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分類設計研究

時間:2022-09-26 16:50:32

導語: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分類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分類設計研究

摘要: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文章首先闡述了“雙高”建設背景,然后分析了“立德”與“樹人”的教育哲學關系,接著說明了“樹人”分化的歷史階段性,以及“立德”的不變與變量選擇,最后論述了“雙高”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分類設計

關鍵詞:立德樹人;職業教育;雙高”建設;課程思政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項目的背景、籌備、啟動實施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既是“雙高”建設的總體教育價值導向,又體現在具體的建設任務內容之中。“雙高”建設是高職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項目化,而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教學專題化,“課程思政的基點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使大學生獲得全面發展”[1],但是“雙高”建設要求和課程思政設計均沒有具體解答“立德”與“樹人”的關系問題,也沒有建立起教育設計與教學實施之間的中觀措施,以下筆者將針對此展開論述。

一、“雙高”建設背景

“雙高”建設的標識性事件為教育部、財政部在2019年3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同年12月確定了197所入選學校(其中含專業群建設學校141個)。“雙高”重大工程的示范引領導向高度突顯了“技術技能”要件,而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高水平”的直觀指向。“‘雙高計劃’提出,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2],就“雙高”建設意見中描述的“改革發展任務”來看,立德樹人是其核心前景所在。將“雙高”建設的“改革發展任務”與“雙一流”建設中的“建設任務”進行橫向比較可發現,立德樹人是兩項教育工程的共通之處。“高水平”的顯性體現是技術技能———“樹人”,“立德”與“高水平技術技能”的關系實質上是“立德”與“樹人”之間的關系,該關系在“雙高”建設的官方文件中并沒有進行主題化說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雙高”的建設前景、預期收效與立德樹人密切相關,因此探討“立德”與“樹人”的關系并落實立德樹人既是“雙高”建設的隱性目標,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不變初心。

二、“立德”與“樹人”的教育哲學關系

論證“立德”與“樹人”關系的基本前提是對立德樹人的詞性及其內涵進行準確把握。立德樹人是由“立德”“樹人”兩個動賓詞構成的詞組,其一般內涵是教育活動中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的統籌。“雖然立德和樹人所關涉的范疇并不一致,但是立德和樹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人本身”[3],“立德”與“樹人”統一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具體性和歷史階段性決定了“立德”與“樹人”的統一關系。以“職業技術技能培養”為顯性目標的職業教育伴隨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威脅,這也是高等職業學校相關研究與“立德”高相關的自覺性補償的根源所在,也是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負面“鄉情”和潛在“硬傷”。“雙高”建設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價值取向對“立德”與“樹人”之間的關系有如下三種意見:其一,并列關系,即“立德”與“樹人”同向同行;其二,主次關系,即“立德”“樹人”有一方(常常是“樹人”)為主;其三,因果關系,即“立德”與“樹人”存在著因果轉化關系———有才便是德、有德催生才。上述三種意見窮盡了“立德”與“樹人”的相關域邏輯關系,其中第三種意見———因果關系迫近于立德樹人的發展情況和前景走向,而且因果關系包含了“并列”、超越了“主次”。基于上述內容,對“立德”與“樹人”的教育哲學關系描述如下:“立德”與“樹人”是對教育目的的微觀階段性表達,二者統一于人的全面發展,特定歷史階段中的有限個體可以其創造社會價值的潛在總量作為教學效能的標準。

三、“樹人”分化的歷史階段性

“樹人”的本意是對人的培育,較之于“立德”,其更傾向于個體社會化進程中對創造社會價值的技術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教學目標的價值取決于個體發展、社會發展和職業發展的需要”[4],“樹人”的理想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且當代中國教育教學客體的身份目標被公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也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意向。“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具有歷史階段性,常常分化為不同的社會勞動角色。階級社會的勞動角色具有社會貢獻本質差異和等級差別,共產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的勞動角色僅有基于分工的不同,這種不同將被逐漸縮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稀釋。社會分工將長期存在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造成職業差異和職業社會角色分化,而“樹人”伴入其中會沾染分化性向。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高等職業教育,依據與社會生產高相關的產業發展情況,確定了19個大類專業。專業是“樹人”分化的直觀表現,專業是對職業的定向和預備,是個體社會勞動角色的“練習”和“彩排”。對全面和整體的追求促使職業教育要防范“樹人”分化的危險,而“立德”作為這種防范的基本策略而投身其中。概言之,“樹人”的分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表現為不同的形態,“立德”便表現為總體階段性和具體差異性。

四、“立德”的不變與變量選擇

“立德”與教育任務之間的關系是不變的,“立德”之于個體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變的,“立德”的總體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不變的。但是,與“樹人”因果相接的“立德”必然隨著“樹人”的分化而有不同的表達,這就是“立德”的主要教育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不同時代內容和形式的原因所在。“立德”不是外在的強加,而是內在的探索和發現;“立德”不僅是對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認同、遵循,更重要的是對高于生存的美好生活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當代“立德”的基本要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則是“立德”的行為化追求,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進一步詮釋了“立德”的主客觀標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落實要求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時代促進了“立德”的進一步具化,新的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立德”與個體職業分化緊密相連,因此以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作為“立德”分化的變量成為必然。“立德”的差異性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特征的映射,專業、職業類別將“立德”與具體的社會生產相聯系而形成了專業素養要求和職業道德規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列舉的專業(群)及其對應的“立德”內容是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為依據的,對高等職業教育暫未提出關于育人效果的具體內容,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是推進立德樹人的基本變量。“立德”與“樹人”內涵間因果銜接式的“雙螺旋”關系衍生出多類別、多形態的外延,結合“雙高”建設的藍圖和情境可以就高職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內容進行以專業為基本變量的分類設計,從而“使各專業的思政教育目標在具體化的基礎上呈現出專業色彩,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6]。

五、“雙高”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

基于對立德樹人的基本理解,結合“立德”與“樹人”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高職學校在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具有普適性、不可變、不可分的元內容:通過職業勞動創造社會價值或提高價值創造率,在個體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追求美好生活。特定歷史時期的不同職業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個體感受相近但表達形態有異,但是所有職業群體均面向“實現對接相應的人格素質、社會素質、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7]。職業勞動形式和創造社會價值的形態對立德樹人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作用于教育教學客體會使其處于價值創造的預備狀態,這里可稱之為“學業”,其進行時態為“職業”,即學業與職業共同塑造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雙高”之“雙”意指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需要高水平專業輻射和帶動相關專業的共同發展”[8],高水平高職學校實際上是由兩個以上高水平專業支撐和表達,“雙高”建設的直接目標實際上就是專業(群)建設。即便淡化“雙高”建設的背景,高職學校落實、推進立德樹人也是以專業為基本教育管理單位的。社會生產進程及當前國內外產業發展狀態決定了職業教育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專業,而以專業作為立德樹人的變量值既是社會生產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也是教育事業主動參與社會進程的必然選擇。較之普通本科教育,高職學校專業的職業性更加典型,與社會生產的關系更加緊密和直接,因此以專業(群和相關群)作為立德樹人的變量值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在立德樹人的根本問題上,不同課程都需要同向同行、合力推進,這樣才能夠塑造完滿的、真正的人”[9],在高職學校立德樹人元內容的基礎上,以《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中的19個專業大類(專業大類均以前兩字簡稱,如將“農林牧漁大類”簡稱為“農林大類”)作為獨立變量,高職學校落實立德樹人可進行如下十項分類設計。第一,農林大類: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消費產品、原料。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樹立人與自然的共同體意識;強化勞動教育,養成勞動生產的價值認知習慣,提升保護自然資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感知第一實體產業———農業與人類社會的本質聯系,培養“大國三農”情懷,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意愿,普及農林牧副漁產業的知識、技能。第二,資源大類、能源大類、水利大類:將富集性自然資源轉化為可控社會資源。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學生樹立人對自然資源的感懷意識;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源開發的緊迫感,學會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強化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其關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第三,生物大類、輕工大類、食品大類:與基本社會生活需求(衣、食)直接相關。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提升學生對生物、化學變化有效導向的自豪感,使其充分認識人類智慧的歷史階段性和技術技能的有限性;加強生化工業的職業安全教育,培養學生行業創新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構建人類物質需要多樣性得益于生化工業發展的價值關聯意識,從而提升職業價值感,“留白”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第四,土木大類、裝備大類、交通大類及物流類:與基本社會生活需求(住、行)直接相關。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踐行馬克思主義關于工具是“人的延伸”的學說,進一步豐富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將有形之工具(設備)的價值效能轉化為無形之大愛、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奮進精神,激發其提升工具效能的意識;培養學生精益、精進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夠追求大國重器層次;提升學生使用工具(設備)的能力,促進工具(設備)在生產、使用中的更新。第五,財經大類(不含物流類):基于(電子)貨幣往來的勞動價值換算。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溯源貨幣的價值交換功能,使學生理解貨幣的勞動本質、本位;學會正確處理資本與資本主義之間關系,端正對社會主義的政治態度、職業認識;培養學生財經職業素養、道德,使其形成認真負責、敦實厚重的職業習慣和人生態度;引導學生消除金錢萬能、唯利是圖、不勞而獲的職業投機傾向,樹立金融風險意識。第六,醫藥大類、教育大類:公益性社會價值的準市場統籌。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有限性與知識無限性之間的辯證關系,追求身心健康發展;激發學生對生命變化、生老病死的敬重,教育引導學生把群眾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職業必要內容;培養學生奉獻精神,使其在公共危機事件中能作為、敢作為、有作為;有主次地兼顧“醫者仁心”“師者厚德”,使二者統一于人類共同體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追求中;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強化學生提升全民族身心素質的責任感。第七,公共大類、公安大類:公共性社會價值的政府統籌。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體系;促進學生認識、認同公共事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感受、感悟公共事業的中國方案,培育學生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第八,電子大類:高效率信息傳遞。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引導學生樹立信息作為語言的媒介意識,并強化電子信息與思想的關聯意識;促使學生尊重信息隱私,注重信息安全;引導學生感受虛擬經濟對經濟貢獻的自豪,防范虛擬經濟的崇拜危險;增強信息世界對人的拓展作用,防范信息對人的異化;促進無紙化辦公,提升信息傳遞能力,普及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第九,文化大類、新聞大類另加會展類:信息傳承、生產與交流。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引導學生樹立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文化信息生產態度;堅持文化信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向,引導學生樹立信息主旋律意識,正確對待群眾輿論,堅持求真求實;促進優秀文化作品的交流,突出正能量新聞信息,抵制惡俗文化產品,抵制低級趣味的新聞信息;積極展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信息,進一步普及美育,創新發展美育方式方法,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第十,旅游大類(不含會展類):通過職業后休憩服務的勞動價值轉移活動。立德樹人的分類設計如下:建立協助、服務他人進行職業休憩的職業價值觀,拓展賓客的身心邊界,豐富賓客的世界感觸,促進其對美好生活的感受和進一步追求;形成講真誠、守信譽的職業操守;滿足客戶的基本物質需要,創新發展滿足顧客精神需要的深層關懷服務;崇尚人格平等,認可賓客至上,做到端正熱情友好的工作態度和效能,但要注意限度。總之,新的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的宗旨和教育教學設計秉承了個體職業發展的需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綜合表達,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推進和有機統一”[10]。本科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梗概已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有所描繪,高等職業學校各專業大類已確認課程思政元素群成為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研究重點和實踐發展方向。“雙高”建設背景下,立德樹人需以職業教育的專業作為變量進行分類設計,其所形成的十項立德樹人的分類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蓋慶武,賀星岳.新時代高職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9:25.

[2]雍莉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3):49.

[3]李建華,王果.立德與樹人之間:一種教育倫理學辨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8.

[4]鄧澤明.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

[5]趙曉東,陳立民,李蔚佳.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再審視[J].職教論壇,2021,37(3):144-149.

[6]丁曉東.專業思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8):27.

[7]蔡澤寰,詹杏芳.新時代高職德育的價值維度和發展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4):23-28.

[8]李夢卿,李鑫.“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建設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26.

[9]唐芳云.立德樹人:高校“課程思政”價值定位的哲學審視[J].理論導刊,2020(2):124.

[10]楚國清,王勇.“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四重邏輯[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21.

作者:任俊圣 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