、簡單概括,也有一少部分會簡單寫一下自己的感悟。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大多數學生會解讀文本,就小說情節、語言、主題進行概括,基本可以完成讀懂文本、把握其思想內容、整理內容提要的學習目標,但是很少能聯系個人經驗,對書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出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交流,這樣既可以深入研讀文本,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生活素養。4.重視學生職業素養評價評價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對學生的發展可以起到引導、激勵的作用。教師在評價環節關注職業素養的養成狀況,有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語文教學對職業素養的評價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活動或課外作業,對學生在職業觀念的認識等方面給予及時指導。比如學生對于文本中涉及職業精神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時,教師予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可以解釋為尊重教師的勞動,是值得表揚和關注的的品質;在小組討論中學會合作、積極探索是需要發揚的職業精神;對于作業中出現的“感想”之類題目加以重視,除了看字數、語言,也重視勞動價值的引導與評價。總之,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為職業認知教育提供了比較豐富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既可以提升學生以語文核心素養,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念和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DB/OL].
[2]項賢明.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87-190.
作者:王榮珍 王蘭爽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