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現狀
時間:2022-09-30 08:53:50
導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經營體系和實現農業發展方式改變的戰略選擇,是事關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選擇。本文以山東省為例,梳理出了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現狀,深入剖析了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時代做好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山東省;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對策
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培育新階段職業農民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經營體系和實現農業發展方式改變的戰略選擇,是關系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選擇[1-4]。國家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要求完善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培養一批既能深耕細作的行家里手,又兼容并蓄的復合型職業農民。2021年初,中央兩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為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農民培育提出了新穎課題,為構建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指明了方向。山東是我國重要種養大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常年位居全國第1位,農業農村人才資源豐富。自“十二五”以來,山東通過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為全省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支撐,逐步解決了未來“如何種地、誰來種地”,推動了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山東成為全國首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一萬億元省份(2020年10190.6億元)。我們以山東省為例,調查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現狀,剖析了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做好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山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顯性特征
(一)教育培訓體系日益健全,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重點提出要“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之后,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項目,以提高基層農民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創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由此,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逐漸成為了農業農村部門的一項重點工作。十二五期間,山東省先后建設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47個縣次,有48個縣次被遴選為省級示范縣,覆蓋全省農業大縣比例近80%。在開展試點的過程中,山東農業系統以項目為抓手,堅持規劃引領、項目推動、示范帶動、督導促動,逐步建立了職業農民培育規范。2016年,山東印發了《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方案(2016-2020)》,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公益性機構為主體,各級農業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廣泛參與,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服務組織、農業園區等協作發展的新格局,構建了上下貫通、部門聯動、保障有力的“一主多元”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農廣校+鄉鎮教學班+村級農民田間學校”五級聯動抓農民培訓的生動局面,真正做到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辦在農村、辦進農業產業、辦入田間地頭,基本實現了“產教融合、資源整合、相互鏈接、優勢互補”。
(二)教育師資力量日益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根據新時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需要,山東率先組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廣泛吸納“產+學+研+推”等機構專家教授為主要師資;同時,有序引導社會多元力量源源不斷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兼職教師隊伍和“鄉村專家”培訓隊伍發展壯大,師資能力素質水平逐步提升,全省農廣校體系專兼職教師已達到4000人,基本覆蓋全省主要農作物、畜牧獸醫、農機服務、農村政策和農業創業等專業。同時,聚焦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提升,專注專業課程體系研發、教育培訓管理制度規范完善,根據各類培訓目標和培訓對象,分產業研究編制了符合省情農情的農民教育培訓教學大綱和培訓管理制度,為教育培訓質量提升提供強大政策保障。
(三)專用服務平臺日益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提升
山東強力推進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先后開發了省農村“人才管理服務平臺”和農民“在線教育平臺”,采集發展潛力巨大、帶動能力強的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等“頭雁”信息5萬余條,基本形成了“全省高素質農民人才地圖”。融媒體平臺功能不斷完善,開展咨詢、指導和宣傳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覆蓋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農業政策宣傳等多方面。創新開展了“五新”(新時代+新平臺+新服務+新農民+新動能)主題對接服務模式[5],舉辦了形式新穎、喜聞樂見的高素質農民技能競賽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大眾日報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和山東廣播電視臺鄉村頻道、農科頻道等進行線上宣傳培訓,在山東廣播電視臺鄉村頻道、農科頻道播出《鏘鏘新農民》和《山東農廣校之窗》等專題節目近4000期,基本形成了多媒體推動、線上線下創新融合的現代化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四)教育培訓成果日益成熟,教學模式叫響全國
近年來,山東突出教育培訓重點對象,面向發展潛力較的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等創業創新“頭雁”,堅持因地因材施教,推動分層、分類、分期的培育模式,切實提高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基本實現了從職業農民“培訓”到“培育”的轉變。據測算,十二五以來,山東已累計培訓農民200多萬人,學員在農業農村各個領域不同程度地發光發熱、貢獻力量,許多學員成為所在行業的骨干力量或有用之材。據統計,各屆學員中被推選為省級及以上勞模的近100人,獲選省級及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200多人,獲得省級及以上“三八紅旗手”表彰的有100多人,有近14萬人擔任了村干部,還有約5.3萬人成為鄉村農技推廣骨干。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先后被教育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多部委授予“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全國育才興農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山東農民創業培訓”入選全國十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典型模式。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一)輕視培育前調研,培育對象資源庫有待建立
在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前期充分開展農業產業狀況、培育對象情況等調查是做好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基礎[6]。通過調研并結合過去幾年的實踐表明,凡是調研工作做得扎實的地區,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就比較順利,培育成效顯著。但,目前仍有很多未針對培訓對象開展調研工作或調研不扎實的地區,由于缺乏調查研究,培育工作目標不明,培育工作經常陷入被動應付狀態。
(二)學員選拔標準低,缺少規范嚴格的遴選手段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是否針對性選拔“有培育意愿”、“有思想認識”、“有知識需求”、“有創業潛力”的農民學員是整個培育工作的關鍵[6]。目前山東部分地區在開展職業農民培育前存在學員選拔方式單一、標準不高,學員接受培訓意愿不強、認識不高、比例失調等問題。其結果是組織培訓越來越難,培訓內容受到一定的限制,學員反映千差萬別,培訓效果高低不齊。
(三)培育主體不明確,師資能力建設缺乏長效機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民培育的對象、內容、方式都出現了新變化。新階段要求更加突出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民,還要面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更多的從事鄉村治理、社會事業發展、基層組織等帶頭人。目前山東工作重心更多放在“農業”和“農村”,對“農民”事業關注還不夠。隨著農業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工作交叉、職責不分、責權不明,效率低下等問題逐步凸顯。同時,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培訓師資的個人綜合能力[7]。目前山東仍然存在高水平師資缺乏、生產一線師資配比太低、師資實踐指導能力不強、知識更新不夠等方面問題。
三、優化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把握發展機遇,全面優化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政策保障是實現新階段職業農民培育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解決學員遴選難、培訓組織難等問題關鍵[8,9]。近年來,國家重視越來越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國家領導多次批示指示要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民和知農愛農人才。連續多年的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都對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和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做出了系統部署,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等培訓機構在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中的作用。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應緊緊抓住新發展機遇,積極主動作為,充分調動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構建“一主多元”的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體系,強化優勢互補、共建共享、高效協作,加快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能力,在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更關鍵作用。
(二)加強條件建設,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水平
一是加強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為適應新階段我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以重點提升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基礎條件為核心,探索實施線上課堂、田間課堂和流動課堂等一體化建設,為職業農民培育及就業創業提供必要的教學設施、實訓條件等。二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要推動教師隊伍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分級分類開展培訓,更新完善知識體系,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要以求是的態度,務實的舉措、扎實的作風為農民群眾干實事、辦好事,樹立一批作風優良、技術過硬、成效顯著的先進典型。三是創新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依據“三類協同”(生產經營、專業技能、社會服務)的原則分別確定教育培訓對象,實施精準培訓。根據農民學習需求和特點,創新教育培訓模式,促進理論教學與生產經營融合,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四是建立職業農民培育與成人教育的銜接機制。通過建立累計學分制度、科學設置課程等辦法,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職業農民培育可以像其他職業教育,獲得學歷認證,實現職業農民培育與成人教育的有效銜接。
(三)打造特色品牌,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參謀助手
讓新型職業農民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是做好新時期職業農民培育和扶持工作的核心。一是舉辦“農業品牌建設培訓班”等特色培訓,通過理論培訓和生產實踐等多種形式結合,助推職業農民培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打造新時代職業農民特色品牌,鼓勵職業農民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積極協助申報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產品等認證,引導職業農民共同參與挖掘農業農村的多元價值。三是探索“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合作社+企業”、“產品+文化”等多類別的產銷模式,供新型職業農民選擇。四是創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產品品牌,以此作為平臺,吸引各地新型職業農民加入,同時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品牌的管理、宣傳等工作。
(四)創新方式方法,激發推動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是要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方面的全面振興,必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在培育方法上,一定要結合當地農民學習和生活特點,以方便農民為出發點。可以舉辦技術培訓、現場觀摩會,通過發放技術明白紙、開設農業宣傳欄、制作農業技術指導短視頻等,多渠道多方式宣傳農業農村政策、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村創業典型[10]。在培訓方式上,要做到“與關鍵農時季節”和“與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等多方面相結合,在關鍵農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下鄉活動,通過召開現場示范觀摩會,組織各級“產+學+研+推”等部門農業專家現場教學指導[11]。通過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與創新性,增強農民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責任感,從而激發推動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五)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職業農民培育良好氛圍
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不僅需要科學規劃,更需要技術支撐。宣傳引導是深化群眾思想認識、加速營造職業農民培育良好氛圍的重要舉措。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新聞媒介要強化對職業農民培育公益性的正向宣傳;積極推介優秀農民創新創業典型,加速形成“教育有料、培訓有效、學有所為”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加強對農技中心、農機中心、農廣校等農業農村部門工作成效的宣傳,因時、因地、因苗、拿出技術方案,線上線下開展技術培訓,做好連接科學技術和農民的重要橋梁紐帶。要密切關注數字農業發展,積極利用最新信息化成果,提高農業農村智慧化水平,加快形成“領導重視、社會關注、農民歡迎”的社會氛圍。
四、結語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12]。面對新階段新形勢,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新理念新格局,勇于迎接新機遇新挑戰。要加大政策保障和改革創新力度,創優環境,持續優化新階段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強化對接服務,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同時,應持續優化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發揮才智的廣闊空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流到鄉村、服務鄉村,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王華云
- 上一篇:新工科建設引領下工程倫理教育路徑
-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學新思路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