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設施規劃與政策轉型
時間:2022-08-22 16:10:44
導語:城市物流設施規劃與政策轉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規劃如何適應當前城市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當下研究與實踐高度關注的議題,也是策劃“城市物流設施的規劃與政策轉型”專輯的主要背景。作為導讀,本文旨在簡要介紹這一專輯的立意、概念范疇以及入選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闡述物流從生產領域走向日常生活的轉型背景后,本文嘗試回到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厘清物流的基本定義、內容范疇以及成本屬性,并在不同概念的比較中強化對城市物流等概念的認知。其次,從目標、手段、對象等維度,指出城市物流設施規劃與城市規劃分離的原因,以及城市物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最后,介紹了專輯的內容構成,遴選的六篇文章分別著眼于城市物流設施規劃建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等維度,探討了城市物流活動及其設施規劃的組織模式及外部影響,分析了城市物流政策的目標轉向,提出了相關措施與理念,以強化城市規劃與物流規劃之間的聯結,服務于新時期的城市物流設施規劃及政策轉型。
關鍵詞:城市物流;消費物流;物流規劃;設施開發;成本約束;政策轉型
1物流:從生產走向生活
物流近年來以前所未有的熱度進入城市日常生活,諸如包裹、快遞、電商物流、供應鏈、網絡貨運、最后一公里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居民日常生活和政策文件話語之中[1]。這種變化不只發生在中國,也幾乎同步發生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物流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并走向日常生活,首先應歸因于網絡購物和在線零售的篷勃興起。從數據上看,以中國為例,2021年中國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5%(接近1/4),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23.6%[2]。與之同步,2021年快遞業務量突破1000億件大關(達到1083億件),日均處理量近3億件[3]。其中,網絡零售貢獻的快遞和物流配送比重達到80%左右[4]。其次,從內容上看,龐大的需求驅動物流模式創新。從落地配到即時配送與同城急送,從冷鏈物流到多溫帶恒溫配送,從代收業務到眾包物流,從機器人配送到無人機配送,各類細分需求都出現市場響應與競爭,持續驅動物流創新與繁榮,為網絡零售行業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交付基礎設施。因此,數字經濟時代下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轉變,驅動物流以快遞和配送的形式與日常生活迅速結合[5]。快遞與配送服務已成為現今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物流產品及其服務的需求也進入日趨高頻、多樣和高品質的消費時代。
2物流管理:從企業走向城市
快遞和配送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物流從幕后走向臺前,從生產走向日常生活領域,與城市規劃的距離越來越近,這要求城市研究與規劃從業者深入了解物流的概念內涵與分類體系。從概念范疇上看,快遞僅是物流體系中的一種,是指對小件物品在承諾時限內快速完成寄遞服務,包括第一公里的交付、干線運輸和末端配送等多個環節。配送只是物流服務體系中的一小部分,而使用零擔或整車的公路、海運和航空等各類長距離干線運輸等才占據絕對主體地位,且與生產等經濟活動緊密相關。因此,當考慮大宗貨物、干線運輸等物流活動時,對物流的要求則不只是快遞所要求的“快”,更要求回歸其“正確”的本質:將正確的產品在正確的時間內送到正確地點的正確客戶手中。要努力實現“正確”,是因為任何不正確的移動都會產生額外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效率損耗,最終表現為由于可能的擁堵、延誤、破損和多次配送等帶來的額外倉儲、運輸、人工和環境排放等各項成本的增加。因此,對于企業來說,物流服務盡可能“正確”,其目的是在提高速度與效率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成本。“物流管理”的概念應運而生[6],也即為達到既定目標,從物流全過程出發,對相關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供應鏈管理則是在物流管理的基礎上,突出對供應鏈中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以實現供應鏈整體目標[6]。因此,物流概念的演進反復強調多目標、多部門、多系統下的成本意識等目標導向。物流管理致力于應用各類創新技術、合理組織物流活動的時空間安排,實現速度要求的同時節約成本,也因此被視為“第三利潤”的來源[7]。因此,物流管理不僅要求物流活動在速度上的“快”,更需要多方面的“準”,實現多維度成本上的“省”。這不僅對企業來說很重要,對城市也是如此,甚至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譬如,有很多研究討論全社會物流總費用的計算等問題[8-9]。其背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主體需要城市物流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物流管理,物流活動的公共性愈發增強,城市也需要系統的物流管理,實現城市物流的合理化。在學術界享譽盛名的日本城市物流專家谷口榮一教授就將城市物流(citylogistics)定義為對城市內部各項物流活動進行綜合協調的過程,是在交通環境、擁堵、安全和節能等目標下,考慮公眾和私營部門的成本和收益,對城市物流和運輸活動進行全面優化的過程[10-11]。不過,在城市領域要實現這一優化存在更多、更復雜的挑戰。
3城市物流設施開發與政策的挑戰
物流在支撐城市經濟與日常生活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是城市這一復雜巨系統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即便大多數城市物流活動都發生在各種城市時空場景之中,物流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時空資源配置,但一向以城市與空間為主要工作對象的城市規劃與物流規劃長期以來沒能形成很好的呼應。其根本原因是,面向企業的物流管理在對象、目標、手段等多個方面都與城市規劃有較大偏差。具體來說,城市規劃著重于有限范圍的土地等靜態空間資源在出讓前的靜態規定,城市物流規劃和設施開發偏重于對多元復雜的物流企業所產生的動態物流活動的動態約束與引導。其次,因為物流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企業自利規避成本等原因,物流企業傾向于通過非正規利用、臨時堆存停放、超載等實現成本節約,給城市規劃造成沖擊,也給城市人居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再次,城市規劃長于創造區位價值,卻沒有很好的工具幫助企業節約成本;要形成諸如細化空間使用、增強對城市貨運的兼容性等治理工具,則需要城市規劃作出轉型。最后,物流企業的成本主要是經濟成本,但是對于城市來說,其成本是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維度等在內的綜合性成本,這些成本沉淀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影響物流,最終也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數字經濟與消費社會、碳中和與碳達峰等時代背景與目標約束下,著眼于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管理城市物流活動的新變化,建構更可持續的城市物流設施體系已成為當下城市規劃研究與實踐迫切關注的議題。近年來,我國各部門發布了各項政策,推動了城市共同配送與公共物流設施建設等。各城市也開展了一些研究和試點,制定城市配送的專項規劃,促進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物流規劃及設施開發協同,成為本輪國土空間規劃與城市發展的新亮點。但是,總體來說,面對市場主體雜亂、空間區位易變、交通干擾性強、環境影響較大的物流活動,面對市場屬性強、需求量大的城市設施開發,城市各級政府和相關主體方都未能形成科學管理的方法論與工具箱,主要是被動應對而不是主動調控,政府缺位與錯位的現象明顯,給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帶來很大壓力。這個問題不僅在中國存在,也是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難題[12]。因此,城市規劃如何接納物流活動,如何與成本共舞、與企業共建,建構更加可持續的城市物流設施系統,支撐健康、綠色、公正、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國際范圍內城市物流規劃與政策創新的起點與歸宿。
4專輯內容構成與文章簡介
圍繞消費物流,聚焦于物流設施規劃與政策轉型,本專輯精心遴選了六篇文章,按照城市物流活動的區位、物流活動的影響、物流設施的開發、物流設施的規劃等邏輯鏈逐次開展,對物流設施所涉及的政策、空間、經濟、環境、社會與規劃等維度進行充分的解讀。《國際視野下城市物流政策實踐的挑戰與創新》在綜合國外特別是歐洲近年來城市物流實踐創新項目等相關文獻基礎上,部分結合當下中國城市的物流設施開發與政策實踐,分析了城市物流活動的區位變化,引申討論城市物流設施在公共與市場、規模與分散、層級與效率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歐洲近年來城市物流規劃的政策創新,歸納了解決這些困境的經驗與路徑,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共享物流的概念,呼吁建立起跨部門及主體、跨空間尺度及運輸網絡的城市物流發展模式[13]。《形態類型學視角下亞馬遜物流設施開發對周邊區域土地利用的影響》和《首爾都市區冷鏈物流設施空間演化研究》分別展現了不同類型物流活動的區位變動及其空間影響。其中,《形態類型學視角下亞馬遜物流設施開發對周邊區域土地利用的影響》關注的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下,物流倉儲項目對周邊地區土地利用的變化。文章基于形態類型學的分析方法,以亞馬遜物流倉儲項目為例,分析了集群、填充、更新以及擴張等四種物流設施建設模式對城市規劃與治理的意義[14]。《首爾都市區冷鏈物流設施空間演化研究》以首爾都市區為例,分析了冷鏈物流設施的空間集聚如何受到土地市場和物流需求市場共同作用,受到離心化與向心化力量的牽引,需要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服務質量、交通狀態、地方政策以及運營成本等因素[15]。《多中心視角下歐洲城市集配中心的建設模式與啟示》和《城市物流設施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考量與空間治理對策》更加關注城市物流設施規劃、開發及運營所涉及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維度。其中,《多中心視角下歐洲城市集配中心的建設模式與啟示》討論的是西方特別是歐洲城市如何在多中心主義的理念下改變城市物流集合配送中心的開發與財務運營機制。這些提升集配中心開發建設經濟與社會可持續性的機制設計對我國當前城市物流設施與政策也具有很大的啟示[16]。《城市物流設施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考量與空間治理對策》從物流設施空間布局與社區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著手,結合洛杉磯的實證分析,歸納認為:城市物流設施的社會可持續影響主要源于其產生的環境負面影響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差異,并提出圍繞物流空間規劃的社會影響評價和管控方法[17]。作為本專輯最后一篇文章,《中國大城市公共物流設施規劃的進展、原則與策略》以廣視角、跨周期的長鏡頭概要呈現了中國大城市物流設施規劃的歷程、各類型物流設施規劃的要點與問題,總結了主要的經驗原則與內在訴求,并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新要求,從集約、共享、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物流設施規劃的實施重點[18]。上述論文都是當前我國城市規劃領域中從事物流規劃與政策研究的一線科研工作者相互合作或與境外作者合作的成果。囿于時間與精力,文章中仍有不少觀點還需繼續深入思考,本專輯實為“拋磚引玉”,以期與同行商榷討論!
作者:王緝憲
- 上一篇:跨境進口電商直播營銷策略
- 下一篇:當代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引導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