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發展環境與改革思路
時間:2022-08-15 16:19:00
導語:眾創空間發展環境與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眾創空間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以及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平臺。民辦院校在發展眾創空間方面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受到政府、社會、高校內部三大環境的影響。從現實來看,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由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構成。民辦院校要明確眾創空間改革的主要方向、任務,以及改革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環境;改革
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民辦院校當前面臨的緊迫性課題。改革和創新眾創空間對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起到重要作用。民辦院校應適時啟動并助推眾創空間的發展,結合地區特色和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眾創空間發展新模式。
一、民辦院校眾創空間下大學生創業環境分析
眾創空間是兼具市場化、開放性、聚合性的創新創業機構,涉及的多層次行為主體中最直接的是高校、政府、社會單元,“在多元構成主體、多關聯協作動機、多策略協作功能與多聚態績效呈遞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維網絡協同效應”[1]。
(一)民辦院校眾創空間下大學生創業模式分析
民辦院校普遍比較注重辦學特色,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比較注重錯位發展,彰顯生機和活力,在選人用人、經費投入等方面具有高效靈活的機制。但民辦院校眾創空間往往起步晚、底子薄、自我積累有限,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師資隊伍總體力量不強,后續發展無疑是個挑戰。眾創空間聚焦創新創業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開設創新創業類的培訓課程;二是組織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職業規劃大賽、創業大賽“挑戰杯”等;三是根據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培育創業孵化基地;四是建設模擬實驗室或創業體驗區;五是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和開展創業項目建設、作品展示等活動。有條件的民辦院校還會專門為眾創空間的發展注入創新創業的啟動金或基金,提供場地支持,并配套相關的校內政策、監管措施和評價考核機制。
(二)政府扶植與民辦院校協同發展模式的現狀分析
“雙創”政策是國家順應全球創新和創客浪潮的趨勢,是基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所提出的。2015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促進“雙創”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各地結合實際,建立很多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并出臺許多相關的優惠政策。政府在創業資金設定、稅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雙創”政策下,民辦院校眾創空間也適時啟動,在堅持政府主導和搭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政府相關的配套服務與扶持政策,注重校地協同創新與改革,推動眾創空間的提質增效。政府扶植與民辦院校協同發展,優勢互補,聯合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現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改革創新,從而有效地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的開展。部分地方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眾創空間相應的考核審批制度和淘汰制度”[2],使眾創空間朝著專業化、高質量方向發展。
(三)社會環境對眾創空間及大學生創業活動效果的影響
眾創空間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創新創業,將就業教育與就業政策相結合,加快項目孵化并應用于市場,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其過程與實效性決定了它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從眾創空間發展的外部影響因素看,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指導下,社會環境也是眾創空間項目孵化要對接和承擔的主體。大學生通過眾創空間的學習和培養,積累經驗、知識、技能,為走向社會做準備。社會環境因素對眾創空間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環境和市場兩方面:環境是眾創空間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有形推動力,其中政策環境主要針對的是民辦院校的大學生群體,政府在信貸融資、租金減免、資金補助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扶持措施與項目,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和創業;市場發揮著無形的關鍵作用,為眾創空間的發展指明方向,也是眾創空間堅持市場化原則的依據,具體從產業、信息、技術等方面體現出來。社會力量的廣泛使用能有效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尤其是與各地科教園區、創新示范區、企業技術創新孵化中心、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社會單位的合作,能夠積極發揮產業集聚和政策帶動優勢,打通線上、線下,將創新與創業、研發與投資、孵化與應用相結合,為創新創業提供空間、技術、網絡、社交、資源多維聚合平臺,打造一站式服務模式。
二、民辦院校眾創空間改革的方向、任務與內容
(一)改革的主要方向
眾創空間是聚焦創新的孵化器,作為一種新興的創業服務平臺投入到社會中,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臺。眾創空間的發展直接影響民辦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的應用,技術、模式的孵化,應用市場化的指導等。眾創空間的發展要以提供優質供給與服務為方向,滿足創新創業需求,增強創新的內生動力。創新創業教育和培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眾創空間的發展與改革是順應這一趨勢的助推器。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對所有高校都是挑戰,對依靠市場生存的民辦院校來說更是如此。創新創業教育要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眾創空間發展要面向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企業、民辦院校要注重協同合作和提質增效,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要打破常規壁壘與思維局限,堅持共商共建,積極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新思路、新舉措;要搭建一個集“政、企、研、學”為一體的合作開放平臺,共商大計、共享經驗、共謀發展,助推“雙創”再升級。注重示范點扶持和建設,大膽創新,使眾創空間的發展有榜樣、有方向、有目標。
(二)改革的主要任務
隨著創新創業環境的不斷改善,“雙創”的新浪潮必將勢不可擋,將迎來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的發展也將迎來改革與調整期。一是要在改善眾創空間的創新創業環境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推動眾創空間創新發展動力上著力;三是堅持需求導向,“牢固產教融合育人理念”[3];四是要在提高眾創空間服務質量與創新功能上著力。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強與市場接軌,加大對大學生的資助與扶持。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的建設與發展要與政府的政策相結合,多利用政策條件與優勢,根據學校的實際與特色,結合所在地的經濟環境、產業環境,充分利用地方創業園區、企業、開發區、研究所等單位優勢,打造多維合作空間與平臺,實現良性合作、互利共贏,起到整體帶動與示范效應。民辦院校應積極打造眾創空間“夢工場”,在知識產權轉化與保護、法律政策的規范引導、創新創業激勵保障等方面健全相應的制度。要將政府主導與眾創空間的發展統籌起來,積極承接對接,設立專門的資金,落實眾創空間發展的資金保障。要加強督導檢查,建立問責、評估機制,強化閉環管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三)改革的核心內容
從眾創空間發展的外部環境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為社會單位和民辦院校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合作平臺,創設科技園區、創業園、技術產業園,促進校企合作與校地合作,使更多優質政策、科技創新資源向校企流動,鼓勵社會資金以多種形式支持創新創業活動,打通高校教師與產業界技術人才雙向流動的壁壘。社會各界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爭做哺育創新創業的“搖籃”,為我國“雙創”的蓬勃發展及營造高質量發展的濃厚社會氛圍助力。眾創空間的改革,既可讓創業者實現自身價值,又能提升創新創業成果向應用方向轉化,以及提升市場化運作水平。從眾創空間的設計建設到統籌謀劃,從“雙創”政策解讀到落地實施,從多維合作平臺建設到聚合效能發揮作用,再到良性發展生態的形成,從創新思維理念到設計研發,從產品成果孵化到應用推向市場,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被更多運用,著力打造“雙創”升級版本。要不斷完善促進“雙創”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眾創空間發展提供適宜發展的軟硬環境。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的發展要結合政策、地區環境優勢,注重多元創新,走特色化的協同創新發展之路。當前,多數民辦院校正朝著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創新型院校的方向發展。眾創空間的發展與變革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民辦院校的轉型升級、特色優勢平臺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眾創空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適合“雙創”發展的新路徑,同時也為課程建設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案,優化、整合校內外資源,夯實民辦院校發展的“輸出”平臺,實現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成磊,趙陳芳,李美.網絡協同效應視角下的眾創組織研究綜述與展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8(5):128.
[2]衛武,黃苗苗.中國眾創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23.
[3]李盛竹,李倩.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11):5-7.
作者:王俊明 單位:鄭州商學院
- 上一篇: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及學生自我管理策略
- 下一篇:中職圖形圖像處理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