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10-02 10:54:48

導語:鄉村振興與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與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是我國“三農”發展的新契機。畜牧業作為農業經濟最具潛力的發展領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對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涉農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優勢,推動畜牧產業升級,培育畜牧產業帶頭人和高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該文從涉農高校的角度解析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方向和模式,梳理畜牧業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思路,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的理念,面向生產、管理,培養專業優勢明顯、適應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

關鍵詞:畜牧業;鄉村振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興旺。畜牧業作為農業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涉及規模大、種類多、產業鏈長,是農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領域,且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服務鄉村振興是涉農高校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和人才[1],涉農高校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突出作用在于農業科技輸送和全方位人才培養。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如何面向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應用型人才,對涉農高校來說是一個重大課題。

1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畜牧業在整個產業鏈的中上游銜接種植業,在中游與加工業融為一體,在下游與流通服務業緊密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高校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著力培養畜牧科技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有利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有據可依、過程明晰。為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該標準對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目標,即培養基礎扎實,掌握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過與專業相關的調查、分析、評估、試驗、設計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在專業相關領域或部門從事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以及創新創業等工作,符合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或創新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同時,要求各培養單位應根據以上培養目標和自身辦學定位、區域特色、專業實際,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明確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矩陣。由此可見,教育部明確要求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應在保持目標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調整,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適時追蹤調查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并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標準,對培養目標適時加以修訂和完善。

2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創新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一直以知識傳授和技能積累為主,對學生培養質量的評價側重于專業知識考核,忽略了對學生發展潛力、思維引導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評價。因此,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教育創新首要是觀念創新,這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涉農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自身優勢與辦學特點,堅持以學科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創新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著力培養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各類農業人才[2]。這就要求涉農高校在充分認識創新人才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開拓一條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道路,嚴格遵循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即教育理念、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結合學校自身發展理念,充分挖掘人才潛力,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于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培養方案,保障人才的動態培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3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3.1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強化創業和實訓指導

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遵循科學的教育理論,并通過實踐將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有機結合[4]。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涉農高校作為畜牧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要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優勢、師資優勢和科研優勢,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按照產業發展新需要,從淡化專業、擴寬口徑轉向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注重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知識技能的傳授主體和受眾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應明確二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實訓實習、技能競賽等多種方式,深化受眾對理論的認知,使其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中國農業大學在創新畜牧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以實踐育人為核心導向,圍繞“共享、實踐、兩創、國際化”的改革思路,會同全國42所農業院校發起“牛精英計劃”,以搭建科學高效的協同育人體系為目標,通過實習基地將各區域相關院校和學科專業聯系起來,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形成畜牧教育資源區塊鏈。這為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輸送、科技轉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該培養模式緊密圍繞理論聯系實踐,以專業認知、生產實踐、科研試驗為人才培養路徑,以產業服務為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認同、社會認可作為評價標準。在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涉農高校應構建支撐體系,如通過建立創新試驗、科研訓練、創業實踐等支撐平臺,從政策機制和管理模式上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持和服務。圍繞畜牧全產業鏈、價值鏈,以實踐育人為核心,強化崗位實習實踐,使學生掌握生產技能,了解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同時,與國家重要戰略政策相結合,在教師團隊指導下,由學生主持或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使學生滿懷服務鄉村振興的情懷和擔當。

3.2秉承通識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類培養新模式

通識教育重在挖掘學生的思維和潛質,為專業教育和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奠定了基礎。美國高等學校非常注重通識教育,其方式大體有三種:(1)以哈佛大學為例,其開設了一系列涉及多領域的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并規定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學習總量;(2)分布必修式,即學生須在規定課程中選修一定的學分;(3)自由選修式,即學校對通識課不做具體規定,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國內通識教育已得到推廣,涉農高校應繼續構建、完善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形成畜牧業創新人才培養特色,強化對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模式應以小班課堂研討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引導學生形成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如以開放性題目為主的考試、寬范圍多學科相融合的課后作業、教師引導性提問和學生現場演講相結合的考核辦法等。推動開放課程建設,以擴展校內多學科領域選修課為主,大力倡導網絡化教育和移動學習。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內網絡公開課程、慕課和視頻公開課程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促進效率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培養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個人興趣的發展、就業領域的拓寬提供了可靠平臺。

4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畜牧業作為農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快畜牧業發展并帶動現代化農業產業增值,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人才振興是關鍵。涉農高校作為農業人才培養的主戰場,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第一要務。

作者:杜海燕 李鵬飛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