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8-30 08:48:36

導語: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及對策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推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將“綜合性學習”與“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以及“寫作”同等列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在2017年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問世后,“綜合性學習”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本文在綜合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系統分析當前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存在的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現狀及對策

“綜合性學習”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受到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研究,“綜合性學習”帶來的理論效果,也受到國內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并主張積極推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這在2017年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推行以來,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當前“綜合性學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基礎教育過程中,教育教學綜合化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呂達曾指出:“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風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1]。由于“綜合性學習”板塊應用時間以及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完全投入使用時間較短,在實際教學中與理論教學效果還存在一定差距,以下將簡要分析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教學理念的制約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育教學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對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2],而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依舊采用傳統填鴨式的講授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被動接受者。這樣的教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沒有為學生創設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從而降低了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認知的缺乏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課程,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2],要求在“綜合性學習”中,不僅要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目標外,還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學習以及圍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高。但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教師對于《課程標準》中“綜合性學習”的定義、各學段教學內容目標以及具體教學建議等知之甚少,很少有教師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的研讀與思考,并且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施過程中,缺乏對“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的認知。因此,許多教師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依舊按照普通課程內容進行教學,不僅未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既定教學目標,還缺乏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貼近社會生活實踐的學習。

(三)教學實施形式的單一

《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應該立足于現實生活,要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除此之探索者外,“綜合性學習”的設計還應形成多元開放的格局,提倡多學科跨領域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是以發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為任務核心,其目的在于打破傳統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改變傳統語文學科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想象,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方面發展。但根據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教學情況反映,許多一線教師表示,由于教學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對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常常是按照教材和教參無感情的照本宣科,并沒有立足于現實生活與實踐,沒有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僅僅是局限于課堂與教材本身。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設計過程中,也本著節約“教學成本”的思想,對設計進行簡單化處理,如:教師為節約教學時間,本應由學生在活動前期自主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都由教師提前收集整理并且一股腦的塞給學生,而學生的活動成果展示環節也常常一筆帶過。這使得“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始終處于“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語文教學范圍內,導致“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實施形式流于表面過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課程標準》中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評價反思的滯后

教學評價是指“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3]。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完善教師教學方式,科學有效的課程教學評價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激勵、診斷、調節作用。因此,針對初中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評價而言,《課程標準》便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2]。而對于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發展性的學習板塊來說,教學評價更應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生活動參與、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問題提出與解決、活動成果交流與展示等方面的情況,對于不同活動環節還應采用不同主體、不同方式進行課程教學評價。但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教學中,卻形成了教學評價主體與方式的單一。一方面,在“綜合性學習”開展的一些活動環節,教師的評價占據了主體地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幾乎由教師單獨進行評價,學生或其他主體參與評價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另一方面,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基本以口頭評價為主,通常當學生匯報完活動資料后,教師隨即對該環節進行口頭點評,而教師口頭評價卻又帶有主觀性與隨意性,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評價反思的滯后,不利于該板塊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二.“綜合性學習”教學對策

“教學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于最佳的系統決策與設計。”[4]換言之,教學策的略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實現教學的有效化。因此,針對當前“綜合性學習”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教學策略優化,以推動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效果的有效達成。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教育教學理念,是教育者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先導,對教學活動目標的有效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前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卻依舊存在填鴨式的傳統被動教學現象,而正是由于這種教育教學理念的滯后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綜合性學習”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因此,在開展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之前,應加強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培訓,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2]。進行教學理念培訓時,教師需明確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是要為學生構建一種多元開放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該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與引導者,而學生才是“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時應秉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

(二)明確教育教學內容

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綜合性學習”作為與“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以及“寫作”同等重要的五大語文學習板塊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在組織開展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前要明確該板塊的教育教學內容。《課程標準》中非常詳盡地闡釋了不同學段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內容以及要求,其中義務教育第四學段(7~9年級)“綜合性學習”的學段目標與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跨領域跨學科學習;二是充分挖掘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教育資源開展語文實踐;三是在課堂與教材的基礎上邁向課外、校外,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材與課堂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課程標準》對于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要求是要貼近現實生活,在生活實踐中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時,應緊緊圍繞現實生活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活動。

(三)創新教學實施形式

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明確是為了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選擇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更好的實現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中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建議指出,“綜合性學習”之所以稱之為“綜合性”是因為在該教學板塊中將語文知識的應用綜合化,在圍繞現實生活的實踐中以及多學科跨領域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整體化發展。《課程標準》還指出,“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由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立足于現實生活進行多學科跨領域的多元開放設計,并且要積極構建互聯網學習平臺,開拓更加廣闊的學習創造空間。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時,應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出發點,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從現實生活尋找提煉“綜合性學習”主題,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細化主題,由不同學生小組根據不同活動主題自主合作討論設計活動的方案流程;自主選擇利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多種渠道多方資源收集、整理、篩選資料信息;自主選擇以匯報、演講、表演、圖文、辯論、訪談等多元形式展示活動成果。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扮演引導者角色,讓學生全程自主參與其中并完成實踐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其語文學科素養的整體化發展。

(四)完善教學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其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對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考察的著重點應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以及對于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其中“綜合性學習”教學評價在義務教育不同學段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一、二學段注重考察學生對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興趣與態度,而第四學段(7~9年級)則注重考察學生在活動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展示活動成果的能力,這既注重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也注重終結性評價。除此之外,《課程標準》還提出,“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評價還應尊重和保護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自主性,要綜合運用多主體、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構建一種多元立體的教學評價模式,促進“綜合性學習”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由此,我們在對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評價時,首先要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常規教學活動中所用的教師評價外,還應采用學生評價以及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又可以分為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評。這種多主體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師深入的、動態的掌握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能力表現;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打破了傳統教學活動范圍,促使“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從教材、課堂、學校走向社會,使得該教學活動更加貼近于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學活動的學習空間。其次,要注重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時將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這既尊重和保護了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自主性,還注重了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展示中的表現。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板塊之一,其學習內容涉及多個學科以及領域,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多方面特點。因此,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明確教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實施形式、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在統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究實踐,以推動其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參考文獻

[1]呂達.新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J].北京:人民教育,2001(6):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周軍.袁振國.教學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劉鵬 代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