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智能監控系統設計研究
時間:2022-09-21 14:22:02
導語:綜合管廊智能監控系統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綜合管廊是城市的生命線,為確保綜合管廊穩定、安全地運行,針對綜合管廊內部公共環境監測的實時性、準確性不夠的問題,設計了一種基于NB-IoT無線傳輸技術的可視化、智慧化監控系統。該系統通過相關傳感器采集管廊內的環境參數信息,再經過STM32F103主控模塊對環境參數進行處理,最后由NB-IoT無線傳輸技術將環境參數上傳至云平臺,并通過Web頁面和手機APP方式實時呈現,實現綜合管廊內部環境參數的有效監測管控。
關鍵詞:環境監測;綜合管廊;STM32F103;NB-IoT技術;云平臺;上位機
目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且管廊內部環境錯綜復雜,各種工程管線集中在一起,其中的天然氣管線的維護尤為重要。如果發生事故,不僅影響城市生活正常進行,還會威脅到管廊巡檢工作人員的安全[1]。為了避免管廊內天然氣管線的損壞與泄漏所帶來的危害,及時對綜合管廊內部整體環境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以確保達到實時、自動準確監測地下綜合管廊內的內部環境情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需要針對管廊內天然氣氣體濃度、環境溫濕度、振動信號等相關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控。當這些環境參數超過預警值時,及時報警并反饋給相關管理部門,聯動控制單元,并派巡檢人員及時維修[2]。現代城市地下通道綜合管廊內部管理狀態復雜,缺乏智能、有效、可靠、經濟的廊內環境監控的方法與手段。針對這一問題,本文結合新興無線通信技術窄帶物聯網(NB-IoT)的優點,構建綜合管廊內部實時智能管控監測管理系統,實現對綜合管廊內部各種環境參數的有效監測[3-4]。通過模擬應用,驗證了本系統的有效可行,為開展城市地下管道綜合管廊的智能監控、管理及日常維護工作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智能監測解決手段。
1系統方案總體設計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智能監控系統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整體系統由以下部分構成:針對綜合管廊環境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和振動參數信息的采集處理部分,環境參數信息遠程傳輸部分,上位機監測管理PC端和移動端部分。
2系統硬件設計
綜合管廊環境監控系統硬件終端主要由電源供電模塊、環境參數信息采集傳感器模塊、STM32F103主控模塊、NB-IoT無線傳輸模塊四部分組成,分別負責系統硬件供電、信息采集、系統核心控制、無線傳輸通信等,如圖2所示。
2.1主控模塊
主控模塊選用STM32F103C8T6芯片,該芯片不僅具有超低頻、低功耗、低成本的特點[5],且芯片存儲空間容量大,外圍電路模塊豐富,采用高性能ARMCortex-M32位的內核,支持擴展多種傳感器模塊,其特性完全可以滿足地下綜合管廊的復雜多變環境。
2.2傳感器模塊
本系統針對綜合管廊內環境進行監控,數據采集選用環境溫濕度傳感器、MQ-4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環境溫濕度監測選用的是DHT11數字低功耗傳感器[6],通過One-Wire單總線與STM32進行數字信號通信,溫濕度測量精度范圍分別為0~50℃、20%~90%,穩定抗干擾性強。有害氣體監測選用的是MQ-4傳感器,主要針對管廊內天然氣管泄漏產生的甲烷等有害氣體進行監測,反應迅速,能及時測量廊內有害氣體濃度,保證入廊巡檢人員的安全。地形變化會導致管廊沉降、振動或者晃動,導致內部設備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對此選用SW-420常閉振動檢測傳感器,工作時電壓范圍為3.3~5V,無振動狀態時開關閉合表示為低電平,振動狀態時表示為高電平,可以通過檢測輸出的高低電平來判別是否出現為振動或晃動。
2.3NB-IoT無線通信模塊
NB-IoT技術主要構建于蜂窩通信網絡,具有低網絡成本、低速率功耗、深覆蓋的特點,是一種在全球較大范圍被廣泛應用的新興通信技術[7-8]。本系統選用由上海移遠通信公司推出的國內首款NB-IoTR13標準協議的BC95系列工程模塊,它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穿透強、穩定的無線通信模塊,可與多種終端設備連接,支持多種網絡協議,尺寸小,供電電壓為3.3V,休眠功耗為5μA,工作功耗為6mA。由此實現綜合管廊內部環境監測系統長時間、實時地與云平臺通信,保證數據信息的實時傳輸顯示[9]。
3系統軟件設計
系統的軟件設計主要分為管廊內環境采集終端和STM32F103主控制兩部分,開發軟件采用MDK5,并采用C語言對系統進行編程。
3.1系統主程序設計
系統啟動,完成GPIO口、USART串口以及ADC數模轉換等初始化;將終端設備入網,BC95通信模塊與云平臺對接,等待數據的傳輸;讀取溫濕度、天然氣濃度以及振動傳感器參數,發送參數至CDP服務器,判斷服務器是否有指令下發。若有,則控制繼電器動作,開啟各類執行器工作;若無,則延時60s,完成數據的采集與上傳。系統主程序流程如圖3所示。
3.2采集終端程序設計
環境參數信息采集終端由MQ-4傳感器、振動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組成,將采集到的環境信息通過NB-IoT無線傳輸至上位機,實現對管廊的實時監測[10]。MQ-4傳感器首先檢測到空氣中天然氣的濃度值,STM32將采集到的信息進行A/D轉換,最后判斷天然氣濃度值是否大于參考值。如果超過參考值,則上傳報警,提醒相關巡檢人員進行處理;如果低于參考值,則上傳儲存,再返回重新采集數據。MQ-4傳感器程序設計流程如圖4所示。振動傳感器在休眠狀態時,表示為低電平,振動開關狀態為關閉,同時綠色指示燈亮起,延遲一段時間完成數據上傳儲存,返回重新采集數據;當振動產生時,振動開關斷開,表示為高電平,同時綠色指示燈不亮,并上傳報警。振動傳感器程序設計流程如圖5所示。溫濕度傳感器發送檢測信號,開始采集數據,再將采集的溫濕度數據轉換成主控模塊可讀取的模擬值信號,并上傳儲存,最后再返回重新采集。溫濕度傳感器程序設計流程如圖6所示。
4系統測試
在完成對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后,搭建好監測平臺,連接好設備,并對其通電處理,在模擬環境下對系統進行采集測試來驗證該監測系統的可行性。實時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上位機實時監控界面如圖8所示。正常環境下,環境參數保持不變,當改變周圍環境時,環境參數曲線發生跳躍變化;此時,上位機實時監控界面顯示的溫度為30℃,濕度為77%,氣體濃度為11%,無振動發生。為了保證實驗的客觀性,再次驗證手機客戶端的實時監測效果。通過調節設置的報警閾值,改變振動環境。手機客戶端監測情況如圖9所示。管廊內溫濕度和天然氣濃度高于閾值,且振動信號由0變為1時,系統報警,LED指示燈亮起。
5結語
為了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導致綜合管廊內部環境變化而帶來的危害,設計實時有效的監控系統。系統中運用NB-IoT無線傳輸技術,彌補了有線傳輸的局限性。通過在管廊艙內布置高靈敏度傳感器,并通過上位機實時顯示,對管廊內部進行了實時、準確、快速的監控和管理,確保了管廊內部安全以及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行。
作者:丁松 王昌盛 鄭平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上一篇:基層水文服務體系創建成效
- 下一篇:信號與系統課程仿真實驗平臺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