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的耦合機制

時間:2022-08-18 08:53:49

導語: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的耦合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的耦合機制

摘要:紅色文化與旅游已漸趨融合,基于紅色文化的旅游業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增收,實現鄉村振興。本文重點研究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二者的耦合機制,通過分析紅色文化對旅游富民的推動和建設作用,以及經濟增長下如何反向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保護,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雙向促進。同時為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的深度融合提供建設性意見,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區域經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旅游富民;鄉村振興;耦合機制

1紅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關系

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響,以至互動甚至聯動的關系體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統間聯系越緊密。紅色文化與旅游經濟形成的紅色旅游發展機制,因此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之間具有高度的耦合關系:(1)二者融合,相適應發展。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融合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精神層面:紅色文化是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為輸出途徑,紅色文化為內核創辦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宣傳紅色文化,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豐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發揮學校的培養紅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優秀紅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質層面:將旅游業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反映革命史實的遺址、紀念館和依托紅色文化建立的產業等都是紅色旅游的重要物質呈現,其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是旅游發展的內在源泉。在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的鄉村地區,挖掘與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建設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充分利用區域發展優勢,與當地特色農業相結合,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業,形成紅色旅游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標。(2)產業融合,形成新業態。旅游業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響,也受到經濟增長的帶動與促進作用。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體現在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方面,實施“紅色+民俗旅游”“紅色+生態旅游”“紅色+鄉村旅游”等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區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缺乏資源共享與利益協調機制,導致旅游產業發展缺少經濟活力,因此要進一步推動旅游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并逐漸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紅色文化的發展主要以展覽館與多媒體的融合方式,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直觀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聯的產業發展升級,如農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交通、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產業。旅游產業能夠提高區域的整體經濟效應,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帶動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全面發展,為紅色文化拓寬了傳播范圍。桂林紅色旅游突破空間限制,線上網絡宣傳與文創產業輸出提高社會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普及度。(3)內容融合,雙向賦能。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在于保護利用紅色文化進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富民工程,與旅游富民,發展旅游業包含的發展當地產業,增加居民就業崗位,提高收入等內容具有一致性。將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內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當地居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居民的生活,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進一步提高了旅游勞動收入,實現增收,從而實現富民效應。以文化推動富民工程,在當地形成經濟輻射,以此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利用,發展紅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發展引領各社區文化思潮,二則融合使得學習紅色文化蔚然成風。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融合發展,實現旅游富民,推動鄉村振興,同時有助于對紅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利用并進行創新發展,提高當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

2紅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機制分析

2.1紅色文化推動旅游和經濟發展

2.1.1紅色文化是帶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一個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文化財富,引領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文化的繁榮,提高當地生活水平。紅色文化作為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對于擁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區,充分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拉動旅游業,為所在地區帶來充足的就業崗位,激發經濟活力。實施“紅色+”組合,將紅色文化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結合,形成特色性、綜合性的旅游產品,同時打造旅游精品路線,帶動愛國主題教育基地旅游建設,并依托當地自然生態,地區文化資源,打響紅色品牌,拓展旅游業的豐富內涵,不斷豐富民眾需求的旅游內容,推進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2.1.2紅色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實現旅游增收,帶動旅游富民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對當地具有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是基礎設施落后的革命老區。以市場為導向,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當地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拓展紅色產業鏈條。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和建設,利用當地的優勢建立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工業建設、相關產品展銷、旅游服務業、農家樂服務等一系列經濟增長方式,將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增長,實現旅游增收,帶動旅游富民。2.1.3紅色文化推動旅游的發展從而實現當地文化的普及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紅色文化對于旅游業的帶動還體現在,對于當地居民文化水平的普及以及生活環境的提升。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帶動旅游業發展,加強文化知識和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時旅游業的潛在影響還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民宿,致力將旅游業周圍的紅色文化特色民宿做強做精做優;以紅色文化、特色鄉村為依托,積極探索建設“農家樂”,推動“農家樂”與當地紅色特色文化相結合,更好地挖掘旅游業的潛在影響力。同時通過旅游業加強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道路條件,加強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加強住房建設和改造,配套旅游業相關基礎設施,更好為鄉村振興提供基礎。

2.2以紅色文化為依托的旅游業推動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2.2.1旅游經濟優化紅色文化傳承方式豐富的紅色文化促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更加注重文化氛圍的創造與文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承表現形式從遺址類和建筑類發展到文創類,如紅色表演、紅色藝術創作、紅色工藝品等。紅色文化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到大眾視野中,旅游產業積極打造地方特色紅色文化符號,采用紅色文化活動和紅色故事系列表演,文化創作產品等形式進行傳承發揚。在旅游產品中增添紅色文化內涵,深入人們的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文化輸出都是對紅色文化的再創作與創新發展,豐富的紅色文化使旅游變得更具深度與廣度,促進紅色文化繁榮發展。2.2.2旅游經濟有利于提高紅色文化影響力通過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向當地居民和旅游人群進行紅色文化推廣,創新性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館與烈士陵園、戰爭遺址的相繼落成與開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參觀。旅游業中豐富的紅色文化也可以通過抖音短視頻、微電影和微博等多種網絡媒體方式進行宣傳,線下與線上進行聯動,推動紅色文化進入大眾視野。以村、組為單位在鄉村旅游紅色資源富集地區嘗試成立紅色特色景點觀光,成立旅游開發合作社,將當地居民納入旅游開發合作社,形成一定的集體經濟形式,保障當地居民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的紅利分享,形成當地居民共同富裕。這樣既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財產收入,又可以提高當地居民對生態和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圖1紅色文化與旅游富民耦合圖2.2.3旅游經濟有助于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紅色教育基地為重要建設目標,吸引了一大批黨員,學生到訪參觀,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旅游的培養人才功能,通過旅游業的帶動,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優秀紅色文化人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潮的引領下,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養,讓更多人了解學習紅色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豐富紅色文化內涵。

3實現路徑

3.1科學統籌規劃,調整產業結構

合理規劃產業發展路線,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評估,建立開發監督管理體系,結合區域具體情況,對紅色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區域布局,制定明確的方案,實施科學的可行的階段性建設規劃,確定紅色文化產業開發的長遠目標,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當地農業經濟,科學定位文化旅游與鄉村農業之間的聯動關系,提高內在動力和自身建設性。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的優勢,發展當地特有的農業與紅色文化資源,以民族風情、休閑農業等為主體,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紅色旅游特色產業。紅色旅游帶動“衣食住行”等相關旅游產業發展,實施“紅色+”模式,帶動就業,提高收入水平,調動民眾的積極性,為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3.2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紅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強教育普及度,推進老革命地區的紅色文化宣傳與教育。發展紅色旅游要堅持以紅色文化為主體、以旅游為載體的發展規律,深入挖掘紅軍長征精神的內涵,將紅色文化融入道德建設,對來參觀旅游的黨員干部、中小學生進行文化推廣,建設長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以人民喜聞樂見的大眾形式進行推廣教育,運用網絡傳播媒介,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紅色文化的魅力,貼近大眾生活,打造特色紅色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建設紅色文化特色小鎮、建立紅色文化長廊等,推動文化進入村鎮、社區,建設文明新風尚。

3.3全面統籌布局,加強品牌建設建設品牌過程中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產業發展、紅色旅游、生態保護、旅游富民相結合,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對當地的經濟、民生改善、文化傳播、生態環境形成互動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構建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融合的發展機遇,將長征文化同本地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產業布局融為一體,實現紅、綠結合,更好地建設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開發紅色文化旅游新業態,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打造“紅+綠”結合的長征紅色文化旅游品牌,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效結合,增強對外吸引力,增強區域特色。

參考文獻

[1]銀元,李曉琴.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邏輯與路徑選擇[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05):182-186+193.

[2]張冀民,孟昱煜.現代農業與新型城鎮化耦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實現機制[J].生產力研究,2016,(03):45-50+126.

[3]陳露.依托紅色文化建立開放式高校思政課教學新模式———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20(04):125-127.

[4]張文,王艷飛.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16,(23):128-129.

[5]尚子娟,任禹崑.鄉村紅色文化與旅游發展模式探析[J].學術交流,2021,(04):111-122.

[6]楊家余,汪翔.挖掘安徽省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推動安徽旅游經濟發展[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4,(06):32-33.

作者:農芬芳 何蕊 梁祺 龐嘉敏 馬漢翀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