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路徑

時間:2022-09-28 09:00:56

導語: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路徑

摘要:舞蹈類課程是各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學的重點構成,該課程以自身獨有的教育形式和藝術特點在轉變以往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充分彌補了傳統非藝術專業學生對舞蹈領域的認知缺失。鑒于此,課程教師應對舞蹈類公共課程的教育重要性加以了解,尤其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應對文科教育開展的價值導向性給予高度重視,要時刻秉持立德樹人理念,更為深入改革推動舞蹈類公共藝術課程。本文主要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與創新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文科背景;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

新文科屬于國家實現現代化教育和高等教育強國而提出的建設學科之一,其與“新農科、新醫科、新工科”占據同等地位。針對新文科建設內涵,眾多研究人員在多角度下對其價值和導向性做出解讀,其中有學者認為新文科所指向的是要將中國魅力、中國價值充分弘揚。近年來,大部分高校相繼開設了舞蹈專業,甚至把該內容納為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構成,從藝術本質講,舞蹈其具有較強的審美功能,在高校教育中對其進行推廣不僅可使大學生群體綜合能力明顯提升,同時也可進一步優化其藝術鑒賞力,因此各院校及教師應對該課程加以重視,不斷優化其教學模式和內容,以促使其教育作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

一、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實施重要性

(一)可強化學生藝術素養與身體素質

從課程角度分析,舞蹈類公共藝術課程,其與音樂課程不同,音樂所注重的聽覺藝術,而舞蹈更多的是為人帶來美的享受,舞蹈本身動態性極強,通過合理的創作可將人體主觀情感在肢體動作上完美呈現。而通過持續性學習舞蹈類藝術課程,大學生可直觀感受到身體各機能的變化,尤其是舞蹈中通常包含延伸、跳躍以及靜態造型等不同動作,并且在節奏變化、高低空間配合下,想要高質量完成一套動作,需要學生群體反復練習方能達到標準。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大學生精神意志和身體素質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同時對其藝術素養提升也有極大促進作用。以創作類舞蹈實踐課程為例,通過實踐課程的開展以上教育優勢也可進一步提升。高校開展舞蹈類的公共課程,并非是為培養專業化的舞蹈人才,其目的只是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優化學生主體綜合能力[1]。而教師通過結合學生發展實情針對性開展教學指導可為大學生群體帶來更多創新觀點,并且這種啟發性作用毫無功利性。學生通過模仿教師、自行嘗試舞蹈創作、加入舞蹈思想、完成最終作品的一套學習流程,其對舞蹈藝術認知會更加深刻,這種主觀上認知并非由教師傳授,而是通過自主創造活動所獲得。該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依據自身喜好選擇舞蹈動作素材,并且也可按照創作主題與情緒進行藝術編創,由此獲取的課程作品對學生來講十分珍貴,其不僅可以充分體會舞蹈藝術感染力,同時對于舞蹈類理論課程學習也會更加投入。

(二)是各高校落實美育的關鍵構成部分

在新文科背景下,各高校應立足于該項建設任務要求為中國培養更多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綜合素質過硬的社會人才,而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與推廣是強化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公共藝術教育所強調的是全面落實美育,而舞蹈類藝術課程則是美育實施的重要部分,近年來各高校對舞蹈類課程重視愈發升高,其原因是該類課程對于增強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有重要引導作用。仍以舞蹈創作為例,該課程作為舞蹈類公共課程的構成內容,其在教學時可通過肢體探索等環節有效鍛煉學生身體機能和素質,而學生通過學習不同肢體動作也能重新了解和發現自身優點和長處。除此之外,舞蹈類公共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其將聯想、思維、身體等多方面充分結合,屬于一門綜合訓練課程,所以通過對該類課程的深入學習,大學生群體身心皆能更好發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開展原則

(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在開展舞蹈類公共課程時,需明確該部分學生與專業舞蹈生不同,所以在面對非專業學生群體時一定要對其差異性充分了解,并且在設計教學活動內容時也應以此為前提。課前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談話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的身體機能、學習程度以及學習期望展開調查,在全面了解后教師可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案,在保證教學進度和質量的同時將以往單一性教學路線轉變為雙線同時進行。例如,在教學舞蹈單一造型時,教師要求將時、空、力的發展變化加入,此時學習能力較強、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大學生能夠快速理解該知識,并迅速投入動作變化學習,反之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磨合。

(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高校教育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所以如何能夠在舞蹈類公共課程中將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全面激發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教學實施中,若想通過《舞蹈鑒賞》以及舞蹈創作等課程將學生學習自主性調動,教師應注重學生個性化挖掘,如此使學生思維不會受到過多局限[2]。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轉變自身專業性教學框架,尤其是針對肢體動作等實踐類課程,“教學示范”的合理度應嚴格把握,一旦出現學生難以理解的情況,教師應善于轉變思路,嘗試由學生進行教學示范,該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手把手指導,通過結合學生肢體動作擺放展開教學講解,盡量在課堂上以“學生對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在后續的舞蹈創作實踐中,為激發大學生對舞蹈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也應深入挖掘學生心中想要體現的舞蹈思想,在肯定其表現力的同時適當進行引導和啟發。

三、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實施現存問題

近年來,各高校對于公共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并且校園中舞蹈也一直承擔著重要角色,在教育部所頒布的課程指導方案中特別強調,各學校應結合本校實際、創造教育條件、科學設置藝術教育課程,以此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用充分發揮。但目前通過調查后發現,仍有部分因素嚴重制約著舞蹈類公共課程的實施效果:首先是對于舞蹈藝術高校管理者并未給予高度重視,部分學校在開展該類藝術課程時并非設置舞蹈教研室,尤其是理工類院校對于藝術教育實施忽略現象更為嚴重;其次,高校內大學生主體藝術基礎應進一步提升,因部分地區中小學并未將舞蹈作為重要課程,從而導致高校內大多數學生并未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過系統化的舞蹈教學,所以其個體舞蹈能力不足,而在面對舞蹈類公共課程時也難以短時間提高自身能力,因此該類課程引導作用無法徹底發揮;第三,教師力量及教學氛圍也應進行優化,目前部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開展中舞蹈專業教師欠缺,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第四,教學方式和活動也應不斷創新,要做到多樣化、互動化發展,為使高校所開展的公共藝術教育中舞蹈課程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教師應該不斷結合學生興趣及需求構建全新教學模式,實際卻是當前部分教師所選擇的舞蹈形式過于單一,不僅難以激發學習參與興趣,同時對其綜合能力提升也十分不利[3]。最后,各院校應保證公共藝術教育資金充足,通過資料顯示,各高等教育在自然科學層面上投入的經費數量龐大,反之在藝術教育上投入十分有限。因此,院校應明確資金保證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藝術教育上投入充足的資金和人力才能保證舞蹈類公共課程教學價值徹底發揮。

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路徑

(一)增強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保證,因此在開展舞蹈類公共課程教育時教師應將激發大學生主體興趣作為首要任務,首先教師可利用新穎、精簡且帶有較強啟發性的課程導語,以此將舞蹈教學難點和重點加以體現,該方式是引導學生進入舞蹈教學活動與內容的重要行為方式。教學前,教師可結合所要講解的舞蹈內容設置藝術導語,全面激發學生情感和認知興趣,引導其思維發散,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這是實現藝術效應的關鍵所在。只有緊抓學生注意力,才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并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理想狀態。其次,教師也可優化教學方法,增加教學趣味性,以往進行舞蹈公共課教學時,通常教師會遵循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展開。例如,各關節的靈活性練習,包括腳的位置訓練等活動皆具有一定科學性,但若一味要求高校非專業大學生按照舞蹈演員一樣進行單一訓練,其只會認為訓練難度過高,過程枯燥,長時間影響下必然會對該課程喪失學習興趣。在新文科背景下,對于課程教學優化教師應明確所謂學習興趣指向的是一種意識傾向現象,更是動機產生的重要原因,而對于舞蹈課來講,部分教師認為藝術課本身則帶有較強趣味性,因此無需花費過多時間激發學生興趣,但事實并非如此,少數學生因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在面對舞蹈課時會呈現較強抵觸心理,而針對這部分學生應著重突出舞蹈課趣味性特征[4]。例如,教師可以以群體游戲的方式進行肢體教學,“木頭人”這一游戲大多數學生皆有參與經驗,所以教師不需講解過多游戲流程,但特別要求游戲中一旦數到三,參與游戲的學生要立即擺出舞蹈動作,不可有任何搖晃,且該動作擺放要標準,一旦失誤重新來過。通過該方式不僅可提高大學生教學活動參與動力,同時也可在游戲中由教師逐一糾正其肢體動作,提高舞蹈掌握精準度。

(二)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及評價體系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具有受益學生多、輻射面積大等諸多優勢,所以課程設置時各院校可對舞蹈類選修課類別加以豐富,通過基礎授課這種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舞蹈教學,提高其教育影響力。以舞蹈實踐、舞蹈欣賞兩類課程設置為例,各院校可結合當前大學生喜愛度較高的瑜伽和現代舞實施教學,通過該方式為學生提供舞蹈學習和實踐的廣闊平臺。此外,針對西方舞蹈欣賞的課程教學,可嘗試以雙語教學的方式完成,如此既可提高其藝術素養,同時也可讓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顯著增長。美國高校中,舞蹈教育發展已十分迅速,其教學內容通常包含大眾舞蹈教育、專業舞蹈教育,以及與舞蹈相關的藝術文化教育等諸多內容,并且美國高校也逐漸打破單一化人才培育模式,其更注重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人才,而這與中國所提出的新文科建設要求高度契合,所以中國高等院校在圍繞舞蹈公共課進行教學創新時可立足自身發展不斷學習先進經驗。

(三)優化課程內容,加強理論實踐結合

以往的舞蹈類公共課開展教師更為注重理論課教學,如在進行舞蹈鑒賞課時通常教師會選擇經典舞蹈作品,在帶領學生觀看作品的同時講解整個作品內容、背景以及內涵精神,反而是對學生意見了解等方面涉及較少。為改善此問題,提高教學成效,教師應對理論、實踐結合加以重視,首先理論知識學習,對于從未深入接觸過舞蹈藝術的非專業學生來講,課前教師應對舞蹈藝術概述進行分析,并通過引導其了解舞蹈種類、藝術特征、動作美學規范、表現形式以及結合舞蹈作品案例等方面促使其欣賞思路能夠得到有效拓展的同時對基礎舞蹈審美知識也能充分掌握。其次,突出視聽覺感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觀看”屬于舞蹈鑒賞基礎條件,但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鑒賞和審美能力,教師需要求學生學會用耳聽、用心看,教學時,教師可選擇更多優秀舞蹈作品面對學生能逐一講解、感受、體驗和進行評價,而并非僅是讓學生對舞蹈演員的動作、服裝和表演技巧進行欣賞,教師應做到將舞蹈表現手法、創作思想無意識滲透在課程講解中,并要讓學生由此體會審美享受過程。以《雀之靈》為例,該作品鑒賞時教師應著重表明舞蹈家是利用肢體語言在對孔雀形態進行模仿,并且也可嘗試將《碧波孔雀》與《雀之靈》進行對比展開教學,盡管兩個作品性質相似,但其動作詞匯編創、舞蹈表現手法、舞蹈風格等有極大差異,所以視覺沖擊和感受也有明顯不同。教學結束后,為突出實踐運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基礎動作和手型進行嘗試,通過音樂的配合,隨著節奏變化讓學生親自感受孔雀舞的律動和舞蹈風格,由此也可更深層的感受舞蹈魅力。綜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類公共課程可使大學生藝術素養及綜合能力大幅提升,因此教師應通過增強教學趣味性,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及評價體系,優化課程內容等多種方式促使該項課程教學價值能夠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侯清睿.基于新媒體背景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改革[J].陜西教育(高教),2022(02):41-42.

[2]李暉.“互聯網+”時代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改革[J].大觀(論壇),2021(12):148-149.

[3]王文舉,沈小靜,張建寶.新時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三重檢視[J].中國高等教育,2021(Z3):30-32.

[4]張杰,楊佳西.在網絡技術影響下的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9):146-147.

作者: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