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治理研究
時間:2022-09-29 09:32:01
導語: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治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鄉村教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文章通過對肇慶鄉村中小學的實地調研,總結當前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實困境以及在音樂教學的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更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的設置注重傳統音樂文化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提高鄉村中小學學生的核心音樂素養、培養青少年學生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建議,同時建議在鄉村中小學生構建虛擬的中國作品音樂欣賞資料庫、以多媒體智慧平臺的有效利用提升鄉村中小學音樂教學水平,助力幫扶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也是弘揚鄉村現代文明、傳承鄉村文化的推動力。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承擔的不僅是育人的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在鄉村文化的浸潤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音樂文化環境,賦予鄉村振興新時代的精神力量。本文充分借鑒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圍繞音樂教育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順應新時代音樂美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需要,著力培養提高鄉村中小學生的音樂素養。針對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筆者進行深入的調研與經驗總結,剖析鄉村振興助力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路徑與對策,以期突破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局限性。以下是筆者對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系列問題的綜合研究。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肇慶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實困境
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為出發點,結合我國教育政策,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音樂課程為改革方向,以肇慶懷集縣第二中學、冷坑中學等6所鄉村中小學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中小學音樂課課程比例失衡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出臺較為詳細的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標準和評估標準,鄉村中小學仍面臨音樂課開課課時不夠、課程設置比例失衡的問題。音樂教育關乎學生情感培育和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雖然目前很多鄉村中小學逐漸重視音樂美育,實施全方位的音樂課程教學改革,但對鄉村小學音樂美育的普及程度仍較低。學校無法忽視文化課的升學率,因而音樂課程安排較少,平均每班每周有兩節音樂課,但實際開課率遠遠不足,大部分的音樂課時間都被語文、數學等主課占用。
(二)鄉村中小學硬件設施、樂器設備不齊全
筆者通過對6所鄉村學校的調研發現,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大多比較陳舊、簡陋,教學設施配備不足。學校對于音樂教學設施的經費支持不夠,沒有設置固定的音樂教室和排練室,缺乏五線譜電教板、音箱、投影儀、鑼、鼓等音樂器材。多媒體設備較為陳舊且年久失修,無人維護。鋼琴等樂器出現跑音、踏板問題。早期采購的鼓號隊樂器,多數也因年久不維護而無法演奏。尤其缺乏如中阮、揚琴等民族樂器,無法組建小規模的民樂團。雖然很多學校有采購樂器,但未考慮實際演出的需求,對樂器的種類挑選較為隨機。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師也因為擔心學生使用樂器會造成損壞、無法維護而不讓學生使用。
(三)鄉村中小學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筆者在鄉村中小學調研中發現,鄉村中小學生普遍熱愛音樂,但在音樂課堂中參與的積極性較低。根據筆者對音樂教學課堂的跟蹤觀察和對于部分中小學生的訪談,學生普遍認為目前所上的音樂課教學方法比較枯燥無趣。比如,上課地點只在日常班級教室,且很少看到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每周的音樂教學,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是重復性地帶領學生跟唱和齊唱,而對于音樂基本理論、歌曲的創作背景、視唱練耳等基礎音樂知識沒有系統的正確引導。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陳舊單一,并未將中國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時代旋律等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這種枯燥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喪失了激情和動力,也很難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陶冶性情、塑造品格。
二、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治理研究策略
(一)注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
根據肇慶學院教師在肇慶鄉村中小學實地調研情況,筆者發現肇慶多所鄉村中小學的音樂課未受到足夠重視,音樂教師大多按照主觀口傳心授的教學標準開展音樂教學。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要具有前瞻性和特色的學科定位,需要增設傳統音樂文化及本土音樂課程,如多彩民歌、曲藝鑒賞、肇慶民間音樂、中國民族器樂作品鑒賞,一方面使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另一方面,重視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引入一些能夠反映肇慶本土風情的音樂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將本土的廣東八音、貴兒戲、哭嫁歌、采茶音樂、國恩寺佛教音樂等引入課堂,能夠凸顯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引領。以筆者調研考察的中山古鎮曹二小學音樂課教學為例,該校充分利用小學大課間開展古詩詞歌曲的班級傳唱活動。優秀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神韻,具有審美、育人的價值,各班前期通過校園廣播充分聆聽,學唱古詩詞歌曲,之后利用大課間開展古詩詞歌曲《江南》《憫農》等傳唱比賽活動。這些作品的歌詞和小學語文課本古詩詞內容相互對應,音樂節奏歡快活潑,各班演唱形式異彩紛呈,通過變換隊形、加入豐富的肢體表演動作、融合美妙的歌聲表現出詩詞中的靈動畫面。品詩中之韻味,抒歌中之情懷,音樂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傳統音樂文化的素養,音樂課的教學內容要具備民族音樂文化的綜合性,有助于喚醒中小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各鄉村學校的音樂教師也可以和當地高校教師進行課題合作研究,搜集鄉土音樂素材,協助高校教師開展民間采風、民間藝人訪談等活動,共同編寫具有本土音樂文化元素的音樂課教材,鼓勵學生對肇慶民間曲調的彈唱、改編和演奏。在中小學生中建立班級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共同體,也可以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感。
(二)建立“三合一”培養模式,深度提升鄉村教師教學能力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扶貧”的大力號召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對于鄉村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鄉村的穩定發展關系重大。高校音樂專業應依托學科優勢,聯合肇慶地方政府、對接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治理需求,形成鄉村卓越教師廣泛參與的實踐聯合體,重新定位鄉村音樂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改革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以試驗區形式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師資的培養應建立“三合一”的培養模式。所謂“三合一”培養模式是指,教師培養方案由理論、實踐、教育三大類構成。理論類課程主要由音樂美學和藝術理論、藝術史以及美育理論等構成,培養未來鄉村音樂教師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修養,提升他們對音樂審美和人文理解的評判能力。藝術實踐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未來美育教師掌握至少一門適應音樂教學的專門技能。未來鄉村音樂教師可能更需要學習即興伴奏、即興彈唱、合唱指揮等學校美育常用的技能。教育類課程既包括一般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又包括學校音樂美育課程和教學法的知識,還應包括多次教育教學實習生試講的安排。這些舉措體現鄉村中小學對新時代國家音樂美育方針的貫徹落實,切實做到全面提升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師資水平[2]。
(三)廣泛運用智慧平臺與智慧課堂、音樂資源數據庫提升音樂教學實效
由于肇慶鄉村交通不便,教育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脫節,缺乏多媒體、音響等設備。近年來,通過廣東省政府以及社會、高校的資助,肇慶鄉村中小學獲得的教學硬件設施日益增多。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支持幫助下,肇慶鄉村中小學已建成多個“5G未來教室”。鄉村音樂教師要廣泛運用智慧平臺,立足手機直播云平臺、雨課堂等在線課堂,實現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直通鄉村課堂,積極探索利用網絡技術播放中外經典名作給學生欣賞,樹立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堅定的自信心,繼承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以鄉土情懷培養、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制作提供完整的中國作品音樂欣賞虛擬資料庫,便于學生課后查閱復習。虛擬的資料庫除了中國鋼琴、聲樂、器樂作品的演奏視頻,還有中國民樂、中國民歌、中國近現代音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音樂導聆等多媒體資源構成的集成化學習資料[3]。同時,倡導構建智慧課堂,開展網絡音樂名家教育講壇,舉辦高校音樂會在線直播、案例教學等,建立觀摩、研討、隨堂聽課等多種形式的范例教學,深度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實效。
(四)改革鄉村中小學傳統單一的音樂課程教學模式
新時代,學校應該積極探索音樂教育的新方式,推動鄉村中小學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形成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核心素養”為主體內容的音樂教育體系,為鄉村中小學“立德樹人”注入新的活力[4]。筆者通過參與學生頂崗實習發現,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學普遍存在“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單一模式,學生所接受的音樂理論知識與欣賞的曲目內容非常有限。目前,鄉村中小學迫切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SPOC教學模式、OMO教學模式、混合式學習等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分析課堂內容與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定量的教學設計,按模塊、主題、階段設定教學內容,對每個小的音樂作品的背景資料、音樂風格、經典音樂作品范例進行分析講解。平臺的視頻回放功能能夠實現課程的重復呈現,教學視頻都是根據教學計劃的進度精心錄制,學生在網絡平臺利用零碎時間可課前學習和課后復習,知識脈絡清晰,便于學生反復查找,深入理解難點,能夠實現音樂課程學習的自由創新[5]。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倡導學生充分使用網絡優質資源,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形成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的新樣態,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的能力,使學生運用開放性思維,拓展對國內外經典音樂作品的學習深度。
(五)建立鄉村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有序開展師資培訓
新時代,肇慶鄉村音樂教師要落實全員培訓,建立完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以“國培計劃”為引領、“省培計劃”為拓展、“市縣培訓”為主體、校本研修為基礎,以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為主要方式,有序地分期分批開展鄉村音樂教師培訓項目,使鄉村教師參訓率達100%,切實提高鄉村音樂教師教學的能力,進一步優化鄉村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結構。筆者所在的地方高等院校于2012年6月與肇慶市懷集縣政府簽訂協議,建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與廣寧、封開縣建立了改革創新試驗區和47所基地學校。試驗區以懷集中小學為實體,形成多方參與共建的協同育人平臺,在此平臺中,高校提供音樂課程指導、師資支持、畢業生支教等教育資源的統籌安排;地方政府則通過專項經費支持試驗區規劃建設;鄉村教師是平臺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也將積極參與高校合作開展的校本研修、音樂課實踐教學改革。2019年,筆者所在高校在懷集縣實施鄉村教師“領燕”項目,并首先在大崗中學、梁村中學兩所學校開展,兩所學校共選取14名教師作為第一批教師參與項目培訓,利用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平臺,根據肇慶鄉村中小學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求,量身訂做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培訓方案,共組織實施校長(園長)、骨干教師、新進優秀教師3個培訓項目,分期分批開展中小學各類音樂教育培訓,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切實提高鄉村音樂教師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為推進肇慶山區學校的特色文化、美育浸潤、特色學科的發展,筆者所在的音樂學院在肇慶市懷集山區建立了15家藝術特色培育學校,由音樂學院專家、教授直接指導建設、定點幫扶,全面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師彈唱水平與即興伴奏的實踐能力。目前,學院正在努力探索進一步發揮高校平臺優勢,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將高校音樂文化的優質資源帶入肇慶鄉村中小學。通過大力支持建設鄉村中小學的合唱團、管樂團、民樂團等活動,增加師生音樂實踐演出的機會,深化肇慶鄉村中小學與地方高校雙方的合作共建,助力肇慶鄉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
結語
新時代,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振興發展要協同政府、高校、社會三方面,提升肇慶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深入研究治理鄉村音樂教育。鄉村中小學要重視培育優秀人才,充分利用本土的音樂文化資源,依托鄉村相關音樂教育的政策,緊密結合鄉村音樂人才培養的實際,尊重鄉村音樂美育的特殊規律,打造出適合廣東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路徑。改革肇慶鄉村中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有效解決鄉村中小學在音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教學理念,更新音樂教材,加強對鄉村教學點教師的培訓,激發出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教學內容的設置注重傳統音樂文化和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提升鄉村中學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塑造青少年學生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培養其振奮民族精神的責任感。為肇慶鄉村中小學生首次構建中國作品音樂欣賞的資料庫,有助于以多媒體智慧平臺等方式提升鄉村中小學音樂藝術教學水平,實現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代化。在城鄉基礎教育管理方面,要加快推進政府責任劃分改革,調動鄉鎮政府的積極性,對鄉村教師加強精準關懷,各種補貼政策逐步向鄉村教師傾斜,穩步提升教師崗位待遇,使鄉村教師的幸福感不斷攀升。助力幫扶肇慶鄉村小學師資隊伍建設,使肇慶地區中小學鄉村音樂教育的結構布局合理,音樂教學內容、手段、方式有明顯特色,通過教育扶貧帶動鄉村振興音樂教育的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章利華,王勝楠.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案例研究[J].中國高??萍?,2020(4).
[2]楊海燕,高書國.農村教育的價值、特征與發展模式[J].教育研究,2017(6).
[3]李志強.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1).
[4]郝文武.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和目標[J].南京師大學報,2021(4).
[5]李桃紅,陳竹萍.新時期鄉村教育背景下小學環境創設探析[J].環境工程,2021(10).
作者:吳潔 單位:肇慶學院音樂學院
- 上一篇:HTML5程序設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
- 下一篇:縣域內流域治理模式和措施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