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專業課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
時間:2022-09-27 11:31:11
導語:景觀專業課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城鋃化建設大力開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快速建設所產生的“副作用”,譬如:城市內澇等問題影響著生態環境,也給人民群眾帶來極大困擾。為此,國家住建部提出相應的緩解城市內澇,改善生態環境的對策,“海綿城市”這一概念應運而生。打造海綿質感的城市,就是要發揮城市建筑、道路、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的作用,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數年間,景觀設計類課程應當凸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這也將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景觀設計人才,對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景觀設計;海綿城市;課程教學;實踐探索
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工作,往往圍繞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培養與城市及所處地區相適應的景觀環境建設人才,因此教書育人,成就具備高素質、高水平、有專業能力的設計人員,為城市景觀生態環境建設進行人才儲備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主要任務。作為大學本科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是諸多藝術設計專業院校廣泛設置的課程之一。在日常實踐教學中需要切實形成科學化管理,以教學為主體,將景觀設計課程相關教學內容貼近城市建設發展現狀,有理有據、科學靈活地展現出來。綜合以上,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形成一個健全的、完備的課程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海綿城市”理念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速,生態環境面臨嚴峻考驗。國內各地城市"雨后看海”"逢雨必澇M的現象屢屢發生。2011年以來“看海模式”頻發,“年年治澇年年澇”加重,城市內澇對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及財產都造成極大的影響和損失。異常天氣產生的原因,被公眾認為與大肆填湖、破壞自然水體生態系統等有關。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進湖退”,城市排水設施和管網建設滯后也成為重要因素。城市化建設中人類強制性的改造行為,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態平衡,出現了很多環境問題。如國內各地“雨后看?!钡膬葷硢栴},2014年11月國家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提出“海綿城市”這一概念?!昂>d城市”,即城市具備海綿一樣的特征,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打造海綿質感的城市,是從雨洪管理的角度去詮釋一種可持續性的城市發展建設新模式,進而實現城市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昂>d城市"理念體現了對雨水的合理利用,能解決異常氣候所帶來的過于集中的降水而造成的內澇問題。強調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類和諧共存的發展模式,十分有利于現今改善傳統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生態環境。
2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景觀設計
目前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在景觀設計領域,眾多的專家學者都對該項較為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及技術運用于景觀設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肯定的論述,并對其實施路徑開始進一步探索。對于一線教學人員來說,能將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內容與社會大環境的實時發展相一致,將符合|‘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步伐的景觀設計理念深入于課堂教學的日常,并且讓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掌握在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的水生態系統、低影響開發、構建完善的排水防澇系統的前提下,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為主線,結合氣候、地形,遵循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原則,將都市自然排水系統的植被洼地、淺溝和低勢綠地、雨水花園、生態滯留草溝、可滲透路面、生態屋頂等獨特的海綿型濱水景觀設計技術應用其中,這才能將景觀設計課程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
3景觀設計類課程定位
環境設計專業包含內容分別有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兩大板塊,景觀設計類課程屬于室外設計的范疇。就目前國內的景觀設計相關課程設置而言,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屬于多學科相融合,可詮釋為利用科學和藝術手段營造人類美好室外生活環境。景觀設計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的內容,融合了市政建設、城市規劃、建筑環境、公共環境等多個領域,并且涉及藝術學、建筑學、心理學、植物學等多個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城市建設離不開學校景觀設計類課程理論及實踐運用的助力,環境設計專業能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專業型年輕儲備人才。在實際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景觀設計課程的參與度并不十分理想,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完美地連接為一體,且符合大環境的發展趨向,凸顯出景觀設計的專業綜合性,是當前本科院校共同面臨的重要議題。
4景觀設計類課程在傳統教學中的問題
4.1人才培養定位模糊
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新時代,圍繞高等教育的戰略目標轉型,乃至環境景觀行業與學科的發展,對于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的要求會更加的嚴苛,理論研究型的學生,在具備較高學術理論研究水平的同時也需具備較強的創新及實踐能力。海綿城市建設是新時期符合社會發展趨向的國家策略,培養具備海綿城市建設發展要求,切實遵循學科行業前進步伐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值得深入探究。
4.2景觀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在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不斷摸索中,教學模式單一仍是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想培養出具備高水平的、專業化素養的學生,可通過多元化模式作為載體來實現。多元化模式是在設計課程教學基礎上的補充,也是促使落實多樣化的優勢互補。各個模式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優缺點也不盡相同,目前常見應用于景觀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有互動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模塊化教學等,都需要專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課程內容因材施教,設置適合所帶班級學生特點的模式,真正地將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工作高水準地落實到位?;趯I性質內容的分布,許多學校會對于不同專業的側重點有所傾斜,譬如:環境設計專業有些院校以室內設計方向為主,景觀設計方向為輔;反之也有以景觀設計為主設置的院校存在。教學方向主次占比的差異化,這樣的專業設置在教學資源投入、師資隊伍專而強的建設上是相對不足的,且學校對于學科方向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單一化現象的存續。
5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系統優化
5.1明確景觀類課程教學目標
景觀設計類課程應當明確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目標,清晰人才培養方案所樹立的設計領域、要求。不論室內設計或景觀設計,都離不開環境與人的相互協調、相互依存,學習景觀相關課程的過程中應全程滲透著人與環境的和詣共生發展的思想,符合國家發展建設相關政策,學生具備應對各類型景觀空間環境的設計能力,能夠把控好建筑空間與景觀環境的和諧性。主干課程與分支課程的安排要由易到難,學生一方面要掌握不同類型景觀設計理論知識原理,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理論環節教學的過程中,需與多個設計單位形成緊密交流合作,深入實際案例,邊實踐邊教學邊學習,切實達到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體驗設計方案的完整脈絡,深刻理解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間的聯系,以此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最終目的。提升學生對景觀與建筑的空間聯系的認知,全面拓展他們的實踐感知能力,景觀類課程教學應貼近實際生活,參與是學習行之有效的途徑。鼓勵師生一同參與設計大賽,借助省市或者國家級技能設計比賽的良好平臺,既提高自我專業水平能力,又可學習他人之所長,彌補自身不足,從而發掘自身更好的潛能。
5.2互補式教學模式,增強多學科融合
基于景觀設計本身屬于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性質,在課程改革期間,適當地增減重設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例如:現階段本校開設的三門景觀設計類課程分別是:公共設施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設計等,從作業練習、設計內容及學生課程掌握的難易度是由簡至難,從設計的范圍而言是從窄到寬,較為科學合理地呈現景觀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板塊遞進關系。以往教學常以“填鴨式”灌輸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輔也就意味著被動接受,同時也受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未能積極地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應增加課程教學的實用性環節,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差異、認知特點后,根據個體特質進行教學設計,促成合作學習,逐步向自主鉆研等模式發展。學科專業的建設順應時代發展,補充與社會發展大環境相匹配的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理念內容,增加環境心理學、景觀植物課程的設置,符合學生學習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規律,更加容易形成各門課程內容間的互相補充和脈絡關聯,使學科專業知識點完整緊湊,內容銜接恰當,減少重復性交集,高效整合結構框架,梳理主干知識點。
5.3“海綿建設”引入案例,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在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早期,理論課往往注重書本上的知識積累,中規中矩,不太適用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邏輯訓練,技能與研究的占比輕重也是傳統教學中易存在的弊端,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對于受限的教學課時量和教學資源,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既要符合海綿城市建設大方向,又不能脫離與改革后的新人才培養定位相一致的系統模式,需要依托新時期的改革步伐,向創新實踐專業能力的水平提升持續發力。在課程制定的初期,設定教學大綱和課程考核任務時,可依據課程的分類設置,邀請相關專業設計單位參與交流討論。將學校所在地的實際設計案例引入到教學中來,結合當地城市建設生態資源,和海綿城市建設契合的水資源典型實例,加深學生對于設計方法、設計思路的掌握理解,適應行業的時代要求與發展,避免教學與實際出現脫節的現象。采用專項研討、項目拓展等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溝通交流,選擇可行性較高的設計思維運用于實際項目案例中;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實際的場地調研,加深學生對于方案的拓展與深化。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遵循國家頒布的景觀設計標準,規范完成設計項目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景觀設計的基本流程掌握落到實處,也促進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既了解了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專業現狀,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增加競爭力,坦然面對畢業后的種種挑戰。
5.4“教與學”雙方的定向提升
陶行知認為,在學生求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在于教,也不單于教學,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傳授了其學習思路,發散其思維,提升其學習熱情,就能產生高質量的結果。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求變,認知學生喜好,提升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此外,教師要在教學中成長,不斷提升自己。想要教好學生,就需要教師自我提升。這就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合一"的傳授方法,同時,也成為其獨有的方法和教學手段。在今天高質量教育實施中,學生能夠學習和應用現代科學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刺激學生學習欲望的最現實的因素〇5.4.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由于景觀設計課程的強大學際性質,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如果想學習綜合性的、跨學科的課程,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建筑學、植物學、心理學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系統。第二,學習景觀設計課程也是學習景觀設計語言。設計語言和其他領域的語言相互融合,促進多種語言的融合。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素質,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語言。5.4.2多維度激勵學生,建立良好教學氛圍(1)課堂教學激勵法。在設計教育過程中,要避免教師過分干涉限制,提升學生從多個視角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性思維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對于不合理的設計方案,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基礎,有必要提出運用上的變更,不要隨意否定學生的思考,也不要發表大而空洞的意見。(2)成果展示激勵法。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成果展示,互相學習。選擇一個學生的優秀作品,以模范的力量帶動大家,讓學生干勁十足。本班的學生將優秀的作品作為教室的事例進行說明,創造班級的學習明星來刺激學生,將優秀的作品進行學校內部展示會激發學生的熱情。
6總結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究是一個摸索的、長期的過程。涉及的本地區生態環境為實踐案例主線,配合多個設計單位進行理論交流和方案研討,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大的發展方向,切實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本科教育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是一次新的嘗試,制定教育計劃、積累經驗,優化課程框架,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為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學博.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風景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J].城鎮建設,2020(08).
[2]劉召云.探索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
[3]王迪.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宄[J].大眾文藝,2017.
作者:楊圓圓 單位: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新思路
- 下一篇: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景觀設計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