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護理在NICU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應用

時間:2022-10-08 08:30:56

導語:綜合護理在NICU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護理在NICU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綜合護理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nicu)患者預防肺部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取2020年1—12月該院神經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56例作為對照組,另將2021年1—10月該院神經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31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進行干預,統計2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結果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率為6.10%(8/13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46%(21/1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措施能夠提高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減少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有效預防肺部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綜合護理;神經外科;重癥;肺部感染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大多起病急,伴隨意識障礙,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合并基礎疾病,在發病過程中多伴有嘔吐,容易引起誤吸,部分患者還伴有呼吸功能障礙。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容易因無力咳嗽、咳痰或咳嗽反射減弱而發生肺部感染,不利于患者康復。為有效預防肺部感染,作者采用了綜合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現將相關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神經外科收治入住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NICU)患者156例作為對照組,另將2021年1—10月本院神經外科收治入住NICU患者131例作為觀察組。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7~90歲,平均(53.63±16.29)歲;對照組年齡8~82歲,平均(55.79±16.56)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常規措施:(1)環境管理:病室每天通風,空氣消毒每天1次,出院時終末消毒,儀器停用后終末消毒。(2)預防交叉感染: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減少人員探視,留陪護1人。(3)病情穩定,按護理常規抬高床頭15°~30°,留置腦室、腰大池引流管患者平臥位。(4)呼吸道管理:每2小時1次翻身扣背,遵醫囑應用化痰藥,按需吸痰,高頻振動排痰儀輔助排痰每天2次;鼻飼前先翻身扣背吸痰,鼻飼后30~60min內避免吸痰、翻身,以免引起嘔吐進而造成誤吸。(5)呼吸機管理:使用一次性呼吸回路,呼吸過濾器每周更換1次,及時傾倒集水杯的冷凝水。(6)營養管理:術后第1天流質飲食,昏迷患者留置胃管鼻飼流質。(7)口腔護理:口腔護理每天2次。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改進。(1)環境管理:病室溫度維持在22~24℃,每天通風透氣,病室空氣消毒每天2次,相關儀器設備表面每天用消毒巾擦拭1次,分管護士每月對儀器清潔消毒1次。床單位每天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手術當天、由普通病房遷至NICU的病床先用移動式空氣消毒機消毒,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單位,更換新床單、被套后方可進入NICU。(2)減少交叉感染:不留陪護,每天探視時間30min,限2人探視,每人輪流探視15min;探視時,換鞋、洗手、穿隔離衣后方可接觸患者,探視人員衣物專患專用,每周換洗,鞋子以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體位管理: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病情允許的患者,床頭抬高至40°~50°;腦室腰大池引流的患者,床頭抬高15°~30°,開口高于側腦室10~15cm。(4)呼吸道管理: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接人工鼻,每班監測氣囊壓保持在25~30mmHg(1mmHg=0.133kPa),高頻振動排痰儀輔助排痰每天3次;霧化后及時拍背,鼓勵排痰,無力排痰者及時吸痰,鼻飼后60min內盡量避免吸痰、翻身。痰液淤積肺部,必要時可配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5)呼吸機管理:根據痰液黏稠程度調整濕化液量,溫度控制在35℃左右,呼吸回路進氣端高于呼出端。按需吸痰,過濾器隨臟隨換。(6)營養管理:術后6~8h評估無吞咽障礙者,進食清流質,術后第1天早上進流質飲食,循序漸進過度至普通飲食,昏迷患者術后第1天留置胃管。請營養科會診配制腸內營養液,每天4次,每次鼻飼前回抽潴留量大于200mL[1],適當延長鼻飼時間。對于胃排空緩慢或誤吸高風險患者,留置鼻腸管,經腸內給予營養。(7)口腔護理:改用沖吸式口護吸痰管進行口腔護理,每天2次;上呼吸機的患者每天進行3~4次口腔護理。每天更換固定氣管插管膠布或氣切紗布。1.2.3觀察指標觀察入住NICU患者肺部感染發生例數及感染發生率;患者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以M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的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觀察組患者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吸機管理:根據痰液黏稠程度調整濕化液量,溫度控制在35℃左右,呼吸回路進氣端高于呼出端。按需吸痰,過濾器隨臟隨換。(6)營養管理:術后6~8h評估無吞咽障礙者,進食清流質,術后第1天早上進流質飲食,循序漸進過度至普通飲食,昏迷患者術后第1天留置胃管。請營養科會診配制腸內營養液,每天4次,每次鼻飼前回抽潴留量大于200mL[1],適當延長鼻飼時間。對于胃排空緩慢或誤吸高風險患者,留置鼻腸管,經腸內給予營養。(7)口腔護理:改用沖吸式口護吸痰管進行口腔護理,每天2次;上呼吸機的患者每天進行3~4次口腔護理。每天更換固定氣管插管膠布或氣切紗布。1.2.3觀察指標觀察入住NICU患者肺部感染發生例數及感染發生率;患者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以M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的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2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觀察組患者平均抗菌藥物應用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多存在意識障礙、吞咽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等情況,出現嚴重情況時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通過對病房環境進行優化,加強探視管理、陪護管理、儀器設備清潔消毒管理,可以減少交叉感染,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對于鼻飼、呼吸功能障礙、使用呼吸機、長期臥床的患者,在病情允許下可以抬高床頭至40°~50°。隨著床頭角度的增加,膈肌逐漸下降,胸腔內壓力降低,有利于肺部血液循環,促使肺擴張,減輕心肺負荷。也可以借助食物的重力作用,促進胃排空,減少胃內容物殘留,有效防止胃內容物反流[2]。人工氣道的患者因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隨著胃管的置入,食管下端括約肌長期關閉不完全,會進一步加重這類患者的反流[3]。臥床患者胃排空延緩,鼻飼后適當延長至60min后吸痰、翻身,以免引起嘔吐造成誤吸。研究表明,相比于鼻胃管喂養,鼻腸管喂養更能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反流發生率[4],減少肺部感染發生。留置腦室及腰大池引流管的患者,先抬高床頭15°~30°,再根據醫囑調節引流管的高度,有利于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減輕患者疼痛[5]。顱內壓可隨著床頭角度的抬高而逐漸降低,這是因為床頭抬高會降低靜脈壓,加快靜脈回流,減少顱內血容量,腦脊液受重力作用向脊髓轉移,降低腦部腦脊液容量,繼而降低顱內壓[6-7],以及由此引起的嘔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對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接人工鼻,人工鼻會模擬上呼吸道功能,并循環利用呼出氣體中的熱量和水分,具有加溫、加濕、過濾病毒和細菌等作用,有效減少痰痂形成和高氣道反應,既能增加患者舒適度,也有利于痰液的稀釋及肺內積痰的排除,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8-9]。每班監測人工氣道的氣囊壓保持在25~30mmHg,以防氣道粘連或塌陷[10]。配合使用高頻振動排痰儀進行輔助排痰,能夠刺激患者的咳嗽反射,幫助患者排出深部痰液[11]。應用排痰儀還可以適當減少叩背次數,減輕患者因叩背引起的不適感。對于痰液淤積于肺部的患者,配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能避免常規吸痰的弊端。借助纖維支氣管鏡反復進行灌洗,將氣道內黏稠的分泌物稀釋充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炎性分泌物的排出[12]。稀釋完痰液后,在直視狀態下精確吸痰,能盡可能地清除支氣管、肺泡中分泌物,改善氣道阻塞情況[13-14]。纖維支氣管鏡還可以直接采集痰液標本,用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保障后續的抗感染治療[15-17]。沖吸式口護吸痰管模擬正常人的刷牙模式,牙刷連接負壓吸引器,側孔連接有口腔護理液的注射器,注入口腔護理液的同時,邊刷牙邊通過負壓吸引吸出口腔護理液,能更徹底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細菌。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預防干預,能夠有效降低NICU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改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外,還能縮短抗菌藥物應用時間,降低藥占比,符合臨床抗菌藥物使用規范及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要求。

作者:陳燕玲 李春梅 李輝 彭貽珍 劉東妮 蘇裕茗 梁文靜 單位: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