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建設與民族音樂的發展

時間:2022-09-27 09:20:35

導語:新農村文化建設與民族音樂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文化建設與民族音樂的發展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樂有著良好的文化底蘊和載體優勢,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審美、情感表達、藝術價值對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既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是一個常看常新的課題。在新農村文化建設視域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既是民族音樂自身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揮“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徑。如何賡續我國民族文化命脈,打造活性長存的民族音樂生態空間,需要我們立足新農村文化建設背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來探討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民族音樂這一音樂形式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是數千年歷史流變中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從微觀視角來看,民族音樂具有較強的區域差異性,各地民族音樂帶有族群印跡的文化特點,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民族音樂特色。從宏觀角度著眼,民族音樂是普通群眾生活的底色之一。正如馬克思所言,“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欣賞民族音樂,我們不僅能認識社會的形勢變遷,也能領略各地的民俗風情,更能感受到真情的自然流露。基于民族音樂自身的文化意涵和價值特性,新農村文化建設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有以下幾點思路。一是扎根文化土壤,采集民間心聲。民族音樂源于群眾生活,反映群眾生活,也影響群眾生活。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應立足于民間、民俗、民聲。正所謂“樂為心聲”,民族音樂應當以新農村建設為發展主題,俯下身去,沉下心來,創作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接地氣”的民族音樂作品。與此同時,還要與新農村文化建設“革除舊糟粕、建立新文化”的風尚同向而行,須臾不歇。二是注重人才培養,引入源頭活水。民族音樂人才培養既是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進程中極具潛力的增長點,也是當下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民族音樂人才培養落實到具體實踐中:一是建立健全民族音樂人才檔案,根據各地發展實際實行統一管理或分級管理;二是整合融通各種人才培養渠道,選拔藝術能人、音樂專家開展線上線下培訓交流;三是將民族音樂人才納入專業技術人員序列,實行評選制度和滾動管理,督導人才提升自身音樂創作或演奏實力。三是創新內容形式,融匯時代精華。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做好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平衡。

民族音樂既要堅守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又要與時俱進取材時代元素。隨著受眾對民族音樂的需求愈加多元化,民族音樂從文化領域步入經濟領域,由實用功能轉向美學功能,這要求民族音樂在深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表現形式和實踐載體,既要避免信仰斷層,也要承接時代所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國民族音樂要想昂首立于世界音樂之林,必須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這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文化“密碼”,也是厚植文化根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種民族自覺。只有守護好我國民族音樂這一傳統文化事業,才能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汲取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不論何時,中國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始終在路上。對此,經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的《多元文化影響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一書可為新農村文化建設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該書共7個章節,先是從民族音樂的概念、屬性、特征、體系及聲韻出發進行民族音樂概覽,然后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歷史沿革和歷史淵源進行了回溯,接著層層遞進分析了多元文化的類型、特點和渠道,并深入解讀了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價值,最后給出了我國民族音樂在教育和社會中傳承與發展的策略,并對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該書既可作為高校音樂院系中國民族音樂理論課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作為其他文化領域鑒賞和學習民族音樂、進而自發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的基礎讀本。

作者:謝秋菊 宋柏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