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視角體旅融合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02 11:47:56

導語:雙循環視角體旅融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循環視角體旅融合發展研究

[提要]運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厘清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西藏進行體旅融合的現實需要和必要性,探討西藏體旅融合面臨的現實困境,繼而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西藏體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西藏;“雙循環”;體旅融合;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路徑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是對我國目前發展階段、社會環境、現實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作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遵循原則,為現階段我國體育和旅游產業在未來的高效發展指明戰略方向。西藏體育和旅游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對我國體育和旅游產業發展有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整西藏產業間的供需平衡,也是均衡西藏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由于西藏體育和旅游產業存在供給結構的失衡以及供需錯位,導致西藏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不盡如人意。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使西藏體育和旅游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成為國家和業內關注的重要議題。

一、“雙循環”視角下西藏體旅融合發展現實需要

體育和旅游產業發展的大循環涉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體育和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國內體育和旅游市場體系的支撐,更需其供給側和需求側相互適應,相互補充。社會高速發展和生活質量大幅提高,體育和旅游成為廣大群眾選擇的休閑娛樂方式,體育作為人們強身健體的優質渠道,旅游作為人們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潤滑劑。西藏得天獨厚的高原風景、悠久醇厚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同時,體育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必然引起供需不平衡,如何實現西藏資源互補,互相補充獲得最佳效益,快速提升經濟生產總值,是西藏在打造體旅融合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在“雙循環”背景下加快體旅融合發展是當前西藏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謀劃體旅產業融合發展,以體促旅、以旅彰體,將其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也是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的具體措施。

二、“雙循環”視角下西藏體旅融合發展機遇

(一)有利于激發西藏市場主體的質量和活力。旅游業和體育業作為西藏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產業質量和活力直接決定了西藏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成果的好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有著決定性作用,是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于西藏而言,以暢通西藏和內地市場為主要方向和目標,有利于西藏體育和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產生的市場價值極具潛力,優化其市場結構,所產生的裙邊效應和市場價值以及與旅游業和體育業涉及的相關產業附增的經濟價值難以用數字具體體現。對林芝、昌都、那曲、拉薩和阿里等地的自然風景資源、人文特色風俗以及其他有待挖掘的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對旅游業和體育業跨資源整合發展,使市場主體的質量和活力更加優質和靈活。(二)有利于西藏“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西藏地處“一帶一路”建設周邊區域,地理位置突出,區位優勢獨特,對西藏穩步推進旅游業和體育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條件。目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于西藏整體而言,自身的先天優勢仍未得到最優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集中在體育旅游模式不合理,市場化程度不高,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缺乏,體育旅游開發科學性以及長期可持續發展仍有待商榷。“一帶一路”為西藏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的發展模式,不僅促進了體育旅游產業對各類資源要素供給流動補充,還使得各類資源在市場中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在促進旅游業和體育業要素流動的同時,對西藏經濟市場的進一步對外擴大開放注入新動能。(三)有利于西藏的文化交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是止步“里子”的國內循環,也不是完全展現“外在”的國際循環。文化無國界,以文化為引,交流為主,西藏地理區位特殊,地貌多樣壯觀,與新、川、青、滇等省接壤,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等國家或地區毗鄰。擁有多條交通線路,公路有青、川、新、滇、中尼等公路交通路線;鐵路有青藏、拉日以及正在修建的拉林鐵路。依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體育和旅游的知名度,對西藏的主要旅游線路和體育項目進行宣傳,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使游客進一步了解藏文化,依據游客在體驗中反饋的感受和見解,選擇適宜的方案對下一階段打造體育旅游品牌,構建企業文化做好信息的收集,為西藏與區內外的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礎,有利于加強西藏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四)有利于優化西藏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須以確立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為出發點,但西藏體育旅游結構嚴重失衡,主要旅游企業為星級酒店和旅行社;體育業以體育賽事、體育健身和體育文化為主。結構失衡必然會影響到從業人員的規模和類型,直接導致產業吸納就業率和產品附加值降低,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則對經濟效益的提升影響巨大。經濟發展格局的部署對西藏經濟產業的結構變化至關重要,有利于西藏體育旅游市場開發轉型升級,提高體育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擴大西藏體育旅游市場,激發體育旅游消費需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優化西藏體育和旅游產業,可以使體旅產業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使資源配置得以充分開發和利用,在滿足西藏體育旅游市場需求的同時,提升西藏體育旅游產業的效益,加速西藏旅游業和體育業快速融合。

三、“雙循環”視角下西藏體旅融合發展困境

(一)市場開發效應未能充分凸顯。西藏體育業和旅游業市場融合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市場開發效應未能充分展現,主要表現在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方面。在開發過程中,市場難以集中,景點分散,開發模式基本一致,旅游產品未結合當地特色予以經營,市場內供給的產品單一,差異性不大;市場結構主要被當地寡頭壟斷,受旅游淡旺季影響,市場定價波動大,營銷模式單一;市場行為主要以旅游觀光為主,對體育項目的參與度較低,營銷行為也存在較多問題;市場績效主要表現在西藏體育旅游市場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在全域內差異性不大,普遍存在項目同構化和層次水平低的經營現象。西藏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具有巨大潛力,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使其在體育旅游市場開發過程中未能將各地區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制約了西藏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二)缺乏體育旅游復合型人才。人才供給不足與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息息相關,多數融合產業間需要相關專業人才的支撐,而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的專業性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體育旅游相關專業少,高校很少有專業性的培訓和針對性的課程,體育業和旅游業只在各自行業內開展有關培訓和課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及社會需求嚴重不足。近幾年,西藏政府雖然大力推動體育旅游業發展,但較于國內其他地區略顯不成熟,未能形成成熟度較高的人體培養體系。同時,復合型人才的吸引程度不夠,現今雖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但體育旅游復合人才的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經驗,導致整個體育旅游服務體系管理不好、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嚴重問題,大量顧客的不滿意,直接影響客戶消費,致使市場缺乏活力。雖有政策紅利支持,但沒有專業性人才的支撐,難以吸引外地企業投資。西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但開發較少,群眾參與度低,同時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在快速湮沒,急需復合型專業人才開發和創新體育旅游項目。(三)體育旅游資源處在欠合理開發狀態。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區域性差異過大,體育和旅游產業融合進程中的資源整合水平較低、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凸顯,永久持續性難以有效把握。西藏擁有豐富的水體體育、山體體育、民族體育、節事體育的旅游資源,眾多利好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隸屬于西藏體育旅游的品牌效應,但就整體而言開發運營的體育旅游資源仍然很少;同時,已投入運營的體育旅游資源在管理運營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現象,大多數優質資源的前期規劃開發沒有具體詳細的方案,運營過程中的體育旅游資源項目全域大體一致。西藏體旅融合雖然已經初具雛形,但缺乏整體規劃,融合深度不足,旅游景區如何匹配體育賽事的開展沒有明確規劃,山地戶外資源、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冰雪項目資源、節慶體育資源、高原訓練基地等優質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四)群眾需求與有效供給之間不平衡。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品牌效應的疊加,西藏第三產業在國內同產業發展當中穩居前列,旅游業向個性化發展,觀光旅游形式逐漸轉變以休閑度假和養生為主。現階段,西藏雖然旅游和體育項目眾多,但基礎設施和經營同構化現象普遍,在消費需求逐年增長的前提下,已然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體育旅游產業結合當地特色運營,止步眼前經濟效益,眾多可以派生和創新的新興項目未能準確開發定位。旅游線路在統籌規劃過程中,設置的旅游項目難度普遍偏大,對游客的參與要求很高,多數游客望而卻步。此類情況運營方只是用表演和講解的方式供消費者了解,未能使游客親身參與,大大降低消費者的旅游欲望。品牌效應和服務質量達不到游客需求,在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現象日益嚴重。

四、“雙循環”視角下西藏體旅融合發展路徑

(一)培育企業競爭力,形成區域特色化體旅產業。體育旅游在當前國際和國內已成為一種趨勢。就西藏體旅產業而言,首先,應當著力提升產業供給質量,利用企業公司的投資或者融資渠道,做強體旅產業服務鏈,提高體育旅游產業融合深度,培育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其次,在政策合理的范圍內,對市場需求進行明確定位,結合西藏現有的體育特色小鎮,挖掘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結合旅游經濟,走產業化、市場化道路,實現體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打造不可復制的西藏文化符號,形成品牌效應,開發適合各地區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形成“一城一品”“一縣一品”“一區一品”的發展格局,充分彰顯西藏特色。(二)加強師資隊伍力量建設,培養體旅產業后備人才。人才素養的高低決定產業發展的未來,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首先,西藏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體育旅游復合人才的培養上需具備一批跨學科、具有跨界融合思維的優質教師團隊;其次,在西藏高校體育學科教育中開設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學科專業,在經濟學科教育中開設體育產業、體育管理、體育經濟學等學科專業,兩者同向而行,培養體旅產業的專業型人才;最后,由政府牽頭,企業實施,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定期對現有的體旅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經營理念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化、規范化服務水平,培養西藏體旅融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加快西藏體育旅游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經濟發展硬件資源配置。(三)建立體旅產業示范區,完善區域產業服務體系。西藏體育旅游示范區的建造可以極大地整合現有資源和項目,加快推進基礎建設、賽事體系、生態和行業建設、體系創新、產業整合和理論研究。借鑒和學習國內外成熟的體旅產業經驗和發展模式,一方面以西藏民族傳統體育的傳統技藝為基礎,運用現代技術,如“云計算”“互聯網+”“數字工程”,打造西藏體旅融合的產業鏈,在西藏人流量較大的區域打造體旅融合示范區、“網紅打卡點”和“西藏禮物”;另一方面引進龍頭產業,助力西藏本土體旅產品的發展,為體育旅游融合產品的開發和營銷提供資源支持,避免短期行為,從個別區域輻射至西藏廣大地區,形成區域間和產業間的耦聯機制,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促進西藏體旅產業的全面提升。(四)創新產業模式,研發廣大游客所需的產品。人們常說:“人的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因為那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西藏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文化環境已成為人們向往的圣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一方面借助高原特色,將“體育元素”融入西藏旅游景區,圍繞旅游人群的“吃、住、行、娛、購”等活動,精準把握消費者的旅游需求,打造西藏體旅設施的特色化,提升消費者欲望,形成規范有序的體旅環境;另一方面以西藏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為主導,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使游客切身感受西藏歷史文化的魅力,獲得較好的情感體驗,不僅為傳承和保護西藏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做出貢獻,還對西藏體旅融合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王坤 王興懷 杜鑫 李利強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西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