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分析
時間:2022-10-08 09:00:54
導語:醫學教育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校醫學本科招生人數增加,學生在思想觀念、專業學習和職業選擇等方面缺少科學、全面、及時的關心和指導。為幫助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及早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向,文章以某醫學院校為例,為本科生設置一對一指導教師,建立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通過對指導教師的選拔、雙向選擇方式、指導程序以及存在問題和效果進行研究,建立和實施有可能成為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醫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導教師
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醫學教育同樣需要將講解課本知識與訓練臨床技能、傳授臨床經驗相結合。為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培養質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辦[2020]第34號)提出“夯實高校附屬醫院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著力推進醫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附屬醫院是醫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臨床見習與實習是醫學生將所學醫學知識應用于臨床、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重要途經,在醫學生向醫生轉變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對一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基礎知識、臨床技能、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個性化指導,幫助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與科研[1],確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在醫學生本科臨床教學工作中應用一對一指導教師制度旨在充分利用臨床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職業認同感,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有益嘗試。
1背景
高校內的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由專職輔導員、管理干部擔任的“名譽班主任”、基礎及臨床專家擔任的“兼職學業導師”組成的“三個老師”協同管理,接受更為全面的教育及引導。在附屬醫院見習與實習的過程是醫學生走向臨床的過渡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個人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需求給予更具個性化的指導[2]。傳統的臨床教學方式為學生跟隨帶教老師在各科室門診及病房見習、實習。由于醫院科室劃分細致,各科室實習時間短、帶教老師更換頻率快,不利于學生與教師建立聯系;醫生臨床工作任務繁重,帶教意識淡薄,與學生缺乏密切交流;帶教老師與學生間了解不足,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和評價[3]。實施一對一全程帶教模式有助于解決傳統帶教模式的弊端[4]。目前,一對一導師制度多應用于護理帶教過程[5-9],在影像、檢驗、麻醉等專業也有應用[10-13]。該制度在臨床專業的應用集中于實習階段,且導師僅負責科室內的實習指導[14,15]。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實行一對一導師制,肯定了該制度的意義,同時分析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16]。青島大學在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中實施一對一導師制,通過對照研究證明制度的可行性與有效性[17]。
2一對一導師制度的探索實踐
2.1指導教師的選拔
一對一導師制由教學院長牽頭負責,教務處及各科教研室組織實施,采取自愿報名與資格審核相結合的方式選拔指導教師。報名醫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守黨的教育方針,正確引導醫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具有教學熱情、臨床指導經驗,積極傳授臨床經驗,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擁有科研經歷,有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文獻查閱、思路設計、實驗實施等工作。為確保導師帶教積極、精力充沛、樂于與學生溝通,選拔方式為各科室40歲以下醫師自愿報名,教務處對報名教師進行資格審核。共266人通過選拔,具備一對一指導醫學本科生完成臨床見習與實習的資格。
2.2師生雙向選擇
教務處整理指導教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所在科室、職稱、學歷、學位、研究方向、論文發表情況等,向416名學生公示,同時公布指導教師聯系方式,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溝通、說明擇師意愿、展示個人能力、了解彼此性格。調查顯示,指導教師在選擇學生時最為重視學生對科室的興趣、學業成績,同時關注性格特點、英語能力、科研經歷等因素。學生希望指導教師提供從醫道路規劃、基礎知識、臨床思維與技能等方面的指導。
2.3指導教師的職責
一對一指導教師不同于傳統的為本科生講授知識的教授、臨床見習與實習的帶教老師、管理班級事務的班級輔導員。一對一指導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從下院見習開始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實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醫院的資源與學習機會,提供基礎、臨床、科研等多方面的幫助,助力醫學生向醫生的轉變。指導教師的任務包括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基礎知識、學習方法的指導,傳授臨床技能與經驗,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分析學生個人特點的基礎上,提供個人發展建議,同時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個人成長;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醫德醫風、過硬的專業素養,成為學生的榜樣。
2.4實施成效
一對一指導教師制度的優勢在于教師專注于對一名學生的輔導,可以充分利用醫院教學資源、深入了解學生特點,從而提供有針對性、多方位的指導。學生與指導教師共同參與原創命題大賽,獲得指導教師專業知識方面的輔導;向指導教師詢問考研、升學、就業等方面的信息,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向教師尋求臨床思維與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導。學生希望學習醫患關系處理方面的技巧,向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請教;在遇到生活或情感困惑時,會向指導教師尋求幫助。學生根據個人意愿選擇指導教師,更符合自身需求。指導教師多為學生感興趣的科室醫生,故學生有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室見習,了解科室工作內容。制度實行期間,我院舉辦醫學生原創命題競賽,學生設計題目后交由指導教師審核并提出修改意見,有助于評價知識掌握程度,師生共同尋找并彌補知識漏洞。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參與學術活動的機會,開拓學生視野,指導學生進行綜述撰寫,使其了解學科研究進展。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教師的指導下接觸臨床活動收獲頗豐,一對一指導教師制度必不可少。
3討論
3.1問題分析
自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首次在我院本科生中實施以來,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完成學業活動等方面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應當予以重視,為制度的再次實施積累經驗。3.1.1師生交流不充分能夠與本科指導教師保持聯系頻率>5次/月的學生較少,大部分學生有需要才會與教師聯系或偶爾聯系。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的交流尚未達到預期水平,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并未成為此項制度的踐行者,可能尚未從中獲益。我們分析問卷,得知原因主要包括:①學生與教師交流的主動性不高。學生對于本制度實施的意義沒有充分的認識,且不了解指導教師的職責,不會創造與教師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打擾到教師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擔心也是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原因。②師生工作、學習外的空余時間重合度低。由于本科指導教師大多是中級職稱醫師,需要承擔大量臨床工作,且部分教師面臨著考博、科研等任務。客觀條件導致部分教師的可支配時間緊張,本科生需要完成常規學習任務,與教師的空余時間難以完全重合。3.1.2相關制度不完善①制度對指導教師具體工作內容沒有明確要求,導致在學生缺乏主動性的情況下,教師也沒有主動聯系學生的契機。不同學生獲益不同,進一步打擊學生向教師尋求幫助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②此制度缺少量化教師履職情況及指導效果的評價指標,導致教師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價值,缺少良性反饋提高教師榮譽感。教師無法認識到指導的不足之處,缺少改進指導方式的建議和驅動力。③一對一指導教師制度保證了指導的針對性和專業性,但削弱了教學的全面性。指導教師對于非本科室相關的臨床知識與工作內容不熟悉,為學生提供的其他專業資源較少。
3.2改進措施
3.2.1加強思想引導,提高學生交流積極性在師生雙向選擇前召開思想動員會,我們向學生和教師介紹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的實施方案及實行意義,說明具體的指導內容、可供交流的機會,明確師生的權利與義務,提高教師與學生的重視程度,并邀請優秀的指導教師及學生代表分享心得體會,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3.2.2完善相關制度①學校根據現行制度的實施情況制定具體實行方案,包括明確指導教師工作內容,使得教師工作有據可循。②學校設立指導教師管理與考核制度,定期對指導教師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內容包括工作量(有效溝通次數及時間)、學生成績進步情況、學生評價。學生從理論水平、專業素養、工作態度、指導能力、指導效果等方面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考核結果作為教學職稱晉升依據,并納入所在科室教學績效整體考核。③學習成果書面化。學生在學期結束后呈交學習情況匯報,記錄與教師的溝通時間及內容,總結個人收獲及存在問題,并向指導教師提出建議。④學校定期舉辦教師指導經驗交流會,由指導經驗豐富、成效顯著的教師分享心得體會,促進指導教師團隊共同進步。3.2.3創新指導方式針對指導內容不全面、教師臨床工作任務較重而無法與學生按時交流等問題,教師將“一對一指導”擴展為“組對組”指導。來自不同科室的指導教師結成小組,組內所有教師在指導個人所負責學生的同時,共同承擔組內學生的指導任務,分擔教學壓力、保證指導時間,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本人及其所在小組選擇個人的指導教師,以便接觸不同的科室和研究內容,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在附屬醫院的醫學生培養工作中已初見成效。未來,我們將根據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探索更為完善的培養方式,探究一對一本科生指導教師制度的推廣價值。
作者:鄭雅梅 集鑠媛 周紅麗 王圓圓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教務處
- 上一篇:醫學免疫學金課建設路徑
- 下一篇:新時期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