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成因分析
時間:2022-08-28 09:36:06
導語: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成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作出正確的價值行為意義深遠。大學生的理性價值觀不但支配著其自身的價值判斷,制約其自身的價值選擇,且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弘揚以及社會活動良性發展的促進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為此,進一步洞悉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特征、呈現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深刻內涵、探析其價值觀形成的內外因素、改進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舉措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力量,肩負著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行為,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使命、構建新時代背景下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內涵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1]。大學生價值觀充分結合了大學生的價值心理、價值標準、價值手段與價值目標,其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指導作用[2]。
二、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行為現狀與成因
(一)調查方法及樣本情況。為深入了解“00后”大學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等價值觀,本研究選取了S省的四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該省高水平大學2所,位于省會城市的高校2所,非省會城市2所。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和填寫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427份。(二)新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狀況分析。1.愛國類價值觀與大學生行為表現。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主動了解國家政策和國際形勢,心系祖國、時刻關注祖國的未來和前途。調查發現,有85.24%的同學表示時刻都擁有愛國主義情懷并會因為某一事件而激起愛國主義情懷,11.48%的同學表示偶爾會想起,但對于愛國主義概念不清楚,不知道具體應該怎么做,3.28%的同學則表示很少有能夠激起其愛國主義情懷的事件。在“會選擇哪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一問題中,11.48%的同學表示應該在國家利益受損時勇敢地站出來,39.34%的同學認為要經過認真的思考,做對國家有益的事情,34.43%的同學表示要好好學習。2.敬業類價值觀與大學生行為表現。敬業在道德的范疇中是指一個人對其所從事的工作是否負責。在大學生中開展敬業價值觀教育和引領工作,有利于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念與國家的主旋律契合,有助于其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調查發現,80.33%大學生認為敬業就應盡力讀書工作,75.41%的大學生認為要關心社會,59.02%大學生認為要滿足家庭需要,21.31%大學生則表示參軍是盡社會責任的表現。3.誠信類價值觀與大學生行為表現。誠信是大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標準之一。調查發現,59.02%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屬于欺騙行為,21.31%的大學生表示不贊成但也不會出面制止,19.68%的大學生認為只要不被抓到、對于一些枯燥乏味的必修課程作弊應付可以理解。同時,16.4%的大學生經常作弊,18.03%的偶爾會作弊,34.43%的大學生表示心動過但沒有行動,45.9%的大學生表示從未作弊。4.友善類價值觀與大學生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指的是人與人要和諧相處,友善相對。現實情況反映出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道德情感相對淡漠,缺乏社會責任感,在實際面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選擇上,更多地會選擇個人利益。調查發現,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39.34%的同學選擇保護集體利益,54.10%同學則會視情況而定,6.56%的同學選擇保護個人利益。(三)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行為的成因分析。1.外部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當前,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大學生的價值觀日趨多元,但就現實來說,社會上對價值觀理論的整理與宣傳在不同層面上呈現出混亂和水土不服的局面,比如,在對外來文化積極開放的同時未能對其滲透的價值觀念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在強調個人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及尊重個人權利的同時而忽視了對個人義務、責任等的強調;在外來潮流的應對方面,沒有及時地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置于正確的地位予以重視,使得部分大學生在新舊、中外等不同價值觀念的碰撞中難以找尋對其理性價值觀的正確定位。此外,網絡的發達,使得大學生對其依賴性越來越強,而人與人間面對面的溝通嚴重缺乏,這就使得大學生更容易受到網絡上部分負面事件的沖擊,導致其價值觀和行為選擇的偏離。2.學校價值觀教育機制的不健全。長期以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夠等問題。調查顯示,96.72%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這反映出價值觀教育在部分高校的培育體系中脫離了實際的土壤,體現出嚴重的空泛化、形式化、單一化。價值觀教育演變成了某種概念上的知識教育,教學方法老套單調,缺乏針對性與科學性,將價值觀教育的過程與大學生的內化過程相分離,束縛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發揮。3.大學生自身條件的限制。大學是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價值觀念形成并完善的黃金時期。新時代大學生在特殊的成長大背景下,對其撲面的價值觀普遍缺乏深層次的思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加上其人生經歷尚且淺薄,對社會的理解極易停留在表面。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尚未成型,其價值觀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社會中多元且多變的價值觀念常常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可避免地使其價值觀產生分化和異化。
三、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構建新時代價值觀教育體系。[3]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深刻變革,全球命運與共是未來社會的必然指向,在這樣的整體格局下,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首先必須秉持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價值觀,深刻意識到不同個體間的高度依存狀態,始終遵循人類共同發展的價值理念。其次,中國大學生應立志踐行“天下為公”的美好價值理念,這體現出中國新時代的價值觀教育在弘揚時代精神的同時,也必須筑牢中華優秀傳統價值理念的根基,這就要求在傳承的同時積極對其積極進行時代性的改造與升華,而這種概念的升華,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價值理念在時代層面作出的科學揚棄,更包含著中華傳統價值理念攜手新的時代精神而進行的嶄新的價值理念創新。(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教育。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用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歷程激發斗志、指引方向,通過宣講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熏陶大學生群體堅定理想信念、發揚紅色精神。要設計符合大學生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教育、思想教育基地;引導大學生逐步理解新時代精神的價值內涵,使他們真正從自身去發揚紅色理想,傳承紅色信念;從而在價值觀教育上逐步實現弘揚時代精神與踐行時代使命的有機契合與和諧統一。(三)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面對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學校要改變硬性灌輸模式,比如通過展現教學案例,將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通過互聯網手段在課堂上重現,使大學生從真實的事件中獲得直觀的情感體驗,直面事實的價值沖突,甄別正確的價值選擇。在實踐中培養和強化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高校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功效,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不斷拓展高校育人途徑。(四)形成家校社會三方協同育人機制。家長要及時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動態,勤與孩子溝通,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應通過組織青年志愿者活動、黨史教育活動等,使大學生在服務社會與他人的同時不斷提高其內涵與修養,擴充對其人生價值的體悟,從而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價值信念。社會方面應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致力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使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察的價值觀與在學校接受的價值觀教育能夠相銜接和匹配,使其堅守正確的價值理念,并做到篤行不倦。(五)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價值觀教育的開展,既需要外在因素的啟發與引導,更需要內在因素的內化與自我覺醒。因此,大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如何能在他們的行動中踐行,除了必要的外界因素外,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起決定作用。為此,大學生應當樹立嚴肅的自我教育意識,拓展自我教育的空間,堅持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不斷地在反省中提高自我。此外,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心理感知能力和行動駕馭能力,以此實現個人價值觀與社會趨向的協調統一,促進社會價值觀在和諧、有序中發揚更新。
作者:單位:楊敏 周春豆 趙薇
- 上一篇:水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