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9-30 08:35:32
導語: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同樣也是油畫教學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當代油畫創作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作意識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古典美學與油畫創作的結合仍存在諸多問題,還需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實踐探索。本文將圍繞油畫教學的相關問題,探討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中的價值和實踐措施,以期為提高油畫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古典美學;油畫教學;教學實踐
油畫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代帶入我國的,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和探索已有四百余年,油畫的本土化問題也成為各個時代重要的藝術探索方向。經過了明清及民國的發展之后,油畫藝術的本土化問題逐漸由對創作技法的關注轉向對內在審美的關注,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觀念、美學觀點正逐漸融入中國油畫藝術創作之中,與油畫藝術原本的西方美學觀念不斷碰撞和融合,成為油畫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古典美學對油畫藝術的滲透和融合,傳統儒、釋、道中的美學觀點被加以運用,在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呈現出眾多脫離西方美學思路且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油畫作品。因此,在當代油畫創作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作意識的重要作用。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中的融入,可為學生創新提供重要的觀念支撐,同時對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特色化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古典美學與油畫創作的結合仍存在諸多問題,還需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以進一步優化教學實踐。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追求
中國古典美學的概念大多是基于《道德經》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國古代哲學觀,相較于油畫藝術原本的文化土壤——西方哲學所主張的“二元論”,其在根本上形成了油畫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隔閡,也是油畫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所應面對的根本問題,即畫家需要減弱或消除油畫藝術形式與中國美學之間的疏離感。對此,應當首先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的主流意識和整體思路。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以先秦老子為代表,主要圍繞所謂的“道”“氣”“象”,即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而展開。以“道”為宇宙的原始混沌;以“氣”為“道”的有序規律,劃分陰陽,即萬物的生命;以“象”為萬物的形式和內容,是“道”和“氣”的客觀呈現。后世發展大都循此而釋,在基于宇宙觀的基礎上探尋自然規律或追尋人生理想,強調共性的思考,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的審美意識,形成了對美的追求。在審美追求方面,可以《易傳》為代表,其強調“立象以盡意”,從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中能夠看到,自三國兩晉始,從人物畫到山水畫,中國傳統繪畫的演進是由“形似”向“神似”。例如,唐代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彥遠“筆不周而意周”的藝術創作理論,宋代梁楷的“減筆”技法,這些審美追求的演進和發展多源自于“立象以盡意”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追求始終以“盡意”為目的,而“再現”則多是階段性的過渡存在。這一觀點在唐代至元代的繪畫發展中均較為明顯,成熟的繪畫技法滿足了“再現”的需求后,進而轉向對“意”的抒發和表達。相較于西方,在哲學思想“二元論”的基礎上,西方繪畫以一種接近“鐘擺理論”的狀態發展,即圍繞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但這個“中心值”似乎更傾向于物象的“再現”。如果簡單地將中西方美學觀點進行對比,最直接的差異或許就是“尚意”與“尚形”的區別,以及“共性”與“個性”的差異。西方繪畫在近現代之前,似乎更忠愛對“形”的追求,圍繞造型、色彩展開探索和追尋,且極具個人風格和個人意識;而中國傳統繪畫在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下,則傾向于圍繞宇宙觀、人生觀展開探索和追尋,物象的呈現多被作為精神的外化,具有共性的思考,更強調情感共鳴。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近現代以來,西方繪畫所呈現的精神外化趨勢與中國傳統繪畫具有相近的審美意識,且更為激烈和徹底。而回觀中國傳統繪畫,始終在“形”和“意”之間處于一種平衡,這或與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的“中庸”有所聯系,但也體現出了一種滯后感。當下繪畫藝術發展已呈現出新局面,因此,對于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一方面要加以明確,使其為油畫教學的審美培養和創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的時代滯后性,應以“借古開今”的教學思路對其進行創新,將其更好地融入油畫教學之中。
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實踐中的價值
1.為油畫本土化創作創新提供思路數十年來,中國的油畫創作發展已形成規模和體系,優秀的高校師生作品層出不窮,西方油畫教學體系中的造型教學和色彩教學在國內已形成極為成功的教學模式,油畫基礎教學中對于線條、結構、光影、空間、材料、技法及色彩的研究,以及在各個方面的深入和細致程度甚至超越了西方的油畫教學體系。但關于中國油畫本土化的問題仍是國內油畫創作發展的一個瓶頸,[摘要]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同樣也是油畫教學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當代油畫創需要在油畫創作教學中給予重視。中國古典美學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思維方式的體現。因此,將中國本土思維方式下形成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用于油畫創作實踐時,應以新的思路,從審美層面出發,審視油畫藝術中的西方美學觀念,賦予油畫創作新的美感和審美追求,即在意識層面建立油畫創作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聯系與結合,讓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審美追求在油畫藝術中得到呈現。2.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比較薄弱,認識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導致學生普遍具有直觀式審美的情況,對油畫創作的技法和畫面的直觀感受過度重視,而對于作品創作過程中關于美的來源的深入思考較為缺乏,對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沒有系統的認識,以致多數學生止步于無意識或直覺的創作,僅停留在經驗主義階段。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出現了因過分追求西化,而缺失中國本土文化精神和特質的現象,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抵觸情緒,認為傳統文化“俗”“土”“僵”,僅一味地追求西方所謂的自由文化、個性文化,對美缺乏科學的辨別和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的審美意識缺乏、審美水平不足,在此方面需進行著重培養,應讓學生明確審美的相關內容,正確認識對于美的把握,樹立系統的審美意識、審美追求、審美領域、審美視野,這樣將有助于學生科學思考創作方向,形成正確的創作構思模式和習慣,進而提升審美水平。中國古典美學是由中國傳統哲學萌發的思想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文化歸屬感和熟悉感,相較于西方美學觀念,會更容易接受。數十年來,我國油畫藝術的本土化創作涌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等,但能與中國本土文化根脈產生密切聯系與共鳴的作品不多,多數作品仍停留在文化圖像的遷移階段,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難以突破油畫自身的西方傳統。中國古典美學可拓寬學生的審美思路,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油畫的中國本土化問題展開思考,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審美水平,從而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作品。
中國古典美學融入油畫創作教學的路徑
1.以美術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在油畫創作教學中,學生對美術史的了解程度與其審美水平具有密切的正比關系,通過對中國和西方美術史的學習,以及對歷代優秀作品的鉆研能夠讓學生建立基本的對于美的初步認識,形成良好的審美品位。良好審美水平的建立,反映在學生的創作實踐中,可有效保證學生的創作美感,能從作品中直觀反映出類似于名家名作在形式上的美感。這一點可在近年來各大院校的畢業展覽中看到,各作品在創作的風格樣式、技法運用、色彩表達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對名家名作的學習,如安格爾的人體曲線、米開朗琪羅的素描結構、現代主義流派的色彩和抽象意味等。因此,提高美術史的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中國古典美學教學的發端,需要以美術史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讓學生在較高的審美水平基礎上更輕松地接受中國古典美學。2.以中國古典美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將中國古典美學融入油畫創作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油畫藝術本土化發展,在教學上形成良性的、具有中國特色油畫創作的思路和體系。中國古典美學中所涉及的各時期的各家觀點,本質上是生發于中國傳統文化上的精粹。讓學生在教學中接受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觀點,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特別是基于中國本土文化所萌發的審美意識,使其在油畫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具有系統化的創作思路。3.以優秀油畫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追求美術史和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容多以理論教學形式教授,因此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要以更清晰的方式和途徑對學生加以指導,用優秀的油畫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追求。所謂優秀的油畫作品,主要指中國優秀的本土化油畫作品,此類作品代表了中國油畫發展的趨勢,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等,這些作品能夠直觀地引導學生進行創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引導:一方面是通過畫面讓學生直觀了解創作實踐中的可行方法,在構圖、造型、色彩等方面有所借鑒;另一方面是學生可通過優秀作品感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將學生的審美追求從西方的自由、個性,引導到中國的民族、共性的審美上,使其在思考和感受中國油畫本土化的發展時更注重內在精神。
結語
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同樣也是油畫教學中應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中國油畫本土化發展中,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對于油畫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是不可忽視的內在“靈魂”。對于油畫教學來說,雖然中國古典美學的部分內容并不適合于直接融入油畫教學之中,但可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觀。中國古典美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審美意識、審美追求等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其在油畫藝術的本土化創作和創新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思路,使中國特色油畫創作取得不錯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梁靚.中國傳統藝術在油畫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4):30-31.
[2]龐巍.對高師油畫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21(9):140-141.
[3]李進書.審美現代性:交往理性的一個重要中介——哈貝馬斯的審美現代性思想[J].理論與現代化,2009(1):31-35.
[4]巴塔.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中油畫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索[J].美與時代(中),2021(4):94-95.
[5]龐偉,范浩迪.新時代高校油畫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2):64-66.
[6]羅琰娟.中國傳統藝術在油畫教學中的滲透初探[J].北極光,2020(1):42-43.
[7]許東生.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油畫教學的創意結合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12):233-236.
[8]孫與平.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對油畫教學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7(19):11.
作者:紀小丹
- 上一篇: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人才培養對策
- 下一篇:自動化機械設備研發設計制造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