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綠色TOD建設模式
時間:2022-08-26 10:38:36
導語: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綠色TOD建設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TOD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是目前成都市踐行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將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引入成都市TOD建設模式中,通過對基于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的綠色tod建設相關技術展開論述,對成都市綠色TOD建設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綠色TOD;雨水管理;返綠率;中水回用率
TOD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縮寫,是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模式。該理念由彼得.卡爾索普在1993年提出,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周圍進行高密度,土地混合開發,步行友好型的規劃發展模式。TOD建設模式旨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及提高城市街道活力。2017年,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旨在實現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新格局,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在傳統的TOD發展模式下,用地開發強度總體向站點集中,以實現土地高效集約利用與軌道交通效益最大化,最終呈現出站點核心區高,向外圈層逐漸遞減的格局。在較高的開發強度下,城市現狀下墊面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核心區的內澇、熱島效應等城市病將會更加突出。TOD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城市建設中粗獷的雨水管理模式將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當前,成都市正處于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為了更好地落實“成都市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新理念,在城市TOD建設過程中應考慮融入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因此,成都市在綠色TOD發展模式中,從項目前期規劃到設計、施工,再到后期的運營管理,應統籌考慮雨水的全過程雨水管控。下文將從源頭、過程和去向3個方面具體闡述綠色TOD的全過程雨水管理理念(圖1)。圖
1雨水管理流程
1雨水源頭解決方案雨水的源頭解決方案是指通過截留、下滲等方式降低地面雨水徑流的徑流量、流動速度,收集雨水徑流;雨水的源頭解決方案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立體綠化、透水鋪裝等,上述措施主要對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滲”“滯”和“凈”。TOD核心區開發強度大,土地利用率高,打造的建筑形態主要包括大型綜合體、公共文化設施等大型公共建筑。此時可結合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及地面綠化等共同打造立體化的集水元素。立體綠化是區別于常規城市平面綠化的重要城市綠化形式,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建筑上種植的各種綠色植物,一方面可滯留初期雨水,增大集雨時間,緩解下游雨水的排水壓力,同時還可以對初期雨水的污染物進行初步的過濾,達到凈化初期雨水的目的。發展立體綠化,還能豐富城區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減少熱島效應,吸塵、減少噪音和有害氣體,營造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在此,綠色TOD建設過程中可以引入“返綠率”這一指標,對地塊開發后的綠化率進行指引。針對成都市綠色TOD開發模式中,可根據不同層級的站點,分別針對核心區、影響區、輻射區的不同區域分別提出不同的返綠率硬指標要求。其中,與“返綠率”所相對應的一個有效解決措施便是垂直綠化。新加坡的海軍部社區是垂直綠化利用的一個很好范例,對成都市綠色TOD建設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海軍部村莊項目通過垂直綠化的運用,做到了100%的返綠率,通過水敏性城市設計,大部分雨水從建筑頂端流向下層的過程中被收集和過濾,同時將收集處理后的雨水用于公共場所的灌溉和水景補水(圖2)。
2雨水過程解決方案
雨水過程解決方案主要是指通過提高設計重現期以擴大排水管道規模和建立水平滯留系統等方式來提高雨水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傳統TOD建設過程中高強度的開發模式,隨之帶來的是較高的地面徑流系數,同時疊加頻發的極端天氣,城市內澇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危害程度越來越大。結合GB50014-2006(2016年版)《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相關要求,中心城區的新建雨水管網設計重現期一般取3~5年,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設計重現期一般取5~10年。針對城市級站點的核心區,前期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地形條件進行內澇風險評估,必要時可將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提高至10年及以上,在投資增加不大的前提下,提高雨水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同時可以結合站點開發區域規劃的公園用地,結合景觀布局適當數量的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進一步提高雨水排水系統的抗沖擊能力。
3雨水去向解決方案
雨水去向解決方案是指采取措施保護雨水排放的區域,例如修建蓄水池等來提高雨水調蓄能力,預防超標雨水導致的城市內澇。針對TOD開發區域,可結合雨水利用目的修建一定規模的雨水調蓄池,通過進一步對收集的超標雨水進行深度處理,處理后的雨水達到中水回用的水質標準。處理后的潔凈雨水一方面可以用于TOD建設區的植物澆灌、道路沖灑、沖廁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成都市的中水規劃,針對不同層級的站點,分別提出綠色TOD建設區域的中水回用指標。綠色TOD建設區可以通過與城市中水系統進行“并網”,將余量中水“出售”輸送至其他區域使用,最大化地發揮中水這一資源的優勢。在成都市范圍內中水利用率指標推廣后,還可考慮對“中水利用率”作為資源進行“貨幣化”,不同開發地塊間可對指標進行交易,以達到“指標”相互調配的目的。
4結論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充分協調城市綜合功能,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致力于軌道交通發展城市利用率最大化的TOD模式,是成都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成都市的總體建設目標,在傳統TOD建設模式中引入“綠色”建設理念,將是成都市TOD建設中的顯著特色。綠色TOD,對成都市建設“公園城市”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華溢,甘寧.基于TOD背景下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綜合體建設的研究與探索———以成都市18號線錦城廣場P+R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為例[J].華中建筑,2018:10.
[2]胡嘉渝,范效輝,舒陽.新加坡ABC水計劃對中國海綿城市的借鑒-以新加坡交織大樓為例[C]//2018第三屆建筑與城市規劃國際會議論文集(ICAUP2018)
[3]劉曄.海綿城市在新加坡[J].城市建設.2017(5)
作者:陳博 詹芹 單位: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 上一篇:舊城自主更新模式分析
- 下一篇:高職院校農科類學生創業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