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

時間:2022-09-08 10:44:58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終身學習的開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提升培養專業水平,全面發展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與其他的學科相比,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極富創新性、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等特點。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一定教學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的結構形式,它是對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從整體上思考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中的缺陷

高等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配置中,聲樂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必修課,此課程對于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實踐非常重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代學生多元化、思維跳躍的特點。

(一)教學任務設計趣味性較少,缺乏吸引力

教學模式一般是圍繞著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立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對象,是未來在幼兒園或者早教機構,包括幼兒音樂教學工作在內的幼兒老師和非藝術專業學生,聲樂學習中混淆了“學前聲樂”和“專業聲樂”的區別,教學內容、教學情景的設計趣味性較少,缺乏吸引力。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追求演唱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在幼兒園日常教學在音樂活動的教學模式、幼兒歌曲的學習與演唱,使得學生上課缺乏興趣和動力[1]。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活動中,教學任務設計目標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向性,就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為了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在教學任務設計過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礎的兒童歌曲唱法和學法之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多增加兒歌表演和演唱的相關音樂活動內容,遵循學前教育的培養宗旨,學以致用。

(二)傳統課堂授課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內容較廣,幼兒教師不僅要具備歌唱能力,還應具備音樂活動的編排和組織能力、較強的藝術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的發聲,還應學會自彈自唱、手指操訓練、兒歌創編和表演、兒童合唱、兒童音樂劇編排等多種技能。現在許多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課堂上,教師利用一臺鋼琴開展單一的發聲、歌唱等傳統教學活動,課堂枯燥乏味。當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教育”在高校學前專業音樂教育面臨著新的教學模式創新型探究。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必修課,該課程對于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和就業非常重要[2]。高校學前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應采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與時俱進、運用互聯網音樂教育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全面營造師生互動。

(三)教學評價不合理,缺乏多元化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必備技能課,聲樂課在現階段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技能,忽視了學生演唱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性、創造性。評價方式沿用著傳統的考核形式,現場進行一對一專業測評。考試內容較為單一。例如,考試時演唱一首歌曲,限制了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發揮。致使學生只重視專業藝術歌曲演唱,忽視兒歌演唱及表演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部分,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藝術領悟和學習的能力不同,對學生進行差異性評價。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讓學生更好地收集資源,自主學習與時俱進的兒童音樂活動內容和歌曲,開展小組和集體兒童歌曲表演展示進行互評,結合實踐完成歌曲創編。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優勢

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教學實踐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創新聲樂課教學情景并提升教學的趣味性。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科特性、課程設置、授課學時等多方面因素,高校在學前專業中開設的聲樂課大多采用集體授課方式,但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水平及教學能力與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幼兒師資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聲樂課教學活動,符合應用實踐型需求、開闊新視野和提升教學效果,需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3]。互聯網平臺的出現與傳統教學模式相融合,推進了音樂教育教學整體質量發展。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探索引用網絡音樂資源,創新了聲樂課教學情景,提升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教學效率。為了探索與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我們引入“互聯網+”這一理念于此課程中,建立了一種適合培養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系統設計的一部分,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提供了保證,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理論功能和實踐功能。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

(一)應用網絡教學環境,創新聲樂課教學方式

學前教育的聲樂教學模式需考慮全新的發展趨勢,進行音樂教學多元化、混合模式的改進和創新,為推進今后音樂教育的發展,完善高校美育育人機制奠定基礎。在互聯網時代,音樂信息的資源傳播性和時效性較強,由原來單一的講授逐步過渡到多元化方式,線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共享黏稠度增加。據2021年中國網絡音樂行業發展現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6.58億人,其中手機音樂用戶為6.57億人。NetEaseCloudMusic、QQ音樂、Facebook、Twitter、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飛速發展使教育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層次變化。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主體、教學客體、教學本體、教學環境等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互動任務的設計、教學情景、教學過程等更加多樣化,網絡音樂資源為教學效果的優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目前,互聯網作為音樂的載體和傳播渠道,成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學生大多沒有接觸過專業聲樂學習,課程主要以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兒童歌曲演唱和編排教學能力為培養目標。“課程”是育人之本,利用互聯網資源,引進高校平臺“精品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互聯網+”互動式開放型教學環境。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極具魅力的新型音樂形式,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帶動了網絡音樂內容的繁榮。《葫蘆兄弟》《春天在哪里》《小星星》《大家一起喜羊羊》《兩只老虎》等兒童音樂成為網絡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們通過網絡即可收集到兒童音樂模塊最新資源,同時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路徑自主掌控學習節奏,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提高了知識獲取的靈活便捷和個性化程度。筆者在課程教學中借助線上微信群、騰訊QQ、釘釘等相關網絡平臺建設“學前兒童音樂資源庫”,教師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課前和課后完成與課程有關的資料收集和錄制視頻展示等內容,最終教師將相關任務進行資料匯編,共建資源庫,例如,“兒童音樂歌曲音視頻曲庫”“兒歌教學精品山西青年案例”“手指謠視頻操”等。

(二)引用網絡資源,創新聲樂課教學方法

互聯網不僅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教育教學方式。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是一門需要掌握技術的專業技能課,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最基本的聲樂知識和演唱技巧,并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完成幼兒教育的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對兒童音樂活動的開展與組織、兒童歌曲創編及演唱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的音樂基礎和學習能力,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中,摒棄傳統觀念[4]。引用互聯網資源,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各幼兒園有豐富的網絡音樂活動資源。例如,中英文兒歌、手指操、音樂活動精品案例等音視頻。學生課堂參與度和體驗感的提高作為改革目標,采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方式開展一些具有層次性的“線上+線下”教學任務,讓學生以任務為載體,查找資料、共享資源和解決問題,獲取相應的知識教學效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文獻資料等教學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驅動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緊密圍繞音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來適當開展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通過任務的完成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新編兒童歌曲《拍拍小手》時,采用了教學任務層次性設計,除了基本歌曲的節奏、節拍旋律變化之外,動作和情境創設需要新的創意。每名學生直接參與到任務中,或組成小組,團隊通過網絡共同協作完成。課前應用百度、搜狐等網絡平臺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微信群、抖音、慕課等平臺開展資源共享和學習,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動力,完成教學目標,有效開展聲樂教學工作。

(三)借助網絡媒體,提升學生參與度、鍛煉自主學習力

讓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強師生互動環節、學生互動環節的設計,可以通過微信群、超星、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新媒體增加互動場景,做到“教與學合二為一、學中做心領神會、做而創融會貫通”。“互聯網+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角色關系,教師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通過線上渠道獲得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加個性和實效化。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側重于“線上+線下”融合的個別輔導而不是單純講授,從教學活動的主體逐漸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和創建新的學習思路,又自始至終都貫穿了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5]。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設計不斷整合優化教學過程,積極開展交互式學習活動和經驗分享。通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聲樂課教學方式,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進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更強,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了學習能力。隨著信息技術與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為教育領域發展與創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高校需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設置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以“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教學模式為基礎開展互聯式、體驗式等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學習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6]。在聲樂教育中利用互聯網平臺,極大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平臺的互動,增加了師生的黏稠度,廣泛調動了學生參與聲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知能力,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具有綜合藝術素養的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寧.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04-106.

[2]孫艷艷.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的優化[J].北方音樂,2019(20):136-140.

[3]陳宇.“互聯網+”背景下聲樂教學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4]陳素娟,張瀚玉.網絡環境下聲樂教學的分析[J].甘肅高師學報,2018,23(3):116-118.

[5]高鵬,高鯤,陳超,等.“互聯網+”視域下聲樂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8):195.

[6]劉朝碧.“互聯網+”時代聲樂器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當代音樂,2020(8):40-42.

作者:仇悅穎 連伊明 許亮 單位:保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