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春思曲創作特征與演唱處理分析
時間:2022-09-20 10:54:24
導語:歌曲春思曲創作特征與演唱處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歌曲一直是人們表達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它結合不同時期的藝術背景,能夠準確、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情感世界和藝術形象。演繹聲樂作品時,要充分發揮演唱者的最佳演唱狀態,其嗓音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情感的表達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歌唱與情感二者有機的相結合來演唱,才能將聲樂的藝術內涵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春思曲》是一首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現代詩詞為題材的作品,將中國古風氣質與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技巧相互交融,黃自先生在原有的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架構上,又充分融入東方韻味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音樂格調特征。
關鍵詞:黃自;情感體驗;演唱要點
一、《春思曲》創作背景
(一)黃自生平概述
黃自是中國近現代作曲家、理論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中國音樂的一代宗師”。1904年黃自出生于江蘇省川沙縣,由于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學和音樂方面有著良好的藝術底蘊。1916年,他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學習,開始人生的音樂旅途,并且漸漸認識并了解西方音樂。1924年,在獲得清華大學學位后繼續赴美學習。起初,他在美國奧柏林學院學習作曲與心理學。1928年,他轉學到耶魯大學研學音樂,并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在他的畢業音樂會上,黃自先生在原有的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架構上,他與管弦樂隊合作創作了交響樂《懷舊》。1929年,他先后任教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樂學院教務主任和作曲系的教授。1935年,黃自組織成立了第一支全部由中國人演奏的交響樂團——上海管弦樂團。在音樂教育方面黃自為中國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杰出的音樂家。黃自的音樂創作主要集中在聲樂領域,如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合唱歌曲等,其音樂思想也對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春思曲》創作背景
《春思曲》在1932年問世,是黃自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期間所編寫的。這是一首極具抒情性的藝術歌曲,由韋瀚章作詞、黃自譜曲。作詞者韋瀚章所創作的詞優雅精致,韻味十足,人們看后都會回味無窮,他的創作也受到黃自的青睞。《春思曲》通過借景抒情的創作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思想感情。在這部作品中,黃自將西方所學的作曲技巧與中國的傳統音樂風格相結合,使該作品成為近現代藝術歌曲中的成功典范,經久不衰。該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國音樂風格極為雅致,在音樂結構上工整嚴謹。《春思曲》為抒情歌曲集《春思曲》中的一首,該歌曲將中國音樂的民族風格,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及充滿詩意的美學特征充分地展現出來。
二、《春思曲》的音樂特點
(一)風格特征
黃自的藝術歌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優美、微妙、悠揚且優雅的旋律,雖然沒有歌劇詠嘆調中強烈的情感起伏和激烈的沖突,但是卻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春思曲》是西方傳統大小調與中國古代詩歌結合的佳作。這部作品以悲傷為美,通過描繪一位女子坐在梳妝臺前,因思念遠方的丈夫,而無心梳妝打扮的場景,刻畫出主人公內心憂傷且惆悵的心情,通過旋律與歌詞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真實情感。這首歌曲以其情感細膩,形象生動,富有魅力,詞與樂完美地結合,旋律伴奏也具有藝術原創性,成了藝術歌曲創作的典范之一。
(二)歌詞解讀
歌詞開始描述雨點滴滴清晰的聲音落在窗前的臺階上,活潑的鋼琴伴奏也描繪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春天的景象,但因為心愛的人不在身邊,在寒冷的夜晚獨自睡不著,獨孤、憂傷的感覺噴涌而出。歌曲表達了本該充滿笑容和快樂的春天,卻因丈夫不在身旁而沒有用心去裝扮的憂傷景象。黑暗中有一種活力感,一種新舊沉浮感,正是這種充滿無序混亂的社會環境深深影響了黃自的創作,并在《春思曲》等作品中生動地體現出來。黃自對歌曲的巧妙構思和精心設計,與鋼琴伴奏高度融合,使音樂十分動人心弦。整首歌通過改變曲調和節奏的變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女孩睡不著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細雨,思念著離開已久的丈夫和無盡的憂郁的場景①。歌詞的下半部分展現了一幅在春天,候鳥歸來,成雙燕子衘泥筑新巢,吱吱呼引,飛過花欄前的畫面。此時,主人公見雙燕呢喃親愛,而自己的丈夫遠在他鄉,能不羨慕嗎?和丈夫已經多年未見,恨她自己不能化成杜鵑鳥,到遠方丈夫的身旁,催促他“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叫他趕快收拾行李提起馬鞭,并催馬,快點回家。此后樂曲更加抒情、悠揚,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然后結束了整首作品。
(三)旋律分析
《春思曲》以12/8節拍為主,在最后的四小節將9/8和12/8的節拍相互交替。整首歌有著更大的跳躍,緩慢而豐富的旋律線感。這部歌曲作品中有很多四度、五度和八度的跳躍。音程中有很多的升降標記,小二音度也作曲家早作品中常用音程,具有很強的傾向性,這種音程旋律可以使音符縱橫交錯,整體的表現更加豐富,表現更加戲劇化。
(四)歌曲曲式及結構特征
《春思曲》是一首抒情藝術歌曲,其結構形式分為三個部分,主要以F大調貫穿整首樂曲。第一段1-10小節的音樂調式開始后由d自然小調轉為d和聲小調,兩者交替進行。d小調是一種較為憂郁的小調風格,有自己浪漫的格調。從第7小節到第10小節轉換為f小調,f小調充滿了悲情,帶有沉重的悲情基調,那種讓人流淚的情感,非常傷感。樂句的最后一個音回到小字一組的f音上,將主人公的情緒狀態表現出來,描繪出一個孤獨女孩思念丈夫、晚上無法入睡的場景。第二部分從“小樓獨倚”直到第18小節,這段大小轉換較為頻繁。在11-12小節音樂從暗淡的f小調發展進行到F大調,樂曲的情緒是一個開朗活潑、有趣的特征,但同時也蘊含著悲傷的音樂元素。然后在第13-14小節,調式調性轉變為f小調。“獨棟小樓,怕見第一柳,色簾緣”的情感表達已經變得清晰起來。為了進一步推動“陌頭楊柳分色上簾邊,雙燕歧歧語過畫欄前”情感發展,調式調性進行了連續的轉調,即從f小調到e大調到#c小調再到F大調。這一段的大小調反復的轉換,色彩變化對比鮮明,色調也時而暗淡,時而清晰,表現了主人公倚窗而立,望著窗外柳條輕彈,一對對嬉戲的燕子,想起了自己無法回到丈夫身邊的時光,無限地想起了自己迷茫憂郁的心情。內心感情的不斷變化與色彩變化形成鮮明對比,音調上也時而暗淡,時而明朗,表現出主人公倚靠窗邊,望著窗外楊柳輕輕飄拂,成雙成對的燕子相互嬉鬧不禁聯想自己郎君在外無法及時歸來而無限思君的迷茫惆悵的心情。
(五)鋼琴伴奏塑造不同的意境
鋼琴伴奏是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的鋼琴伴奏不僅能夠幫助歌唱者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還能增強歌唱者對音樂風格的理解,從而增強藝術歌曲的演繹效果。也就是說詩、樂、聲三者完美地融合才能更加充分體現藝術歌曲的迷人魅力。良好的鋼琴伴奏可能帶領觀眾提前進入優美生動的音樂世界,引人入勝以及喚起人們感受音樂的心,使藝術歌曲充滿生命力②。1、柱式音型模擬春雨的形象使用柱式和弦伴奏音式。柱狀和弦的特點是左手彈奏主旋律,右手彈奏和弦為旋律伴奏,兩只手一起彈奏過多的旋律引導后面的旋律。這樣旋律就不會在空中停止跳動,非常流暢自然的旋律達到高潮,也能提醒歌唱者展現出更好的舞臺表演。這種類型的伴奏在演繹《春思曲》音樂中使用,在這首樂曲中,柱式音型和弦連續進行了十小節,這樣的處理描繪出在春天的毛毛雨滴答滴答的聲音中,人們的心情也會隨著旋律而變得快樂很多,左手旋律與右手柱式和弦的結合充分地將歌曲的主人公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卻又對現實處境無可奈何的內心情懷。2、琶音音型渲染生機勃勃的春天五聲調式在《春思曲》中的運用十分巧妙,充分展示了這首歌的民族音樂調式。第8-10小節鋼琴伴奏左手不再跟隨歌曲的旋律,用琶音式的進行發展,和聲、調式的變化也使得歌曲的情感色彩改變。第11-12小節,右手從柱式和弦轉為五聲琶音式的琶音,描繪出一個活潑的春天景象,仿佛是柳樹下的早春。各種音樂形式創造了不同的意境,促進了藝術歌曲的全面發展。歌曲的13-16小節,從f小調轉調到E大調,再到c小調。右手彈奏的十六分的音符,而琶音則添加為音樂的第二種元素。左手的旋律,它在中低音域上下起伏,給歌曲一種復調的感覺。第17-22小節,右手、左手以和弦分解,多樣色彩性的調性,使歌曲有一種挫折感和沖勁感,與前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三、演唱要點分析
(一)演唱歌曲的音色與力度的處理
歌曲《春思曲》開始是以“瀟瀟夜雨”為主題的,很好地將聽眾帶入到滴滴嗒嗒的春雨的夜景中。所以,在這演唱時不要做過多的強勁的音色處理,起音時一定要注意音色的圓潤與柔和,演唱處理要自然、恰好、圓潤,不要過于明亮。演唱這首歌曲作品時,開始要維持呼氣吸氣的平穩,以此確保作品在整體上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再到第二句的演唱時,演唱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到主人公憂愁且哀怨的心情,就算是遇到休止符、聲音停頓,氣息依然要平穩掛住。到了第三句演唱者可能需要足夠的氣息,但也不要過于用力,基本維持風格不變。
(二)演唱歌曲時呼吸與情感表達
演唱這首歌曲是,要平靜地呼吸、穩定地呼吸。要唱好一首歌,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氣息的不穩定不僅會打破原始情感的連續性,而且也會破壞歌曲的完整性。在演唱這首藝術歌曲時需要呼吸與演唱密切配合,甚至發音、音色和音量都需要呼吸來協調。與此同時,要體現歌曲的風格和意境,也需有靈活的呼吸安排,使歌曲更加和諧。因此,呼吸尤為重要,呼吸與情緒表達有關。《春思曲》勾勒出一位因思念失散已久的丈夫而無法入睡的年輕女子的形象,所以需要通過聲音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在演唱歌曲時,需要根據歌詞與旋律的變化,對演唱的聲音作出不同的處理,從而增強歌曲的情感表達,使其更具藝術感染力。《春思曲》的最后一個部分,也是整首歌的高潮,音樂力度上的加強變化使氣氛更加激動人心,很好地表達與烘托出主人公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愛與思念之情;之后的聲音逐漸減弱,漸漸淡去,鋼琴伴奏出現了原來的主題元素,與歌曲的開始部分形成了呼應了,也預示著郎君歸來的幻想已經遠去,現實生活依舊孤獨而凄涼,但依然強烈地希望他歸來。因此,演唱者要加強在呼吸的范圍與層次,通過呼吸的變化來讓觀眾感受到歌曲的意境與內涵。
(三)歌唱的吐字、咬字
在一首作品的演唱過程中,根據每個詞在腔內打開的程度演唱,即“按詞唱”。所謂“按詞唱”,就是根據詞的不同聲音結構唱歌,表達歌曲意境要求演唱者大量的誦讀歌詞,理解歌曲。在發音時遵循字頭準、字腹長、字尾清的原則。③換句話說,“說”是“唱”的基礎。因此,在唱歌的時候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發音的位置,這在唱歌的過程中尤為重要。歌唱作為音樂與語言融合的一種藝術,兩者的結合是歌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早在宋朝,沈闊在《夢溪筆談》中就強調:“古語的好歌唱者,即:聲無字時,字有音。”中國作品演唱中咬字是不可忽視的,演唱中國作品時需要將歌詞咬清楚、唱清楚,這樣能使聽者更能理解歌者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升華作品的演唱意境。清晰地咬字吐字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礎,歌詞中押韻的部分需要放松去咬,切勿咬太緊。例如,歌曲中的“佃”“前”不能唱得太死板,即使曲子再悠揚,旋律再流暢也會給人一種如坐針氈的感覺。整首歌表達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情感,這些情感在唱的過程中絕非一瀉而出,而是含蓄地流露,演唱咬字時要逐漸突出表現,靈活的咬字讓歌曲感情更具有曲折,更耐人尋味。
結語
中國藝術歌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之所以能夠長久、永恒的發展一門藝術,是因為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對演唱技巧的細致要求。黃自作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的藝術歌曲對中國后期音樂的發展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通過對《春思曲》這首抒情藝術歌曲的分析和研究可見,唱歌、唱好歌,不僅要理解作品的旋律、歌詞,也需要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分析歌曲的鋼琴伴奏,將歌詞、歌唱技巧與鋼琴伴奏三者相結合,才能體現出藝術歌曲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趙春美.論黃自《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三首藝術歌曲的教學特點[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敏.春天的思念——黃自歌曲《春思曲》演唱分析[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3,(04).
[3]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曲百惠.《春思曲》演唱技巧分析[J].黃河之聲,2014,(13).
[5]王寧一.簡論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兼對某些成說的質疑[J].中國音樂學,1986,(02).
作者:劉馨遙
- 上一篇:斷奶仔豬傳染性胃腸炎預防措施
- 下一篇:高速公路企業資產管理體系建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