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怎么融入思政課

時間:2022-09-08 11:10:10

導語:創新創業教育怎么融入思政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創業教育怎么融入思政課

[摘要]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應當契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才培育的要求,圍繞“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簡稱)人才培育理念,嘗試將創新創業教育合理融入思政課程當中,為學生建構全新的思政“雙創”教育模式。在具體教學改革中,教師應當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為導向,建構全新的教育形態;契合“雙創”人才培育要求,構建“雙創”理念下的思政實踐教育平臺,為學生建構實踐成果保障機制,保護學生具體的創新創業項目成果,不斷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觀積極性。本文基于“互聯網+”視域,對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的具體路徑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互聯網+”

高校在人才培育時,為保證人才的培育質量,使其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應當基于“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趨勢,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合理的改革;以完成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為目標,突出對學生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挖掘出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推動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體現出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擔當、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促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特征

(一)學生創業活動的機遇和挑戰

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給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互聯網+”市場發展的環境下,高校應當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促使其基于自身能力,實現人生理想與職業規劃目標。筆者認為,在現代互聯網市場發展背景下,處處充滿商機,大學生應當充分發揮出自我的思維想象力與創造力,抓住市場機遇,實現創業目標。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解析可知,學生身處互聯網時代,從小則接觸互聯網,對互聯網運用非常熟悉,會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由此可見,在“互聯網+”這個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通過思政創新創業的教育引導,并且結合互聯網將自己的創業規劃付諸行動,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創業成功率[1]。筆者認為,互聯網的發展環境,使得大學生的創業成本明顯下降,還有效降低了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損失,避免了創業失敗所產生的較大打擊,從而影響到學習與進步。對互聯網資源的靈活利用,可使得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實施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對創業項目的運營成本進行合理控制。

(二)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環境,不僅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了機遇與調整,同時也對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充分發揮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價值,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有效彌補學生的專業短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則需要對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模式進行不斷地摸索。通過對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進行解析可知,在具體教育工作開展之時,高校應當立足互聯網思維與市場運行理念,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引導[2]。在互聯網時代環境下,網絡營銷非常重要。因為,網絡電子消費已經成為后疫情時代的主要消費方式。為避免人員的聚集,網購成為消費者全新的消費形式。為此,大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時,應當契合互聯網的發展思維,對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機遇進行合理把握,并有效提升自己的創新創業綜合實力,保證創業的成功率。由此可見,為契合新時代“互聯網+”的時代發展潮流,高校則需要對其思政人才培育模式進行有效改革創新,不斷推進“雙創”型人才的培育與輸出。與此同時,在“雙創”型人才培育中,高校應當突出實踐平臺的建設,促使學生進行不斷的實踐,使其對創業項目的風險進行合理地規避。

二、創新創業教育帶給思政課的轉變

(一)教學觀念的改變

為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高校應當契合“互聯網+”教育模式。通過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摒棄以往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政教育思想,契合創新的意識、新的時代潮流,進行“雙創”人才的培養,從而充分發揮出思政教育工作價值。在具體思政教育課中,教師應當契合學生關注的事物,在課堂上適度引入國際大事、國家政策、社會熱點等,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二)教學方式的改變

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政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如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課中,教師采取項目授課、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多種措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實力。為保證“雙創”人才培育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個學科的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在實踐開展中檢驗相關理論知識,對自己的創業計劃可行性進行論證,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與創業鋪墊基石[3]。

(三)教學內容的改變

“互聯網+”教育改革背景下,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師則需要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合理創新,才可保證最終教育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因為,在思政教育課中,將對學生的思政學習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為更好地解決該問題,教師則需要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合理優化更新,如對思政授課知識體系框架進行調整,避免思政教育內容的刻板枯燥。為此,教師則可以合理引入社會熱點事件,并契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合理篩選相關的教育素材,保證學生可針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并研判社會發展的供需關系,從而找到創新創業的突破口。

三、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課的路徑

(一)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的高職思政課模式

為保證高校思政教育課的質量與效果,在實際思政教育課改革創新時,教師應當抓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的這個契機,為大學生思政學習建構全新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筆者認為,在將“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后,高校可為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的思想導向,引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挖掘出他們的學習潛能,提升其“雙創”綜合實力。創新創業導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綜合創新創業素質與能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而在學生開展專題研討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相互辯論探討,使學生產生全新的思想認知,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豐富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在“雙創”導向下,思政教育工作可有效解決“空心化與形式化”問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發揮出一定價值,促進學生綜合學習實力與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后的實踐平臺

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都需要理論結合實踐,這樣才可保證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通過對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進行解析可知,以往的思政實踐教學模式單一不變,且形式化問題較為嚴重,無法有效發揮出思政實踐教育工作價值。如果長期開展單一不變的實踐活動,學生可能會出現厭煩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4]。在“互聯網+”的教育發展環境下,為推動“雙創”型人才培育,教師應當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有效融合;突出課程的實踐教學指導,保證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有效性。如部分院校進行實踐平臺創建時,基于傳統的實訓教學基地、校企合作資源、自身實踐資源,在“互聯網+”的教育發展環境中,實現對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建構多樣化、層次化、全面性的實踐平臺,以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訴求。筆者認為,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下,高校可對實踐平臺的建設運營成本進行合理控制,并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政學習視野,激發出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

(三)建構完整的創新創業意識向實踐成果轉化的保障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中,為契合“互聯網+”的時代發展潮流,教師應當將創新創業理念合理融入到思政教育課程當中;不斷增強院校學生的“雙創”意識,為學生輸出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促使學生將創新創業理念由理論轉變為實踐,并有效挖掘出學生的“雙創”潛能。筆者認為,高等院校進行思政教育引導時,應當基于思政教學課程,對學生的“雙創”意識形態進行引領與保護,避免學生的“雙創”認知始終停留于理論層面,而不付諸行動,并且無法實現創新教育理念滲透的預期教育目的。為此,其在實際融合路徑探索過程中,應當嘗試建構學生“雙創”成果轉化的保障機制,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充分體現[5]。具體教學指導時,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競賽活動、科研孵化項目等,使得學生在具體活動參與過程中,及時認識到自我“雙創”能力的短板,并及時夯實創新創業基礎;為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轉化率與成功率,應當契合學生的個人能力,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創新創業輔導方案,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打破常規、突破自我;如部分院校在進行思政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的建構中,嘗試實行“雙創”學分制度。基于思政教育的學分轉換制度,可將學生“雙創”的實踐成果,合理轉換為學生的思政學分,有效消除學生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如部分院校進行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改革優化時,嘗試建構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在學業進程中暫定學業,為學生保留一年的學籍,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促使其個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現;在學生的“雙創”項目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與市場影響力后,可將其轉換為學分或成績。在“互聯網+”教育視角下,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靈活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體現了院校人才培育改革的思想,契合了新時代人才培育的要求;可充分發揮出大學生的創造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筆者認為,在新時代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中,高校應當做好教育政策內涵的解讀,明確未來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方向與目的,突出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實踐平臺建構、保障機制架構等工作,確保思政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6]。

四、結束語

綜上,筆者以高校思政教育為例,簡單闡述了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現實路徑,旨在說明在“互聯網+”教育變革環境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為保證源源不斷地輸出高素質“雙創”型人才,教師應當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滲透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挖掘出二者融合的教育潛在價值,推動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創業成功率,以期實現思政與“雙創”教育融合的預期工作目標,從而推動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盛.“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實踐性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0).

[2]陳娜.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1,23(10).

[3]王衛華,郭永邦.“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1(05).

[4]周雅安.“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

[5]黃立.“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實踐性探討[J].經濟師,2020(09):165-166+169.

[6]匡曉華.“互聯網+”視域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路徑初探[J].科教導刊(下旬),2019(21):103-104.

作者:荊寶強 單位:福建江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