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辦文學期刊在提升文藝出版社的作用
時間:2022-09-29 10:16:19
導語:社辦文學期刊在提升文藝出版社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兩家文藝出版社主辦期刊的發展概況
人文社成立于1951年,現主辦有《當代》《新文學史料》《當代長篇小說選刊》《學語文之友》4種期刊和《帥作文》一種報紙。其中,《當代》創辦于1979年,是原創文學期刊,專注報告文學和中長篇小說;《新文學史料》創刊于1978年,是專注于文學研究的學術期刊;創辦于2020年的《當代長篇小說選刊》為長篇小說專刊,由《中華散文》改刊而來;《學語文之友》和《帥作文》都是2000年后創辦的報刊,前者是面向小學生語文教與學的教輔類讀物,后者是面向中小學生以寫作、閱讀和鑒賞為主旨的教輔類報紙。從人文社辦刊方向來看,都是緊緊圍繞本社專攻的文學板塊進行布局。花城社創建于1981年,現主辦的《花城》《隨筆》兩種期刊均創刊于1979年,最初由廣東人民出版社以叢刊形式出版,花城社成立后改由花城社主辦。建社以來,花城社曾主辦《歷史文學》《文化廣場》《旅游》《譯叢》《譯海》《風采》《海韻》等10多種期刊、叢刊,這一波創刊熱潮與當時出版界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貼合花城社自身出版方向,市場、讀者的需求與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一致,共同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期刊的繁榮發展。[2]后來因為業務調整等各種原因,花城社只保留了《花城》《隨筆》兩種與自身業務緊密關聯的文學類期刊。其中,《花城》專注于刊發原創文學作品,創辦以來刊發了路遙、海子、王小波、畢飛宇等一批知名作家作品,與《收獲》《當代》《十月》并稱為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隨筆》是以文史、思想隨筆為主的文化類雜志,被稱“北有《讀書》,南有《隨筆》”。
二、社辦期刊的多維價值供給:貢獻效益、引入資源、培育人才
《當代》《花城》兩種社辦文學期刊均高度聚焦母體出版社文學領域的出版方向,在發展和管理上雖各有特點,但從期刊對母體出版社核心競爭力所起作用的角度分析,則有貢獻效益、引入資源、培育人才三個方面的共同點。1.創造收益,提升品牌知名度從發展歷程來看,兩家出版社所辦期刊對出版社效益方面的貢獻,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20世紀80年代是出版界的繁榮發展期,《花城》期發行量達到60多萬冊,最高單期發行76萬冊;《當代》期發行量維持在50萬—60萬冊。巨大的發行量帶來豐厚的發行收入,社辦期刊產生的經濟效益尤為顯著。[3]此外,《當代》《花城》各自的特點十分突出,在文學界各樹一幟,其期刊品牌影響力為母體出版社帶來了巨大的附加值,較大地提升了母體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第二個階段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應用,讀者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傳統期刊尤其是文學類期刊的發行量斷崖式下滑。國內傳統文學期刊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發行收入,在市場多元化經營方面很難有大的創新或突破。《當代》目前仍保持盈利狀態,但與黃金時期比,貢獻給母體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已不可同日而語。《花城》同樣面臨期刊發行量萎縮的難題,但對母體花城社而言,它依舊是一個響亮的招牌,依然在持續不斷地為提升母體知名度和影響力作出貢獻。2.聚攏作者作品,引入優質資源從社辦文學期刊的發展路徑及效果來看,兩家出版社主辦的文學期刊都屬于與母體深度交融發展的模式。社辦期刊與出版社深度交融、相得益彰,社辦文學期刊作為資源平臺和重要招牌,招攬作者、聚攏作品,期刊的重要作者同時是圖書作者,或者反過來,出版社的重要作者變成期刊作者,期刊融入母體出版社的發展并貢獻重要力量——期刊、出版社在一個體內循環系統里進行資源互動,期刊品牌與出版社品牌形成合力產生疊加效應,實現書刊良好互動。在聚攏作者及作品方面,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名家名作。對于文學期刊而言,爭取知名作家作品的首發權是期刊行業地位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評價標準,具備條件的期刊都會集中人力、精力、物力去盡力爭取名家名作。與一般文學期刊不同,《當代》《花城》首發的名家作品,除在期刊發表之外,往往還能同時簽訂母體出版社的圖書出版計劃,形成出版一條龍服務,這意味著期刊重要作者及作品也是母體出版社日常圖書選題的重要來源。其中以《當代》效果最為顯著,其期刊平臺首發的《芙蓉鎮》《白鹿原》《塵埃落定》《國畫》等作品,后由人文社出版單行本,成為經典暢銷書,至今仍在發行且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花城》首發的《這邊風景》,由花城社出版單行本后獲得茅盾文學獎,并成為暢銷書。二是新人新作。《當代》歷來注重與青年作家的合作,2016年專門推出青年創作專號,刊發了徐則臣、李師江等一批青年作家的現實主義作品。《花城》在培育新人方面也傾注了不少精力和功夫。比如,在王小波籍籍無名的時候就連續刊登了他的作品。近年來,《花城》又推出《花城出發》《花城關注》欄目,重在關注青年作家與新銳的創作,發掘更多文學新生力量,張悅然、王威廉等一批青年作家由此嶄露頭角,走向中國文壇舞臺的中央。3.一崗多職,培育復合人才從管理模式來看,兩家出版社均采用傳統的一化辦刊方向,獲得資源賦能,辦出特色取得實效,綜合競爭力得到大力提升。人文社主辦的5種報刊、花城社主辦的2種報刊,均與母體出版社專注于文學出版貼合,緊緊圍繞文學領域,從原創作品、文化隨筆、學術研究、語文教學閱讀等多個層面展開,在選題上與母體出版社圖書出版主攻產品線定位高度一致。與此類似,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小說月報》《散文》,也與母體出版社圖書出版主攻產品線定位高度重合;三聯書店主辦的《讀書》,與自身在社會科學出版領域的優勢密切關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近年來對所屬80多種報刊進行資源整合,高度聚焦期刊的專業化發展,明確不再鼓勵轉辦生活類、市場類報刊,重點支持改辦跟出版社定位一致的期刊,如《辭書研究》《書法研究》《出土文獻》等。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6家出版社主辦期刊14種,近年來堅持“專業化、生活化”的發展方向,社辦期刊通過強化專業化、書刊資源共享互動的辦刊方針,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課程教學研究》依托母體廣東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出版專長,先后推出教科書歷史研究專題、走進核心素養教育專題等,率先就教科書研究形成特色專欄。這些社辦期刊結合母體出版社主攻產品板塊和特色,聚焦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3.繼往開來傳承文化招牌從各個維度評價,《當代》之于人文社,《花城》之于花城社,都是不可分割且相融于一體的重要招牌,這些社辦文學期刊,在特定時期甚至比母體出版社的名氣還大,如《花城》創辦時間比花城社還早兩年,有人形象地稱為“先有《花城》,后有花城社”。這些品牌社辦期刊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聚攏了一批又一批知名作家,培養了一群又一群年輕作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是當代中國期刊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閱讀方式變化、讀者流失、發行量下降等共性問題,“老刊如何保持影響力、如何煥發新活力”是社辦期刊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要想保持、擴大既有文化招牌的影響力,則必須保持與時代同步,關注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動態。爭取年輕讀者,是人文社、花城社及其主辦期刊的長期戰略。在發展規劃及重點工作布局中,兩家出版社都非常重視與高校的聯系、合作,進一步加大培養年輕讀者的力度,繼續保持既有品牌的影響力。
- 上一篇:水泥行業大水份粉磨系統探討
- 下一篇:生豬養殖中環境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