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9-05 08:57:26

導語:信息技術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應用

1應用實物投影,降低學習難度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一些負責證明題圖片需要在課堂中展開教學,但是由于題目中證明題只是出現幾個面,未完成呈現,所以會導致許多學生看不見或者無法發(fā)現圖像所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沒辦法解決數學題目,大大降低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信息化技術中的實物投影功能,利用其可視性的優(yōu)點,將一些證明題收集到的圖形實物通過投影展現出來,演示其證明題中題目的細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白解題的步驟,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比如,在數學幾何證明題步驟過程講解時,教師便可以采用信息技術中實物投影的方法,將題目中整體圖形投影放大到屏幕上,幫助學生理解步驟的由來.對“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O是底AB-CD對角線的交點,求證C10∥面AB1D1和AC⊥面AB1D1”,一般題目只會出現幾何圖形部分面,一些學生不具有空間想象力,無法想象整個幾何圖形的樣子.所以,教師找到相對應幾何圖形整個面時,應用信息技術將其投影到屏幕上,經過幾何實物講解證明過程,學生能夠更加明白解題步驟,大大降低學習難度.首先,教師將立體正方體放在投影儀下,全方位向學生展示整個立體圖形.教師用筆在幾何圖形上比劃解題:“我們先連結AC,設AC1∩B1D1=O1,連結AO1.”隨后旋轉圖形證明,因為ABCD-A1B1C1D1是正方形,A1ACC1是平行四邊形,所以A1C1∥AC且AC1=AC.再幾何圖形中將每個點指出來,讓學生能夠觀察更仔細,大大降低學習難度.教師接著證明:“又因為O1,O分別是A1C1,AC的中點,所以O1C1∥AO且O1C1=AO,所以可知AOC1O1是平行四邊形.”在幾何圖形中用筆描出AOC1O1讓學生清晰觀察到這個面,他們能夠快速理解證明由來.又由AOC1O1是平行四邊形可得C1O∥AO1,AO1屬于面AB1D1,C10不屬于面AB1D1,所以C10∥面AB1D1.最后,教師直觀利用幾何圖形投影,學生很快能得出第二道題目解題思路,因為CC1⊥面A1B1C1D1,所以CC1⊥B1D1,又因為A2C1⊥B1D1,所以B1D1⊥面AC1C1,既A1C⊥B1D1,同理A1C⊥AD1,所以AC⊥面AB1D1.采用幾何實物在信息屏幕中清晰投影出來,能讓學生們學得更加清楚明白,不僅便捷還易于分析,讓學生具有解題參與感,大大降低知識難度,漸漸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基于信息技術,演示運算過程

想要實現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學生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幫助學生完善數學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克服運算過程中的重點知識.因此,高中教學當中的教師們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們的數學運算能力,當成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信息技術演示負責的運算過程,既能大大縮短每道題板書時間,還能讓學生擺脫理不清解題步驟的困擾,夯實數學基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比如,在學習《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明確點與點之間的距離關系,基于信息技術下教師可以將復雜步驟放在屏幕上逐步演示出來,大大縮短板書時間.題目是“三個任務分別是X軸上,點p1(x1,0)和p2(x2,0)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教師針對問題事先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出解法,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在平面中演示解題步驟,可以看到屏幕中按照題型畫出與題目相對應的圖形,接著看到從點P1,P2分別向y軸和x軸作垂線P1N1和P2M2,垂足分別為N1(0,y)和M2(x2,0),直線P1N1與P2M2相交于點Q這樣一個動畫,大大縮短教師畫圖時間,而且圖形的精準度讓學生學習過程中更少出現理解困難.然后從屏幕中看到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為了演示計算|P1Q|和|QP2|的計算過程,屏幕中出現過點P1向x軸作垂線,垂足為M(x,0)這樣的動畫為計算做鋪墊,得出有|P1Q|=|M1M2|=|x2-x1|,|QP2|=|N1N2|=|y2-y1|,所以得到|P1P2|=|x2-x1|+|y2-y1|,由此利用信息技術計算就可以得出兩點距離公式,|利用信息技術把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加入課堂當中,演示計算過程、由易到難逐步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共同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課堂.

3借助信息資源,整合數學題目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教師應當及時根據學生們的學習特點制定數學課程改革方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常常整合數學題目作為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思考并等到下節(jié)課再來解答,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在良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動性和思維轉化能力.信息資源擁有各式各樣的數學題目,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篩選出題型較新穎數學題目,進一步整合后發(fā)給學生練習,能夠讓他們在自我學習過程中挖掘物理實驗的魅力,從而為培養(yǎng)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完《直線與圓》相關知識點時,由于課本中的作業(yè)已經不太與現階段高中數學考查的題目相似,為了給學生尋找更適合掌握的數學題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資源,搜索出更多新穎的題目,整合后下發(fā)給學生當中家庭作業(yè).首先,運用信息資源整合題目中有與知識點掛鉤的簡單題,比如“已知圓方程為(x-1)2+(y-1)2=4與直線x+my-m-2=0,求證直線與圓相交時m是多少、已知向量a=(cos3x,sin2x),b=(cos2x,-sin2x),若|a+b|>3,求x取值范圍”這兩道是圍繞三角函數關系、誘導公式、和、差、倍、半等公式化簡求值的題型.接著,教師可以整合許多道中等題目,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數學能力.比如整合下發(fā)的題目中可以關于解三角函數問題、判斷三角形形狀、正余弦定理、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應用,其題目有“在△ABC中,∠ABC的對邊分別為abc,已知向量m=(a+c,b-a),n=(a-c,b).且m⊥n,求∠C的大小以及若sinA+sinB=62,求∠A的值、已知數列{an}中,a1=1,an+1=2an+3,求an”這幾道典型題目.最近,教師可以從信息資源中整合一至兩道難題,題型需要是新穎特別的,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借助信息資源利用有意義問題教學導入,在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再不斷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可以自己去發(fā)現和研討數學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揮自身學習的優(yōu)勢.

4借助信息技術,設置教學情境

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發(fā)揮出信息技術所蘊含的特點來為數學課堂構建出一個相應的數學情景氛圍,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具體的情景氛圍之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的直觀,以數學情境為基礎來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探究和思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有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習和理解.不僅如此,借助信息技術動態(tài)畫的教學環(huán)境影響之下,能夠使得高中課堂相比較于傳統的生硬的數學課堂之外,更具有生動性、活躍性與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愉快、自然的情景氛圍之下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對數學知識學習和理解的同時,也能夠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難度,有助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之下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比如,在高中數學教學《等比數列》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來通過動態(tài)畫的課件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數學內容,動態(tài)可見的設計可以不用直接體現數學知識,而是能夠借助其他事物或者是其他學科的相互結合之下,來將所需要教學的知識融入到其中,讓學生既能夠在新穎的教學方式引導之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在動態(tài)畫的知識引導之下加強對“等比數列”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以上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與生物知識相互結合的方式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數學教學的情境,使得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之下,生物知識與清醒的引導之下去感悟數學的知識原理,雖然是不同的學科,但是其中卻能夠通過所蘊含的共同道理去實施教學,能夠更好的促進多種教學的相互融合,為學生構建出一個更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數學學習的體驗.

5借助信息技術,增強學習探究

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還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來去組織相關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實踐活動中來去不斷地激發(fā)自己對數學知識探索的欲望.不僅如此,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數學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事物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的重要,并且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都是有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性也就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學習和掌握的情況也就參差不齊.那么在教學的實踐中,為了能夠彌補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的不足、學生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的不足,教師就要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組織相關的數學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之下,以及實踐活動中去對相關數學知識理論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學思維去進行數學的學習.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到來能夠帶來許多啟示和教學建議,其內容參差不齊,教師不可以盲目使用實驗教學策略,應該以學生作為教學中心,盡可能地以一定的手段來輔助學生學習,使其能夠通過高中數學課堂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同時,了解學生各個時期的學習特點,尋找最合理的策略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推進中國教育改革向更好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海燕.高中數學信息技術的運用[J].讀天下(綜合),2018:120.

[2]羅潔.高中數學信息技術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46.

作者:宋艷麗 單位:江蘇省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