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方略
時間:2022-08-29 09:21:17
導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方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底蘊,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情感歸屬,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能夠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繁榮和富強。現如今,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心作為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家國情懷;大學生;文化自信
當前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加快,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逐漸加深,進一步激化國家之間的競爭關系。高校大學生作為我國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引導學生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增強其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認同感以及自豪感,具有較高的家國情懷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大學生缺乏文化自信,教師在育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利用家國情懷的理想信念為文化自信拓展實踐途徑。本文就家國情懷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培育措施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培養措施。
一、家國情懷的含義
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家庭、家鄉、社會以及國家高度的認可及熱愛之情,并在社會創新發展過程中自覺承擔對家鄉、社會、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家國情懷主要以個人和國家之間融為一體的理念為基礎,以忠孝觀念為價值精煉,以治理國家、濟助世人為實踐方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國情懷始終貫穿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歷史與現實,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家國情懷的思想觀念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時代背景家國情懷的含義也會存在差異。比如,在遠古時期,家國情懷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觀念,也是官僚階層以及讀書人進行自我修煉的價值追求。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家國情懷更多的體現在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懷以及行動中。而在改革開放至今,家國情懷逐漸脫離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個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中。因此,家國情懷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其含義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實質上都是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對自己國家的深愛之情,將中華文化作為自身的文化自信,在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中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富強積極奉獻力量。在全球化和國家化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關系日趨激烈,甚至出現某些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逐漸轉向中國,利用“自由、民主、人權”等手段不斷沖擊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從而造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出現“西化”或“分化”的現象。然而,家國情懷中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下,不斷明確自身的政治屬性,從而對家庭、家鄉、社會以及國家延伸出的高度認同感和熱愛之情,并且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個人利益在家國利益前的取舍關系,并促進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正能量、健康的思想理念,從而正確判斷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
二、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的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信息時代成為當前社會的標志,當代大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智能通訊設備,并在無國界的網絡平臺上體驗多樣化的文化和娛樂方式。因此,個性化、色彩鮮明、思想開放、開闊的視野以及活躍的思維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標簽。此外,當代大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是家庭里的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中長大。雖然與親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但同時缺乏責任感以及依賴性是他們的弱點。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和平時代,社會穩定、經濟水平高、國家富強的社會環境讓他們缺乏一定的憂患意識[1]。所以,在高校育人過程中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心成為重點教學任務,教師應該以家國情懷作為教學環節的基本向度,激發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認同感、使命感及責任感,從而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心。(二)“西化分化”現象嚴重。全球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和其他國家形成合作關系,但與此同時也會增加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碰撞,而人們在多元化思想的影響下自身的思想觀念也會產生變化。比如,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物質需求發生轉變,甚至出現崇洋媚外的情況。例如,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國貨逐漸淡化,他們更加偏愛價格昂貴的外國產品。買鞋追求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手機要買蘋果手機;飲食偏愛肯德基、星巴克;每年節日只記得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這一系列都反映出他們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不自信。最終受到西化分化的影響大學生出現崇尚自由、個人主義高過集體主義、功利主義情況的發生。(三)缺乏對文化自信的正確認知。當代大學生正是求知欲望強、追求自由和時尚的美好階段,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半保持一顆虔誠和尊敬的心,但也僅限于此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大部分學生對中華本土文化的真實感受就是傳統、枯燥,或者嚴肅正經、溫文儒雅等,這對追求時尚和新穎的大學生而言過于沉悶和束縛。因此,他們內心深處對中華本土文化是有一種反感心理,并且,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都是通過教材內容中學習和感受,而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沒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最終進一步激化大學生反感中華本土文化的情況[2]。另外,為了響應國家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高校不斷將文化自信滲透到教學課程中,但更多的是通過思政教育課程展現出來。然而結合現狀我們發現,高校思政課程在學生意識形態中將其作為選修課程進行學習,當作獲得學分的一項任務,缺乏對文化自信的正確認知。
三、家國情懷視域下大學生文化信心培育的方略
(一)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培養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的主要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的價值所在。一是教師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培育過程中不僅將文化自信體現在思政課程上,更應該滲透到各個課程學習中充分展現出文化自信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例如,對于理工專業的學生,他們本身對中華本土文化的學習課時較少,教師可以將文化自信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國進程中科學文化的成就價值,以激發學生對社會、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二是高校思政課程內容充滿政治性的觀點和概念,對學生而言本身就比較抽象和枯燥,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又沒有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程產生較強的反感情緒。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以此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例如,將具有中華本土文化的經典名著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并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中國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將學生代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憂患意識,從而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奠定扎實的基礎。(二)引導學生積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容易出現“西化分化”現象,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大學生意識形態遭受破壞。因此,教師要利用中華本土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積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一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緊密聯系,將個人發展寄生于國家創新發展中,積極主動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和使命,將家國情懷植根于內心深處,從而在成長中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規范,幫助他們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提高社會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將國家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成為為社會和國家奮斗的高素質人才[3]。二是教師在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利用校園環境積極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將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引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學校在創辦文化藝術節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以書法、戲劇、剪影等為主題創辦各種表演活動。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三是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外語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點向外國人介紹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將中華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華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自信,從而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三)利用網絡媒介,樹立文化自信。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先進的信息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教師在育人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網絡意識形態的優勢,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開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手機、電腦、網絡媒介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利用這一點不斷創新出新的文化自信教育模式,只有將創新和發展作為前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例如,剛剛過去的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事件,各大網絡媒體平臺上實時播放當地受災情況,我國迅速開展救援計劃。我們在網絡平臺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各個地區消防員以及醫務人員的救災情況,還有個人、企業對受災地區進行捐贈物資、捐款行為等,無一不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服務”的治國思想。比如,災情后鴻星爾克服裝企業為災區捐款5,000萬的行為瞬間爆紅網絡,讓更多人知道國貨的存在,在生活中國貨成為我們的首選,逐漸打破“西化”現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利用網絡中的正能量不斷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社會自豪感和責任意識,在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作為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迅速增長,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在高校階段教師要在家國情懷視域下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者:吳菲
- 上一篇:山核桃蒲殼栽培秀珍菇技術分析
- 下一篇:綠色營銷在旅游營銷的應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