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與實踐

時間:2022-08-31 11:43:58

導語: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與實踐

1前言

2016年2月,美國新媒體聯盟(NMC)指出混合式學習的設計與應用將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推動校際校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1]。當前,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2]。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是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地下水資源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學科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應用性和實踐性強,內容豐富龐雜,且研究方法更新較為迅速。當前,我校針對該課程教學主要依靠多媒體圖片展開教學,以教師、課本為中心,教師的教學過程在教室內完成,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現有知識上,學習圍繞課本和考試,沿襲著“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傳統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對地下水系統的抽象問題難以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為缺乏。因此,要在有限的課時里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需要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線上學習與線下班級授課相結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知識點豐富龐雜的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的講授具有鮮明的生動性勢在必行[3]。而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熟練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和助,因此,混合式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的核心[4]。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⑴目標設計:分析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⑵資源設計:梳理課程內容,豐富學習資源,構建學習路徑;⑶活動設計:交叉設計,串聯線上和線下活動;⑷評價設計:借助評價,引導學生學習重心。

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2.1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明確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決定著教學的總方向。學習內容的選擇、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評價的設計等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在分析研究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從能力、知識、職業素質三個方面確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⑴能力目標:學生應具備基本的水文地質專業知識和供水水文地質計算的能力,可正確選擇水源和合理地設計取水構筑物。⑵知識目標:了解水文循環、水文學的一般概念,可進行水文測驗;學習地質基礎知識,掌握地下水的儲存與循環、地下水運動規律,了解不同地形地貌地區地下水的分布特征。⑶職業素質目標:能根據工作任務的要求,合理制定水文地質勘察計劃,編寫水文地質勘察報告;能自主學習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新知識、新技術并應用到工作中。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本課程采用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method)開展教學活動。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平臺、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5]。線上學習結束后,學生走上講臺對研究課題內容進行分享,借助評價系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2資源設計

線上教學環節基于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開展,也可是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如雨課堂、學習通、智慧樹等)。結合本校特點,本次線上教學通過SPOC引入優質課程并同時融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優質資源,包括課程視頻、教學課件、課程練習題等。

2.3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是指“為實現個人有意義和有教育價值的學習成果,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社會過程進行設計、促進和指導,包括設計與管理、促進對話與直接指導等”[6],在全面分析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從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練學三個方面進行課程活動設計。2.3.1課前導學設計課前導學以學生為主導,采取線上教學模式完成,主要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課程涉及的基本理論、概念。該模塊設計中,教師在對課程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向學生發布研究性課題,課題的設計需考慮其本身的難度和學生對問題的認可度,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愿望。我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招生人數為40人,本次教學活動設計將學生分為6組,每組同學通過自主選擇確定一個研究性課題。為督促學生自覺學習,教師列出時間表(四周)和任務清單,要求學生按照時間節點打卡完成學習任務。接到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后學生借助前期提供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教師每周固定時間通過騰訊課堂、QQ群與學生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為學生解答在導學環節中所遇到的困難。2.3.2課中研學設計課中研學環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模式開展,教師設計導入環節及完整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進行重點知識、難點知識的探討。教師與學生帶著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學習任務進行課堂學做。⑴學生成果展示。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研究課題的匯報,以PPT或者小視頻的形式介紹研究課題的相關內容,將課題的主要內容呈現出來。學生們圍繞課題的主旨發表各自的觀點,分析學習問題。⑵課堂研討。學生就研究課題中進行討論分析,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題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由學生提煉每一個研究課題的核心內容,并分享對研究課題的理解。⑶課題研討結束后,教師引導、完善并進行知識的總結歸納。2.3.3課后練學設計教師針對課堂學習給予指導與反饋,結合所發現的問題,布置作業及深度閱讀,推薦參考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要求加深復習并深度掌握。

2.4評價設計

⑴學生自評(20%):主要針對研究課題完成過程和課堂互動進行評價,充分挖掘小組課題研究過程中每位學生自身的閃光點。學生自評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勇敢的品質。⑵生—生互評(30%):各學生小組內,根據紀律、合作、互動、態度及課題完成情況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互評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⑶師—生互評(50%):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評價以激勵為主,捕捉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和表揚,可激勵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則發揮了學生信息的反饋作用,有利于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良性發展。結合教學特點,課程考試成績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課前預習、討論成績;二是課中檢測及討論成績;三是閉卷考試成績。采用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的方式進行考核。

3結語

通過梳理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課程特點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鍛煉與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能夠滿足當前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能更好、更多、更深入理解問題,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學生的歡迎與肯定。后期教學過程中,可從教師自身能力、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面進一步優化完善。

作者:陳紅梅 楊秀華 阮新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