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品牌創建新路徑

時間:2022-09-26 09:30:07

導語:食用菌產業品牌創建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用菌產業品牌創建新路徑

摘要:為了培育食用菌品牌產品,完善食用菌產業鏈,探索食用菌產業品牌創建路徑,分析了和順縣食用菌發展的基礎,總結歸納了和順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和現狀,表現為品牌建設初見成效、龍頭企業帶動提質增效、協同共享優化產業。通過分析現狀和不足,探索出食用菌品牌創建新路徑,包括培育鄉土人才,優化食用菌品質;強化監督管理,保障食用菌安全;創新運營模式,開辟食用菌新市場;引進技術團隊,增強食用菌競爭力;搭建銷售平臺,推進食用菌品牌市場化等;此外,要依托扶持政策,發揮技術團隊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吸納有技能的知識青年返鄉創新創業,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助力食用菌產業向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食用菌;品牌;創建;新路徑

品牌是企業無形的資產,也是品牌產品發源地的名片,品牌建立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為城市經濟增添動力。建立食用菌品牌能幫助明確食用菌市場定位、樹立食用菌品牌形象,使當地食用菌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穩定的客戶群。總之,打造食用菌品牌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在同類產品中,品牌產品質量優質,突顯獨特性;其二,推動產品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客戶黏度;其三,提高消費群體滿意度,架起消費者和品牌的橋梁,提升食用菌價值,有助于開拓市場。和順縣以“晉佳晉品”“養菇良”“九戀源”“和之鈺”香菇,“太行和順”“表里山河”“和美和順”黑木耳為引領,擦亮老品牌、創響新品牌,實施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功能農產品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為核心的品牌戰略。為了推動食用菌產業由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功能農業、綠色農業轉變,本文致力于探索食用菌品牌創建新路徑,踐行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農業生態的發展理念,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擴大食用菌知名度、提升美譽度,助力食用菌暢銷全省、走向全國。

1和順縣食用菌產業品牌發展基礎

1.1區位優勢是食用菌產業品牌創建的根基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東陲、太行山中段、清漳河上游,西通省府太原、東臨華北平原,總面積2250km2,轄5鎮3鄉1城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76個行政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能夠有效吸納周邊的農村勞動力、降低勞動成本的同時保證食用菌產量、產值及銷售空間的穩定提升;和順縣立足當地條件,圍繞“西牛東豬中菌菇、一園兩區三龍頭”發展布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義興鎮、松煙鎮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順縣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季節分布明顯,光、熱、水資源配置均勻,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6.4℃,年降水量582mm,素有“天然空調”之稱,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獨特的氣候條件能夠促進食用菌產業優化升級,為培育品牌產品扎下根基,和順縣玉米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6666.67hm2(10萬畝)以上,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基質原料,例如,香菇采用優質的“遼東櫟”作為主要原材料,產量高、品質優,市場認可度高,特別是5—10月份,高溫使多地食用菌栽培都處于停產狀態,而和順氣候冷涼,產品填補了食用菌的市場空白,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搶手貨”。

1.2綠色生態為食用菌生產提供環境保障

和順縣山大坡廣、林豐草茂,森林覆蓋率達37%,地形地貌大致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食用菌生產基地周邊工礦企業少,避免了水污染和工業污染;生產過程中農藥用量小,甚至不使用農藥,農藥殘留少,病蟲害發生率低,多使用通風、覆蓋遮陽網等物理方法防病治蟲;此外,將廢棄菌棒用作農家肥而集中放置,還能有效避免環境污染。這為優質香菇、平菇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使其在品相、顏色、味道、營養品質方面占有市場優勢,為打造品牌產品提供了保障。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鑒定報告顯示:和順縣香菇富含蛋白質,粗纖維、蛋白質、干物質,實測值分別為1.05%、3.70%、14.3%,可溶性糖實測值為0.59%;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檢查報告分析,香菇基質和加工用水中均沒有檢出汞、砷、鎘、鉛,從土壤環境來看,主要含有鎳、鉛、銅、鉻、汞、砷等8種重金屬元素,而根據山西農業大學專家測定和相關部門監測資料顯示,和順縣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大氣環境和水環境均在標準值以內。

1.3政策扶持為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近年來,“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省、市、縣都有扶持政策,鼓勵經營主體提升品質,提高市場認知度,促進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為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結合脫貧攻堅實際,狠抓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且出臺了《和順縣特色農業產業扶持實施辦法》,突出“舉龍頭、壯產業、促脫貧”,在全縣組織實施了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產業扶持項目,發展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生產經營優的農業產業基地,擴大了規模,提升了品質,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品牌化建設。

2食用菌產業品牌發展現狀

2.1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國家良好農業規范”(簡稱GAP)、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安全品牌建設中,如雙孢菇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安全品牌認證,平菇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有機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安全品牌認證,香菇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GAP等安全品牌認證,木耳已獲得有機產品、GAP等安全品牌認證。食用菌品牌建設詳細情況:2015年雙孢菇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面積3hm2;2017年平菇、香菇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面積分別為2、4hm2;2018年香菇、雙孢菇(復查換證)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面積分別為8.1、3.0hm2;2020年香菇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基地面積分別為9.0、8.1hm2;同年平菇、香菇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占全縣6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33.33%。2021年香菇、平菇、木耳取得有機認證,香菇、木耳取得GAP認證。品牌建設已有了好的開端,為食用菌產業品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龍頭企業帶動提質增效

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領下,打造優質食用菌示范基地,推進品牌建設。2015年至今,獲證經營主體從1個增加到6個,獲證產品從1個發展到4個,其中5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帶頭推進品牌建設,打造農產品自主品牌,建設優質食用菌示范基地,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商品化水平,增加食用菌產品附加值。以山西順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例,其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運行機制,以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為經營模式,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不斷擴大規模,充分發揮國外示范種植帶動作用,香菇菌棒已出口韓國和日本,下一步計劃將平菇、羊肚菌等輸出到國外。產品先后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GAP等安全品牌認證,為打造特色產業基地提供了質量保證。例如,和順縣和之鈺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園區生產的平菇、香菇,既是有機產品,又是“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和順縣九戀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平菇、香菇連續6年為無公害農產品,香菇(干品)已取得有機認證;銀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黑木耳取得有機和GAP認證,并注冊了“太行和順”品牌。

2.3協同共享優化產業

企業攜手,共創品牌,合作共贏,以發展“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目標,企業聯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品牌建設培育“強能力”。通過做大做強、做精做優農產品品牌,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商品化水平、創建自主品牌,將食用菌價值增值更多地保留在經營主體中,并利用基地優勢,引進技術和人才,山西順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了“晉佳晉品”和“養菇良”香菇商標,和之鈺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注冊了“和之鈺”香菇、平菇商標,把企業品牌打響叫亮,集團公司強強聯合,充分帶動和順縣食用菌產業品牌建設并取得新成就。

3食用菌產業品牌發展新路徑

要實現食用菌產業品牌化發展,就要保障食用菌品質、產量、競爭力、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這離不開鄉土人才卓越的種植技術,離不開常態化監督管理,離不開運營模式的積極創新,離不開技術團隊的深入鉆研,更離不開宣傳銷售平臺的搭建。按照縣域布局,和順縣規劃建設3個以義興鎮、松煙鎮為主的食用菌標準化產業園:順民農業香菇標準化產業園,易地搬遷后續產業食用菌標準化產業園、銀漳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及深加工產業園。反季節設施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建立可延長食用菌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進而為食用菌產業建設品牌夯實基礎。

3.1培育鄉土人才,優化食用菌品質

在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中,一是培養農業經理人,重點面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提升其經營管理及市場培育開拓能力,推行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成立食用菌行業協會,形成一整套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二是培養高素質種植能手,面向具備一定程度的科技文化知識和相應專業技能的農業勞動者,開展實用技術、操作技能等培訓,提高食用菌生產隊伍組織能力和技能水平,優化食用菌品質;三是培育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帶頭人,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創新的高素質“領頭羊”,補齊農業農村知識短板,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提升創業能力,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帶動小農戶發展的能力,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輸送“技能”,為食用菌品牌建設培育“強能力”。

3.2強化監督管理,保障食用菌安全

深入推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優化食用菌品牌建設,提升質量安全水平。一方面,積極開展生產基地的日常檢查、專項檢查和標志檢查工作,對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和安全生產進行指導監管,確保安全用藥、用肥、用標等,從源頭上消除隱患。通過網絡及時向品牌建設經營主體發布市場信息、標準宣貫等,開拓新產品,培育農產品安全品牌。另一方面,鼓勵綠色食品監管員、內檢員及業務人員積極參加專業技術及追溯培訓,了解綠色食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品牌建設的標準和最新標志許可審查及監管制度,提升內檢員審核和監管能力;此外,品牌認定現場需做到精準到位、精心指導、精細審查,以保障品牌認證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保障食用菌安全,助力品牌建設。

3.3創新運營模式,開辟食用菌新市場

一方面,采取市場化運營,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管理,帶動農民廣泛參與產業發展各個環節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股份分紅和勞務務工實現穩定增收,培育以農戶為骨干的本土食用菌生產隊伍,推動食用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實現食用菌產量穩步提升,為食用菌產業品牌化經營輸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聚焦綠色生態食用菌產業鏈環節,挖掘潛力資源,培育食用菌內生動力,探索新發展理念,精心打造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完善冷鏈物流設施,建立營銷團隊,加強宣傳推介,開拓市場,發展廢舊菌棒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食用菌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食用菌品牌建設增合力。

3.4引進技術團隊,增強食用菌競爭力

以專家團隊為技術支撐,一方面,引進人才,建立科研團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開展菌種研發,為食用菌產業提供優質品種;另一方面,引進食用菌精深加工技能,打造精深加工團隊,如香菇醬、香菇餅干、食用菌罐頭等食品,完善產業鏈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提升產品價值,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3.5搭建銷售平臺,推進食用菌品牌市場化

以宣傳培訓樹品牌,品牌促市場、市場推認證的發展模式,推動食用菌產業品牌繁榮發展。一方面,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契機,面對面講解食用菌品牌認證程序、質量安全、市場效益等相關內容,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另一方面,以各級各類農博會、綠色食品宣傳月等活動為契機,為品質優、味道佳的農特產品進行產銷對接,為對外交流搭建平臺,為和順縣品牌產品的大范圍、高規格發布提供機會,唱響農產品品牌,為農特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品牌打造以校企合作為載體,聘請專業品牌建設團隊,全方位立體式指導品牌Logo設計、宣傳、生產、包裝、銷售等方面,全力打造特優農產品,推動食用菌產業走向全國。深化專家團隊、項目工隊、營銷戰隊“三隊”包聯服務,積極開展指導工作,為企業牽線搭橋,解決實際問題,助力鄉村振興。例如,和之鈺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菌菇與北京、石家莊、鄭州等地區建立穩定的銷售平臺;山西順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香菇菌棒出口韓國和日本,僅2021年出口約11萬棒,出品額10.12萬美元。

4小結

和順縣的食用菌品牌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知名品牌齊頭并進還存在困難,為此,以資源優勢、綠色生態環境和扶持政策為依托,以增強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宣傳推介為突破,以省級龍頭企業帶動、協同發展、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為引力,以引進先進技術、培育鄉土人才、擴大企業規模、創新運營模式、完善產業鏈為動力,以品牌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定力,探索食用菌產業品牌化建設可行之路。

作者:許素紅 單位:和順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