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時間:2022-09-15 11:43:35
導語: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鄉村具有重要地位,鄉村興則國家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鄉村振興是一項重大任務,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已經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鄉村振興;農業資源
1鄉村振興戰略簡述
鄉村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等特征,具備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鄉村在社會行政規劃中雖然處于最底層,但是鄉村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和改變整個國家的基本發展思路,鄉村的發展狀況也是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發展縮影。鄉村與城鎮共生共存、互促互進,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活動的主要空間。在我國,鄉村具有重要的地位,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且這一轉化在鄉村更為凸顯。
2“互聯網+現代農業”綜述
2.1“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涵義
“互聯網+現代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態,人們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把云計算、大數據、無線網絡、感應技術等互聯網技術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等不斷優化升級,從而提升現代農業各環節效率,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的生產方式,提高網絡化服務水平,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使產銷實現無縫對接,更加精準地實現產銷一條龍,讓優質的農產品在第一時間走進千家萬戶。
2.2“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優勢
2.2.1有助于農業資源整合,合理配置當前,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以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為主,因此普遍存在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較低、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等問題。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不全、居住環境差等原因,大批農村勞動力選擇到城鎮打工。雖然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鎮化建設,但是也帶來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造成了農村大量土地閑置甚至荒廢的情況。此外,由于農業領域風險高、收益低,社會資金大多不愿投資到農業領域,嚴重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2]。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化實現了農村農業資源的重塑。一方面,通過發揮“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信息匯集優勢,能夠有效、合理配置農村土地,實現土地流轉、土地整合、土地開發等。另一方面,通過發揮“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信息共享優勢,能夠有效、合理調配勞動力、資金等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進而為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做大做強信息化現代農業奠定堅實基礎。2.2.2有助于增強農業區域競爭力雖然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但是近年來,多數地區堅持把標準化、品牌化作為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智能化、數字化、云服務等科技手段,構建從良種選育到加工銷售的現代化種養加產業鏈,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全方位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利用,因地制宜研發區域內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從而推動現代農業品牌化全方位發展[3]。部分地區通過“互聯網+地理信息”服務和“互聯網+休閑農業”服務,以遙感、全球定位、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為支撐,規劃開發美麗鄉村資源,發展休閑農業、都市農業、郊區農業,助力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同時,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更為全面、生動的信息發布,開發休閑農業導游和活動信息推送等功能,助力休閑農業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從整體上增強農業區域綜合競爭力。2.2.3有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點在于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和融資方式缺乏創新。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是組織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重要手段,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農業生產環節都存在大量的資金需求。但由于產業結構、資源種類、地域差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一些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仍存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融資方式創新不足的問題。基于農業高風險、低收益等特點,傳統的金融機構很難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數額較大的信貸支持,且貸款利息普遍較高、借貸周期普遍較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而互聯網金融擁有相對寬松的信貸環境、寬廣的資金渠道、多樣的借貸形式等特點,彌補了傳統金融支持模式和融資方式的不足。
3鄉村振興中面臨的困境
3.1農產品供求關系的結構性矛盾
農產品是連接農業生產經營者和市場消費主體的載體,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消費者。然而,當前農產品市場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小農戶”和“大市場”的不協調造成農產品無法依賴市場調節達到最優價格,極易造成供求失衡。一方面,生產經營者因對市場信息了解不足,跟風生產,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銷售困難,以至“菜賤傷農”。另一方面,因中間采購商批量小、單位成本增加、采購環節多、額外開支過高,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最終“菜貴傷民”[4]。
3.2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
農業生產要素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獲得人們需要的各種農產品必須投入的各種基本要素的總稱,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以及科學技術等。我國各個地區在自然資源方面各具優勢,但在勞動力、資本和科技的配置方面仍欠合理。首先,現代農業是技術高度密集產業,且科技應用多在流通環節。當前,雖然大型自動化機械已經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但適用于小農戶的小微型先進機械設備研發遲緩,影響了多樣化的現代農業進程。其次,生產、服務和管理領域的農業人才在農村普遍稀缺,基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未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再次,針對農民的補貼制度、小額貸款條件、融資租賃政策和內部資金互助等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3.3農業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農產品是具有特殊性質的產品,若其質量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農產品的推廣,更會對消費者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目前,雖然多數農業企業具有標準化生產技術,并已形成食品安全產業鏈條,但是由于灌溉水、土壤、大氣等環境污染,放射性、轉基因等物理性污染,農藥、化肥、獸藥等化學性污染,再加上農產品缺乏安全生產技術,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和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仍易導致農產品安全事故,出現假冒偽劣產品,影響農產品品牌效應的提高[5]。
3.4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
農業產業化是指通過現代化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推動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和產品為重點,通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的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存在市場不健全、融資渠道缺乏、管理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發展不足、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而且,全國范圍內擁有完整產業鏈條的農業企業較少。
4“互聯網+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4.1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智慧農業指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合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的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中的智慧經濟,也是智慧經濟形態在農業中的具體表現。智慧農業是我國實現后發優勢、讓經濟發展后來居上、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6]。首先,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都市生態農業。都市生態/農經研究/·77·農業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消費者可以在都市生態農業園區自己動手,充分參與農作物種植,從而滿足其購物體驗需求。其次,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讓農產品“追根溯源”。農業物聯網技術可以使每一個農產品從生產之初就具有身份編碼。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農產品的二維碼,掌握其生產、加工、運輸等詳細信息,清楚了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否符合標準,從而安心購買和食用。
4.2發展電商農業,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
傳統購物過程中,農產品的消費者和供應者(主要指農民)之間往往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向供應者表達自身需求,而供應者也無法根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進行生產,容易產生“難買、難賣”的問題。電商農業的C2B模式,可以實現消費者向“產消者”的角色轉變,從而緩解供求矛盾。C2B即ConsumertoBusiness(消費者到商業),是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這一模式改變了原有生產者(供應者)和消費者的關系,是消費者貢獻價值,供應者消費價值的模式。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先提出需求,然后供應者根據需求組織生產。消費者可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也可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C2B模式下的農產品及價格彰顯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此外,C2B模式下的農產品具有以下4種特征:一是保證了消費平等,因為相同供應商的相同農產品無論通過哪種互聯網商務終端渠道購買,價格都一樣,渠道即中介平臺不掌握定價權,避免了因為價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供應者和消費者共同損失的情況;二是保證了C2B農產品價格組成結構合理;三是保證了渠道透明;四是保證了供應鏈透明。可見,C2B模式能夠促成農產品“產銷一體”的實現。
4.3發展共享農業,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指出,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發展鄉村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共享經濟是指把社會閑置的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租,實現動態及時、精準高效、供需對接的一種資源整合經濟模式,其運用到農業領域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共享農業是借助“零邊際成本”的互聯網平臺,匯集綜合農戶的生產和消費需求,讓資源持有者和需求者實現信息對接、動態分享,提高農村現有生產生活資料的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增收鏈,實現規模化效益。近年來,我國部分企業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延長共享農業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增收鏈。如在傳統的共享農莊之上增加了共享交易平臺,利用“互聯網+”與VR等技術,把農村閑置資源與消費者需求相對接,從而實現閑置資源的社會共享,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其作用就是將農村閑置資源產品化,成為消費者可以直接共享的產品,實現資源需求最大化配對。由此可見,共享農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而且還能達到政府、企業、農民和消費者“四贏”的局面,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4.4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化優質發展
農業全產業鏈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銷售、品牌推廣等每個環節,形成安全、營養、健康的農產品供應的全過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要擴大規模,創立品牌,提高效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全歸于一個企業旗下,形成優質的全產業鏈模式。要打造優質的全產業鏈,運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的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準確解決問題,保證農產品的高質量生產,從而打造消費者信得過的品牌。此外,還要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
5結束語
“互聯網+現代農業”是網絡科技快速發展的必然產物,現代農業需要借助互聯網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要通過整合網絡資源,讓鄉村發展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更好地發揮地域優勢,整合優勢資源,實現農民的增收。
參考文獻:
[1]傅澤田,張領先,李鑫星.互聯網+現代農業:邁向智慧農業時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2]李寧,潘曉,徐英淇.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課題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
[4]耿明齋.中國農業現代化:困惑與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李圣軍.“互聯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架構與模式[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14(3):11-17.
[6]謝東升.“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6.
作者:張茹 單位:中共鄭州市委黨校
- 上一篇:高層建筑消防設計問題及管理對策
- 下一篇:8S管理理念在高校攝影實驗室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