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村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時間:2022-08-18 11:33:26

導語:舊村建筑活化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舊村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對舊村建筑活化進行研究,以舊村建筑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保護與更新”的理念,并通過結合港頭村的設計實踐方式,解析保護與更新的具體概念與表現形式,以及在舊村建筑改造設計中運用的可能性,為舊村建筑活化提供具體的意見。

關鍵詞:舊村建筑;活化;保護;更新

如今,有許多舊村建筑走向沒落,它們向外訴說著沉淀的歲月,大多仍保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文價值與歷史魅力。這些建筑的遭遇不盡相同,有些仍舊在為人們遮風擋雨,有些人跡罕至已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生機,還有些已經不再使用陷入崩塌毀滅的局面。廣州港頭村探索出的針對性改造策略為基于保護與更新理念下的舊村建筑活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

1港頭村建筑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

1.1港頭村現狀

廣州市花都區港頭村,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村落坐北朝南,村前為池塘,村后為山丘、河流和小溪,是“梳式布局”的廣府民居。村中擁有清代及民國時期所建的建筑,且帶有鑊耳山墻、灰塑等藝術特征,是廣府傳統村落的代表案例。盡管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歷史資源,但是村內產業發展落后,建筑功能老化,部分傳統民居因老舊而存在安全隱患,滿足不了當代人的多種需求,亟須改造升級。

1.2港頭村所面臨的問題

1.2.1經濟價值不足大多傳統村落都存在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港頭村也不例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港頭村內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漸少,很多村民選擇了離開村子,人口流失嚴重。但其作為廣府建筑的典型案例,仍具有較高的參觀學習價值。可以通過將村內建筑活化,進行功能置換,向旅游業方向調整升級——依托建筑活化的手段提升傳統建筑的品質,進而帶動古村的旅游業開發和經濟收益可謂勢在必行。1.2.2場地活力缺乏村內的部分民居保存完好,但也有部分民居無人居住,正在逐漸被人們遺忘,走向衰落。筆者通過實地踏勘發現:當前港頭村內駐足交流空間不足,缺少文化傳播空間,也無新穎業態帶動場地發展。場地活力建立在良好的使用性和功能性基礎之上,而建筑作為場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力的主要載體。若從場地活力激活的維度上思考,老舊而封閉的建筑只會導致人們交流的匱乏。如何開放場地的使用價值,讓更多人參與到場地的活力提升,是舊村建筑活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1.2.3歷史文脈疏離舊村歷史建筑對地域文脈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建筑特點反映了當地風土人情以及藝術風格。港頭村有著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改造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對文脈層面的保護,肆意大改大建或直接僵硬照抄,導致建筑脫離自身文化。建筑在改造的過程中,不僅只是需要考慮形式的美觀性,更應當尊重其歷史文脈價值。但是文脈的傳承與延續并不是一味地復刻,修舊如舊。日本知名建筑設計師青山周平在面對嶺南港頭村改造時表示:城市需要老建筑與新建筑交織與對話,來表達建筑應有的時間厚度[1]。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延續的方式和方法是靈活多樣的,需要深層次地挖掘其內涵,并用設計的手法加以創造,使得鄉村的生活記憶更加深入人心。

2保護與更新的概念

2.1保護——精神與記憶的溫存

一個城市的進步,建筑是最好的見證者。因而,我們應當尊重歷史,用最謙遜的方式做出舊村改造方案,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保護理念。每座歷史建筑的建造都無不展示著前人智慧的光芒,其本身都曾展開過相應的活動,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場所精神,不能被直接丟棄,建筑的故事應該被續寫。在港頭村中,這些歷史建筑映射出嶺南建筑技藝與人文情懷,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通過設計的手段將建筑的精神與記憶保存,讓更多后人感受建筑背后的故事,例如傳統建筑的建造方式、構成形式、材質肌理、色彩應用等。保護好建筑的歷史元素,讓人產生與歷史記憶的對話,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使得建筑精神與記憶在空間中溫存。

2.2更新——業態與功能的新生

舊村建筑無法滿足更多的社會訴求,需要我們做出改變,但不能直接推倒重建,而是用謙遜的態度去更新建筑。更新的維度可以是建筑業態的置換,相應的外部形式以及內部空間的改造,并注重其功能的需求變化,讓建筑適應性地活化。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孫一民認為粉飾一新的鄉村如果沒有打通空間、經濟、文化的血脈,也將是僵硬無力的。[1]面對如今村落衰敗的建筑,如果不采取措施去更新利用,村落將繼續空心化發展。舊村建筑更新絕不是單純形式的更新,簡單地為舊房子鍍一層好看的皮囊,而是如何將改造后的場地激活,為村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帶動村民的經濟發展。

2.3設計啟示

舊村的建筑具有自己獨特的建筑、空間美學與歷史教育價值,在改造時,保護與更新二者相輔相成,在建筑改造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只考慮到更新,在改造過程中肆意改造,將會致使文脈斷裂,喪失建筑本身寶貴的歷史價值。在港頭村建筑活化過程中,我們應當先找到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而不是對村內所有的建筑修舊如舊,需要根據不同的歷史價值做出判斷,找到最佳功能路徑去激活它,讓新業態帶動建筑空間的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進行改造的歷史建筑項目愈來愈多,樹立好保護與更新的理念,對經濟效益和文脈保護具有積極的意義。

3港頭村活化發展模式

面對港頭村的嶺南建筑風貌,應當以最謙遜的方式和態度去保護祖輩們用辛勤的雙手創造的智慧結晶。港頭村此次的改造創新思路,綜合多維度的思考:從業態入手,以嶺南文化為載體,打造建筑學相關專業的教育基地,依托設計類創意競賽為平臺,進行非傳統的改造嘗試,為舊村建筑活化創造出新的火花。

3.1以鄉村旅游產業為導向

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港頭村是廣州市234條美麗鄉村示范村中遴選出的重點打造的對象。以旅游產業為導向對傳統村落進行規劃和發展是傳統村落更新活化以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2]。港頭村擁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獨特的景觀和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為發展旅游產業奠定了優良基礎。港頭村在適應性的活化和完善其旅游體系后,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學習與參觀游玩,有效喚醒港頭村文化與經濟價值。振興鄉村是鄉村建筑改造的最終目的,將港頭村打造成為嶺南美麗古村的明信片,將有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轉型。

3.2以建筑教育基地為載體

港頭村由政府主導創立了“嶺南國際建筑師公社”美麗鄉村項目,通過港頭村的實際項目,對嶺南建筑文化進行研究,為學術教育提供了實踐基地,實現產學研相結合。項目通過集合建筑學相關專業的創意,助力港頭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公社的國內外建筑大師也參與到了港頭村的建筑改造中,以點帶面地激活港頭村的活力,為鄉村的公共建筑提供活化思路,也為未來鄉村建筑改造帶來了具體的參考。此次建筑教育基地活動的開展,切實幫助建筑學相關專業開拓了理論實踐與檢驗的平臺,也為鄉村文化重拾了自信,有效提升了鄉村設計的影響力與港頭村的知名度。

3.3以征集設計類競賽創意方案為依托

港頭村使用部分傳統建筑作為“趣村·港頭”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的場地,鼓勵青年設計師、在校師生及跨專業或學科的從業者參賽,這將為港頭村改造設計征集到更多優秀的方案與思路。讓青年設計師的思想注入鄉村,使充滿活力的思想和古老的村落之間能夠產生更加有趣的對話,為鄉村振興帶來不一樣的靈感,拓展鄉村項目實施發展的可能性,也讓更多年輕的設計師關注到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領略到鄉村藝術與鄉村美學,拓寬設計的視野,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跨專業或學科的參賽方式也引導了設計未來發展的趨向,協同合作下的設計增加了創意的發散性與項目落地的可能性,以及后期推廣運營的可持續性。綜上,港頭村此次展開的設計類競賽,從鄉村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嚴謹的創作背景,也為港頭村帶來了更多維度的創意。

4更新與保護視野下的舊村建筑改造設計策略

4.1業態激活場地

在港頭村的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場地內的業態發展,將更新后的空間價值轉換為有效的經濟價值。筆者在參賽方案中通過對未來人群進行定位分析,產生了“對內的村民”和“對外的游客、入駐者”兩個不同視角(圖1),將業態定位成攝影展廊,提出“攝影驛站”的概念,吸引更多熱愛攝影的人群進入,將推動文化類產業進入村莊,提升港頭村旅游業發展。這一舉措可以幫助村內部分的待業人群實現就近工作,同時,場所內的大部分空間保持共享模式,開放的展覽與舞臺均為村內的大人與孩子提供了文化熏陶的功能空間(圖2),這些功能空間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帶動港頭村文化產業更好發展。在綜合考慮業態定位人群的前提下,建立好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利用建筑活化聯系起村民和游客,將業態與場地緊密結合。場地不僅承載著盈利,還需搭建起鄉村共享交流的平臺,為村民提供再就業的可能;為兒童提供藝術開發的天地;為鄉村文化活動提供展示的舞臺(圖3);為攝影愛好者提供辦展、交流、結交新朋友的新場所。將美景與攝影結合,攝影與文娛結合,文娛與村民結合,形成互生的業態關系,做到良性的可循環經濟模式,賦予場地新的使用價值??偨Y而言,在業態上,擺脫傳統鄉村的業態模式,用業態激活場地,真正做到“業態先行”的理念。在建筑上提倡開放、共享,取消建筑與場地的邊界感,讓人成為建筑的主體。既要創造可聯系的新空間,同時考慮未來經濟營收,讓新業態成為建筑改造后的孵化器,喚醒經濟與場地的活力,推動舊村發展,切實為當地居民造福。

4.2場所精神營造

根據場所精神的歷史性、關聯性、差異性等特性可將這些影響要素大致分為自然環境要素和人文環境要素[3]。舊村建筑是村內文化形態與生活方式的真實映射,是集合了村民情感記憶的生活家園,理應得到體現、繼承。建筑作為場所精神的承載空間,使得在港頭村生活過的每一代村民都可能會對其賴以生存的場所有獨特的見解,在建設更新過程中需要對村民的集體記憶進行深層次回溯與挖掘。如村心處的一處殘墻遺址,場地空間較為開闊,殘墻作為場地中構建的重要部分,依然葆有著重要的場地記憶,具有文化傳承的符號意義,通過加建屋頂的更新設計,既保留了現場遺址又拓展了空間新功能(圖4)。在這個屋頂之下,集合了攝影范圍的業態空間,對村莊的文化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達到場所的共創共享,讓不同的使用人群去激活、結合殘墻更新后的空間,實現了面向不同人群的輻射(圖5),便是對場地最好的尊重。在建筑活化的同時,以不犧牲場所精神為前提,避免場地文脈的疏離,拒絕鄉村面貌變成千篇一律,堅持改造更新后的建筑依舊是村民心靈和情感的歸屬之地。

4.3室內外設計元素創新

港頭村作為天然的嶺南特色建筑博物館,具有良好的保護與挖掘價值。在港頭村的更新設計中,將建筑室內外的特色元素進行總結:建造材料多為青磚、紅磚、大階磚、木材與紅瓦;特色的元素有村落的梳式布局、遺存的騎樓空間、鑊耳山墻、拱門和坡屋頂;典型的裝飾技藝有灰塑、石雕、石雕、磚雕與木雕,通過梳理后,再將這些元素加以創新,作為外部形式改造及室內空間運用的符號,對建筑形象的整體性梳理具有一定幫助。比如將具有嶺南特色的鑊耳山墻輪廓或是場地內拱門的線條提取出來并運用于建筑屋頂或墻面,利用新材料以及現代設計思維方式,構建新舊之間的對話空間。如參賽方案在原殘墻遺址旁新建墻體,并在新墻體上暗示出原址內的拱門元素,拱門的門洞作為藝術品的展示窗口,既滿足了場地的藝術展覽新功能,又限定了展品的展覽區域(圖6)。新墻通過提取舊墻的元素,產生新舊之間的對話,從而顯現出場地內的時間厚度。在室內設計的環節中,也應當體現相關的設計元素,一定程度上保留空間原來的使用狀態,利用舊有的鋪地、墻面、頂面留存空間記憶,既是對往日建筑信息的回溯和歷史的尊重,也讓建筑更加具有延續性。在衍生品售賣空間中保留了建筑遺址的墻體,插入玻璃盒子使新空間功能完整,同時利用現場遺留的材料在空間中繼續使用,如前臺的桌子是使用了建筑外墻的青磚材料壘砌而成,桌子不完整的造型呼應了殘墻的現狀,讓人產生空間的回憶和情感的共鳴(圖7)。

結語

文章闡述了保護與更新視野下的舊村建筑活化策略,并以港頭村改造實踐為例,分析了其活化發展模式及相應的設計理念。在“嶺南國際建筑師公社”美麗鄉村項目的推動下,依托設計類競賽征集創意改造方案,讓我們得以看見鄉村振興和舊村建筑活化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更多的可能性。舊村建筑活化需匹配新功能業態,營造場所精神并提高室內外品質,以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從而實現舊村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港頭村的設計實踐是一次新的嘗試,也為今后其他鄉村建筑活化項目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南都訊.8名國際建筑大師強強聯手,廣州百年港頭村將華麗轉身[EB/OL].(2020-08-13)[2021-10-20].

[2]成永剛.廣州市以旅游產業為導向的傳統村落的規劃發展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17.

[3]鄒鑫旺.基于場所精神的鄉村公共空間營造策略研究[J].中外建筑,2021(01):144-148.

作者:馬航威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