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三原則續寫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時間:2022-08-26 08:31:18

導語:遵循三原則續寫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遵循三原則續寫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摘要:多年來,定西市安定區搶抓歷史機遇,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活動和森林資源保護,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金華林、福州林、青島林等東西部協作生態林援助項目,全區的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9.8%提高到2020年的17.9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53.6%提高到80.4%。尤其是“十三五”時期,安定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致力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生態優先,依靠科技支撐,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和流域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今后,要繼續遵循“生態優先、科技支撐、綠色發展”的原則,推動安定區林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就。

關鍵詞: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優先;科技支撐;綠色發展

2000年以來,安定區(原定西縣)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為該區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重大機遇。他們堅持以建設“全國林業生態大縣”為目標,恢復林草植被為主線,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初步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尊重生態優先,增強林業可持續發展后勁

1.1造林綠化水平顯著提高

該區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中心,林草資源管護為重點,把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林草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作為林草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使林草各項工作得到較大發展。1999年底,全縣累計完成了1978年以來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人工造林66.51萬畝、1998年以來實施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人工造林面積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16.1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8%,樹種以楊樹、柳樹、榆樹、杏樹、檸條、紅柳等,南部鄉鎮以楊樹為主,北部鄉鎮以檸條為主,南部鄉鎮水川區農戶種植以梨為主的經濟林,全縣林業生產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有效地發揮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解決燃料及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截至2020年底,全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75.7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40.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7.98%,樹種以側柏、油松、云杉、刺槐、山杏、山毛桃、檸條、沙棘、紅柳為主,適當配置香花槐、榆葉梅、金葉榆、紫葉稠李等彩化樹種,林內套種經濟作物,使全區森林面積大幅增加,林分質量顯著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增加,還達到綠化、香化、美化的景觀效應。

1.2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提升

多年來,他們立足定西實際,仍按照“綜合治理,全面發展”的思路和“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指導思想,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使農業農村條件得到明顯提升。到2000年底,全區梯田面積累計達到136.5萬畝,農村人均3.5畝;農電建設、農村道路、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也全面加強。同時,充分利用坡面、路面、溝道等各種集流場積蓄雨水,借助全球環境基金(GEF)贈款項目,投放太陽灶120臺、鍘草機170臺、割草機40臺、粉碎機5臺,修建沼氣池30座、人畜飲水工程2處。結合農田水利工程,共有效解決了22.92萬人和29.39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近5年來,累計投入資金62億元,建設農村供水管網3200公里,改造農村電網263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819公里,改造農村危房3.87萬戶,敷設光纜4700?公里,農村群眾全部吃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動力電、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寬帶網,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1.3林果產業穩步發展

多年來,安定區立足本地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堅持綜合發展,走興林致富之路,全區已配套“121”庭院經濟林24555戶,23575畝;配套集雨節灌經濟林1727畝,林業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從2017年開始,在全區19個鄉鎮每年打造一個經濟林百畝示范點,以社相對集中,以戶連片,逐年營造,初具成效。如內官文豐、鳳翔李家岔和石坪、魯家溝太平、青嵐上坪、團結金華等,已初步形成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管理的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區累計營造經濟林13.06萬畝,林果業總產值達3431.12萬元。目前涌現出了鳳翔鎮李家岔村的王旭東、團結鎮金華村的崔曦方等一大批優質經濟林果大戶,通過矮化密植樹種發展高效經濟林園,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起到了顯著的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1.4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85億元,第二產業2.55億元,第三產業3.52億元。家電(電視、洗衣機、冰箱)、代步工具(摩托車)、運輸工具(農用三輪車)已進入普通農家,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有了較大變化。近5年來,安定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一號工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大力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體干部群眾始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為到2020年實現與全國同步整體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完成生產總值116.5億元,是2015年的1.7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1億元,是2015年的1.2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598元和?9368元,均為2015年的1.5倍,固定資產投資是“十二五”時期的3.5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1.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來,安定區大力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打造了定西城區南山的福州生態林和東山的青島生態林等精品林業生態工程,使全區的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分別達到17.98%和80.4%。一是充分發揮森林的沃土作用,在退耕還林林下覆蓋玉米秸稈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加有機質和微生物群落,特別是立地條件較差、無法栽植樹木的陡峭地,宜撒播寬葉雀稗促進自我修復,促進土壤生物多樣性(草、地表微生物多樣性)的提升,降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本。二是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恢復自然(立地條件、氣候、水文等)生產力。多樹種、多層次混交模式,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植物的覆蓋率、調節森林蒸發量,培育地方特色的森林群落結構,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量、增加植物的保水率,盡快形成區域小氣候,恢復自然生產力,為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農業經濟提供基礎條件。

2依靠科技支撐,夯實林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規劃設計是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前提。近年來,全區林業生態建設按照“先規劃后設計、高起點高標準”的思路,采用針闊混交、喬灌草草合理搭配、林內套種大豆、胡麻、藥材等模式,運用豐產坑栽培、機械化整地、裸根蘸泥漿等造林技術,爭取每年完成造林任務8萬畝,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地適樹的原則,分區域集中連片綜合治理,在北部鄉鎮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人工造林工程;南部鄉鎮實施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項目;中部鄉鎮實施森林植被恢復費項目、天保內外公益林管護結余資金項目以及退耕還林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造林項目。通道沿線及中心城鎮重點實施青島生態林等高標準高投入項目,達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綜合治理的效果。

2.1構筑科技支撐體系,提高工程質量

總結多年來的成功經驗,在生態工程建設中,采用和推廣多種技術措施,提高造林質量。在技術把關上,區上成立由林草部門總負責的技術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生態建設的規劃設計、技術工作,種苗調劑、工程質量把關,以及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在實施模式上,重點采用喬灌草搭配的方式,推廣集流坑內栽植喬木,地埂及坑邊灌木鎖邊,坡面種草的喬灌草混交造林模式。在技術措施上,應用抗旱機械化整地、施肥、涂干等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2建立健全工程保障體制,嚴把各道關口

一是苗木關。抓好種苗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國營場圃育苗和全區1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以及個別大戶的種苗生產基地建設,每個專業合作社(公司)至少20畝的育苗基地。同時,嚴格落實種苗檢驗檢疫,嚴把品種關、質量關、檢疫關,嚴禁弱苗、病苗、死苗上山造林。尤其要做好油松、樟子松和杏樹的鼠害防治,做好種源檢疫工作,特別是引種樹種的種苗檢疫,防止病蟲害傳入。二是整地關。嚴格按設計和合同要求進行整地,整地要做到不留死角,整齊一致,魚鱗坑整地規格一般為100厘米×80厘米(長徑和短徑),坡面15度,品字型排列;反坡臺整地寬度120厘米,每5米留一30厘米攔水檔,反坡度15度。三是栽植關。起苗時裸根苗根部須浸沾泥漿(黏稠狀),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止苗木脫水;闊葉樹要修根和截干,針葉樹要注意適當修枝、截口整齊無開裂,截口涂上愈合劑,以防止樹體水分蒸發,提高造林成活率;分叉、無頂梢(折斷)、病蟲害等不合格苗木不起苗。栽植時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一扶正,一埋是指將樹苗放入植穴中央,將表土碾碎、回填,覆蓋樹根;一提苗是往上提一下樹苗,使樹苗根系舒展;一踩是用腳將覆土踩實;二埋是回填表土,至地面平齊;二踩是再次踩緊;三埋是最后再在植樹穴表面覆蓋一層松土;一扶正是在最后一次覆土,歪斜樹要扶正。四是澆水關。在苗木栽植后一般采取點澆方式及時進行澆水,每穴澆水量喬木不少于50公斤,灌木不少于30公斤,一般澆水后半天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為10厘米。五是撫育管護。對諸如福州生態林、青島生態林等造林標準高,投資大的項目,造林后連續養護撫育3年,包括鋤草、澆水、擴穴、培土、施肥,一般在每年的4~5月進行補植、澆水、擴穴施肥,6~7月進行第二次鋤草、澆水。

2.3堅持依法治林,強化資源管護

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是當前林草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切實保護好林草資源,認真解決邊造林,邊破壞的問題,堅決杜絕少批多占、邊建邊批的現象,盡量減少對林分質量較高的林地的審批占用。在全區林長制推行后,必須將造林管護工作納入鄉鎮和部門的目標責任制,多措并舉,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全額控制,寧可不用少用林木采伐限額,決不能超限額審批,切實控制森林資源消耗。二是加大林木資源管護力度。充分發揮林政資源管理、水保監察科等執法單位職能作用,加大打擊毀林行為的力度,并委托各鄉鎮一定權限內的行政執法職能。同時,加強全區2178名生態護林員和公益林護林員的管理工作。

2.4嚴格執行政策,強化檢查驗收

國家下達該區實施的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中國農業銀行萬畝員工林、金華林、福州林、青島林等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助項目以及省上下達的森林植被恢復費、生態公益林管護結余資金項目等,都屬于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和保護項目,屬于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和專款專用資金項目,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大、造林標準高、驗收嚴格,做到“誰驗收、誰簽字、誰負責”,自覺接受行政、社會、輿論和群眾的監督。

3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生態保護和永續利用

“十三五”時期,安定區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致力脫貧攻堅、加快轉型升級、建成小康安定的總體要求,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實施了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工程,新增造林綠化40萬畝,提升改造城區面山綠化3.89萬畝,完成義務植樹750萬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30.6平方公里。“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5年,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目前,安定區林業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制約因素,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整體生態功能脆弱,基礎條件薄弱,林地經營方式單一,安全保障能力不強,整體效益不顯著,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林業工作缺乏體制和經費保障,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認真研究和解決。因此,要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科技支撐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尊重自然,嚴守紅線,開展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以重點生態區位治理為依托,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載體,以重點生態項目實施為抓手,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促進生態永續利用、資源高效使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重點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爭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5%以上,走上“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興林富民、經濟發展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建設目標,以鮮明導向呵護綠水青山,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生活成為群眾行動自覺,為加速推進安定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在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王斌 包小蘭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巖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