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舞及民族特色分析
時間:2022-09-30 10:56:50
導語:不同民族舞及民族特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毋庸置疑,舞蹈是除了文字、語言、音樂等表達形式外,對文化與精神持續性傳承的主要形式之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風俗等,經過歷史洗禮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舞蹈。只有深入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舞蹈特色,對各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有一定認知,我國民族文化才能整體弘揚并發展。因此,本文基于美學視角分析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以期為我國民族舞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國民族舞的發展與表達
經過漫長的民族大融合,我國發展成如今的多民族國家,并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在舞蹈表現形式上大放異彩。因此,要理解中國民族舞的本質,首先要從其個性化表現特征分析,即,其韻律感好,在任何時候起舞都可以帶給人們美的感官體驗,配合音樂旋律會使人得到心靈洗禮,隱性完成文化傳承。因此,首先要了解舞蹈動作、姿態、技巧等,進而細化解析民族舞蹈的特色。[1]具體而言,民族舞蹈配合音樂節奏帶來的韻律感無法復刻,每一個節拍伴隨相應的舞蹈動作,傳達的情感亦不盡相同。舞蹈演員要擁有扎實的基本功,正確理解本民族文化,繼而使用適宜的舞蹈動作配合音樂旋律,讓觀眾的思緒被舞蹈表演牽動,完成舞蹈藝術的表達,將舞蹈藝術的另一核心要素——情感,生動巧妙地帶出,豐富民族舞蹈的表演層次,借助舞蹈動作獨有的民族特征,突出民族舞蹈的深層魅力。
二、基于美學視角的不同民族舞特色
(一)民族舞的時代美學價值
中國民族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其所承載并一定程度上代表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特別是我國民族舞蹈類型繁多,形式多樣,將其放在現代美學價值體系中,其具備無法替代的歷史性美學價值。[2]因此,正視我國民族舞蹈的“歷史感”,進一步審視中國民族舞的現代美學價值,是本部分所探討的重點。1.形式美嚴格來說,中國民族舞蹈的形式之美是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積淀而形成的。但在借助中國民族舞形式之美表達具體的民族思想時,除基本舞蹈語言外,還需要營造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對“陌生化”效果的精心打造能使觀看者在欣賞民族舞作品時,對舞蹈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基于審美角度的探究欲望,代入自身,仔細而深刻地感受舞蹈的形式美。營造“陌生化”效果,還可以賦予民族舞一種獨有的審美體驗,拓展其與民族文化融合面,使觀眾對民族舞有新鮮感。[3]所以,探究民族舞形式美,注重“陌生化”效果,與我國人民骨子里的含蓄特質緊密相關。即便是極盡熱烈的蒙古族民族舞,追求熱鬧歡快的新疆舞,細觀其具體的民族舞作品,也可以發現其蘊藏著含蓄的形式美。延展至現代美學視角,現代舞直接將所塑造的人物情感放在表象,開心便開心地舞,悲傷便悲傷地舞,不扭捏,不掩藏,而民族舞顯然較少如此處理,無論要呈現何種情緒,都是多層次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系統性進行考量,不關乎個人,而關乎整個民族。2.技巧美無論是現代舞還是民族舞,通過舞蹈作品完成表達都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對特殊技巧美的進一步追求。正因如此,要想基于美學視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特色可以發現,民族舞在現代美學價值體系,已然是注重技巧與情感的平衡體現。即,一支民族舞作品往往會講述一個完整的民族故事,配以適宜的背景音樂,使情感的表達事半功倍。而對于更深一層的美學追求,則是將民族舞蹈作品講述的具體故事背后的相關文化內涵挖掘并通過舞蹈動作、構思呈現。概而論之,民族舞表達技巧之美應不被所謂的框架局限,而是讓審美超越技巧,以便舞者與觀眾建立更深層的互動關系,通過技巧放大美感,完成具有實踐意義的民族舞演出。長此以往,觀眾觀看民族舞作品,不但可以自主挖掘其文化內涵,還可以提高審美眼光。舞者表演舞蹈作品亦應注重“新意”,對技巧之美的追求才會更加自得,不受禁錮。3.意蘊美對于中國民族舞而言,其所具有的最高現代美學價值是其“歷史感”。因民族舞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凝練表達,基本都包含本民族審美觀念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觀念。所以,民族舞承擔的文化傳承重任,使民族舞擁有歷史厚重感,與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起,深深烙印在舞蹈動作之中。這樣一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變化,民族舞作為獨特文化傳播的載體,自然得到了相應發展,開始走出民族“小圈子”,逐漸將更大的舞臺視作其傳播發展的新天地,通過舞蹈形式將民族文化展現給對該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的舞蹈藝術受眾。若要將各個民族人民生活態度與習俗風貌皆以舞蹈形式完美顯現,舞者就必須通過舞蹈動作書寫一個完整的民族故事,串聯“傳統”與“現代”。以此讓新時代的受眾快速找到民族舞鑒賞的切入點,自主對民族舞產生探究欲,在民族舞欣賞過程,循序漸進地讀懂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主動肩負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不同民族舞的不同民族特色
如歌曲《愛我中華》所唱:“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各具特色,要想簡單地將不同民族舞蹈完全統計,并非易事。即便是某一民族內,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其民族舞表現形式也會衍生出諸多細節上的不同。[4]因此,結合前文分析,本部分基于美學視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的民族特色,僅就一些傳播范圍廣且知名度高的民族舞,以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特色做出闡述。1.傣族舞的民族特色沒有情感的舞蹈沒有吸引力,沒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不可稱之為民族舞。在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舞蹈中,傣族舞可以說是最為知名的幾種民族舞之一,稱得上家喻戶曉。而其以柔美舞蹈身姿塑造的親柔民族形象時至今日,都為人津津樂道,體現出傣族文化的特色。所以,要基于美學視角分析民族舞特色,要先分析傣族舞特色,將其貫徹千年的傣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美之感悟凝練小結。[5]舉例而言,在傣族舞中,最具知名度且最具特色的是孔雀舞。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象征著美好、純潔、智慧、美麗,是傣族地區特別的物種。在注重柔美特色的傣族舞蹈中,人們表達吉祥、期許、祝福等,往往都是通過孔雀形象完成的。因而,伴隨象腳鼓擊打發出的鼓點,傣族舞蹈演員大多都如孔雀一樣優雅起舞,在每一個昂首點頭間,將柔美意蘊淋漓盡致地展現。2.藏族舞的民族特色藏族與傣族不同,西藏多高原,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農牧民族。因而,受當地地域環境與人文文化、民族信仰等影響,藏族舞常見搖擺、弓腰、屈背動作以及一系列膝蓋動作,且屈背動作常與膝蓋動作緊密關聯,用以表達舞者心中本真的情感。[6]基于此,立足美學視角分析藏族舞特色,需要客觀正視其所受外界的影響因素,切忌只考慮人文因素。藏族舞融合藏族人民獨有的生活態度與文化特色,將藏族人民的一些常見肢體動作融入舞蹈作品。舉例而言,在藏族舞中最具個性的為“鍋莊舞”,因藏語中其意為圓圈舞,原是一種表達圓滿的、與誓約有關的文化活動,多見于婚慶與節日慶典。其作為藏族舞代表,十分講究意境打造,舞姿流暢,與自然呼應,在表現豁達處事態度的同時,整體舞蹈基調熱烈,體現出藏族熱情好客的文化特色。3.蒙古族舞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作為近年來在各綜藝節目中曝光率不斷增高的中國民族舞之一,與前兩個民族舞最大的不同是,蒙古族舞有一種遼闊粗獷之感。當然,這與蒙古族本身的地理環境相關。蒙古族人民大多長居于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以游牧與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蒙古族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可比肩的圖騰文化,蒙古族人民依賴自然,崇拜猛獸,以狼、熊等為民族圖騰。基于美學視角分析蒙古族舞特色便可發現,在大部分蒙古族舞表達中,其舞蹈動作都帶有豪邁、渾厚、粗獷等特征,含蓄感相對較少。[7]舉例而言,蒙古族舞盛行于大型聚會,有蒙古族舞出現的地方便有馬頭琴,舞者隨馬頭琴旋律起舞,一舉一動間都展示出蒙古族獨有的淳樸天性。4.新疆舞的民族特色一般情況下,新疆舞主要指生活在新疆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跳的舞蹈。同樣是受地理環境與人文因素的影響,新疆舞大多講究舞姿輕盈,爽快靈活,最特別之處便是新疆舞代表性的頸部動作與手腕動作。只是,與大部分人一看到靈活的脖頸動作便想到新疆舞這一淺層認識不同,事實上,新疆舞還專門區分男舞與女舞,除講究優美脖頸動作的女舞之外,還有講究舞姿矯健的男舞。[8]而形成這一民族舞特色主要是由于新疆地域遼闊,生活在新疆的人卻相對較少,加之,生活在這里的人常聚居于綠洲一帶,彼此之間交往并不頻繁。為此,新疆民族舞便由于生活地域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民族舞類型區分,生活在不同綠洲的新疆人民會根據自己所居地域具體情況,跳各不相同的新疆民族舞。5.彝族舞的民族特色彝族文化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火把節。火把節可謂是彝族人最為注重的一個民族節日,幾乎等同于是彝族人自己的新年。所以,每當到了這個節日,彝族人民都會興高采烈地舉起火把,愉快輕松地在街上游行,并在晚上聚在一起點燃篝火,載歌載舞,一邊表達彝族人對火神的敬畏與崇拜,一邊將彝族特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傳承下來。基于美學視角分析彝族舞特色,顯然要將彝族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模仿動物舞蹈動作細化分析。[9]如,彝族舞蹈中常見的斗雞、斗牛舞蹈動作,旨在表達彝族人民辛勤勞作的精神。還有用于祭祀典禮的有祈禱出征順利、平安歸來的專門舞蹈動作,其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多彩。6.土家族與苗族舞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人們生活習慣不同,生活態度也不同。然而,當不同民族的人民受到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文化影響時,他們大多會將與此有關的感悟通過同一形式表達出來,舞蹈就是其中之一。[10]例如湘西地區,此地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聚居生活的地方,不但有自古以來便居住在此地的苗族,還有同樣在這里久居的土家族,兩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差異明顯。但由于苗族與土家族同時受到當地地域文化的浸潤與影響,二者幾乎同時形成了具有此地特色的民族舞蹈。即,在苗族與土家族民族舞表演中,許多舞蹈演出都會借助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輔助工具。以花鼓子舞與八寶銅鈴舞為例,二者對舞蹈道具的運用可謂一脈相承,既體現出一定的民族文化相似性,又在實際舞蹈表演中顯現出一定的文化差異。7.其他民族舞的民族特色除了筆者上述分析的知名中國民族舞蹈外,還有許許多多未經深入研究與傳承的民族舞蹈形式,都具有自成一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白族、壯族、回族等,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文化。這不僅說明我國大部分民族的人們都能歌善舞,舞蹈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民族文化傳播、傳承的主要載體,還說明各民族皆具有其特有的舞蹈文化來表達其民族精神,舞蹈文化便是這些民族經過漫長歷史洗禮所留下的獨屬于該民族的特色文化。即便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有些民族的特色文化未能通過獨有的文字很好地記載,大多通過口耳相傳,但借助民族舞蹈傳承并弘揚的民族文化亦沒有被時代淘汰,時刻影響著民族舞受眾的審美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舞是承載各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只有走近民族舞,了解民族舞,才可以進一步認知不同民族從過去到現在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禮儀風貌等,為民族舞實現“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厘清方向,構建一個與現代美學不可分割的完善的民族舞體系。因此,基于美學視角將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緊密結合,是當今時代民族舞發展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王彥貞.闡述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價值[J].藝術大觀,2022(17):100-102.
[2]陸蕊.探析民族舞風格的影響因素——以傣族舞為例[J].大觀(論壇),2022(02):60-62.
[3]王波浪.舞美設計中演繹民族文化之方法探析[J].視聽,2021(08):200-201.
[4]唐娜.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分析[J].藝術大觀,2021(07):102-103.
[5]孫雯新.談舞蹈美學與中國民族舞蹈表演藝術[J].藝術品鑒,2020(09):234-235.
[6]迪力牙爾·尼加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與規格[J].藝術大觀,2020(07):52-53.
[7]殷歌.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特性及現實價值[J].黃河之聲,2019(23):126.
[8]才求占.淺析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價值[J].中國文藝家,2019(12):82+130.
[9]王格菡.淺析民族舞的特點和發展趨勢[J].黃河之聲,2019(06):130.
[10]吳偉生.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價值探討[J].北方文學,2019(03):132.
作者:馮凱
- 上一篇:動畫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
- 下一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路徑
精品范文
10不同果樹嫁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